APP下载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指导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认知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2022-05-27卢彩峰许秋靓

河北医药 2022年10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护理人员康复

卢彩峰 许秋靓

精神分裂症在青壮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其临床多表现为情感淡漠、兴趣缺失、行为退缩、生活懒散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精神分裂症属于重型精神疾病,其影响因素较多,发病特征主要为亚急性或缓慢性,多出现思维、行为、感觉、情感等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而损害患者认知功能[3]。临床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比较单调,乏味的环境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的恢复,进一步加重病情[4]。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人员或家属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意识相对薄弱,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精神衰弱,进而降低其社会功能[5]。目前,临床主要以治疗与护理干同步的方法强化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6,7]。研究表明,跨理论模型认为个体行为的改变主要经历5个阶段,分别是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的行为特点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并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奠定基础[8]。因此,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明显缓解病情,促进康复,临床效果显著。为对比不同护理方法的差异,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20例患者分别行常规护理和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选取12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的一般资料 n=6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经诊断均符合临床精神分裂症标准[9];②病历资料均完整;③均能接受后期随访调查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躯体功能严重障碍者;②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者;③存在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等疾病者;④中途出院或无法配合治疗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具体为:根据病区整体和单元护理计划给予患者物理治疗护理、服药护理、生活护理等,并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心理讲座,45 min/次,3次/周。

1.3.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具体为:①前意向阶段: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其难以改变运动、饮食等生活方式的原因,分析并讨论解决方案,引导鼓励患者积极尝试更为健康的生活习惯;②意向阶段: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访谈,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在未来长时间内意愿改变的意向,向患者说明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对疾病的益处,消除患者顾虑;③准备阶段: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案进行专业化修正,并与患者反复讨论,共同协商确定科学可行的护理方案,同时,护理人员通过宣传栏、多媒体介绍成功典型案例,增强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④行动阶段: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为患者制定适度的运动计划,比如定期组织户外活动、手工编织、绘画等,使患者在运动中感受生活,增强体魄;护理人员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并教会患者调节情绪的技巧,使患者始终保持平和心态;护理人员定期组织患者读书、看电影,加强患者与外界的接触,进而提升其社交能力;护理人员定期开展知识竞赛、歌唱比赛、文艺表演等实践活动,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为枯燥的住院生活增添乐趣;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需求,缓解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⑤保持阶段:护理人员对患者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再次重申坚持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强化护理方案的执行力,巩固当前护理成果。其中,前意向、意向、准备、行动阶段均为1个月,保持阶段为2个月。

1.4 观察指标 干预6个月后观察2组血糖及血脂、认知功能、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PRS)评分、社会功能、治疗依从性。

1.4.1 血糖及血脂指标:取静脉晨血5 ml,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餐后2 h血糖(2 hPBG)、空腹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的水平。

1.4.2 认知功能:采用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测验表(MCCB)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示认知功能越强。

1.4.3 BPRS评分:采用BPRS从思维障碍、焦虑抑郁及激活性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思维障碍、焦虑抑郁的程度越轻。

1.4.4 社会功能:采用康复疗效评定表从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关心与兴趣进行评估,分数越低表示社会功能越强。

1.4.5 治疗依从性: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表针对行为符合度对患者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3级评分法,20个条目,共计80分,其中,>60分为优,48~60分为良,<48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数×100%。

2 结果

2.1 2组干预前后糖脂代谢水平比较 干预前,2组的血糖(FBG、2hDBG、HbA1c)、血脂(TG、T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BG、2hPBG、HbA1c、TG水平明显降低,而TC水平则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糖脂代谢水平比较

2.2 2组干预前后MCCB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MCCB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CCB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评分的比较 n=60,分,

2.3 2组干预前后BPRS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的思维障碍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及激活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的上述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干预前后BPRS评分比较 n=60,分,

2.4 2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关心与兴趣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关心与兴趣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干预前后社会功能评分比较 n=60,分,

2.5 2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干预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n=60,例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重型精神疾病,在青壮年群体中比较多见[10,11]。临床显示,精神分裂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起病常呈现缓慢性或亚急性特征[12]。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通常为行为、感觉、思维、情感出现功能性障碍、精神活动不协调等,甚至部分患者伴有认知功能严重损伤情况,给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困扰[13]。当前,临床将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突破点[14,15]。随着康复护理理念的不断优化,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以其独特优势受到医患的普遍青睐,此护理模式属于一种非药物治疗护理手段,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上发挥重要作用[16]。

本研究显示,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后,其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水平与经常规护理的患者比较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因为,跨理论模型认为,人体行为变化过程具有多重连续性特点[17,18]。当患者处于不同的病情阶段时,其个体需求也会呈现不同差异,而个体行为改变主要涉及社会关系、情感和自我认知,因此,根据患者不同的行为意图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识接受及认知能力均较差,治疗依从性普遍较低[19]。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康复护理在行动阶段强调对患者的专项饮食教育,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通过合理的饮食计划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20]。同时,在前意向阶段,护理人员通过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饮食-血糖-疾病的联系,提高预防高血糖、高血脂的意识。在意向阶段,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进而增加患者的危机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后,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显著高于经常规护理后的患者。这可能是,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个人情况在准备阶段为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实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帮助患者调整运动、娱乐计划,帮助患者建立康复观念,提升健康意识[21,22]。在行动阶段,护理人员通过组织绘画、手工编织等活动锻炼患者的认知能力,提升患者自我认知功能。本研究显示,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后,患者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关心与兴趣评分显著降低。这是由于此护理模式注重培养患者与外界接触的能力,通过读书、看电影形式拓展患者的社交能力。同时,此护理模式加强对患者兴趣爱好的培养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安慰,及时消除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营造和谐温馨的护理环境,最大限度提高效果[23]。最后,基于跨理论模式的康复护理在保持阶段继续加强护理方案的执行力度,肯定护理取得的成绩,保证护理效果的持久性[24,25]。

本研究显示,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后,患者的思维障碍评分、焦虑抑郁评分及激活性评分显著低于经常规护理后的患者。说明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具有较高价值。研究表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贯穿适当的认知训练显得尤为关键[26,27]。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对患者进行语言刺激的基础上,不断鼓励患者多交流、多说话,并定期接受词汇训练,尽量消除患者的思维障碍。此外,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技能训练,每周至少组织1次工疗活动,进而调整患者的情绪,放松患者心情,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28]。为加速患者的康复进度,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鼓励家属参与治疗及护理的全过程,使患者可以获得家庭的大力支持,帮助患者构建健康的人格及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护理依从性[29,30]。本研究显示,经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后,其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经常规护理后的患者。这可能是,常规护理的健康教育通常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仅仅停留在疾病知识的灌输阶段,缺乏对教育结果的评估,无法彻底改变患者的态度和行为。而且,精神分裂症患者对自身状态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但是,跨理论模型克服常规护理的不足,重点考虑目标人群的动机、行为、意愿,侧重个体在行为改变方面的自我决策能力,引导患者接受治疗及护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增加治疗依从性[31]。

综上所述,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康复护理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提高认知及社会功能,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护理人员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