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现状及对策

2022-05-27张馨月夏雨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现状分析实施策略

张馨月 夏雨

内容摘要: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和重要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发展。但根据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研来看,整本书阅读教学形式及过程设计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追溯整本书阅读的历史来源,考察现行的教学状况,整合语文教育研究者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教学建议,以此来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化发展。以此来增加学生阅读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现状分析 实施策略

自从整本书阅读被写进高中课程标准之后,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也因为整本书阅读现在依然没有很广泛的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落实好,所以有关它的教学研究及其重要性依然是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所以现在许多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都对在课堂上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献言献策。本文通过追根溯源、现状分析和实施策略三个部分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分析,追根溯源主要是通过对“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进行探讨,整本书阅读这一话题从古至今都存在于语文教育过程之中,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整本书阅读的内涵也逐渐深化,也发展出相应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书目;现状分析主要是对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整本书阅读依然无序和零乱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课堂、教师、学生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只有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的进行方法的制定;实施策略方面则是在阅读其他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的论文的基础上,以及根据前一部分原因的分析提出了自己关于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对今后整本书阅读相关政策的制定贡献一点力量。

一.整本书阅读的追根溯源

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热点问题,却不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关于整本书阅读这个话题由来已久。最早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记录来自孔子对儿子孔鲤说的话“不学《诗》,无以言。”体现出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宋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主要是对四书五经的考察,朱熹还写了《读<论语><孟子>法》《朱子读书法》等著作,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阅读方法和建议,朱熹提出的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对现在我们的阅读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不仅古代教育家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作用,现代也有很多学者认识到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并作出了一些努力。如梁启超是较早形成整本书阅读理念的人,他列出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向他的学生们推荐书籍,并对其进行分析理解写成《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让学生们对推荐书目不仅完整的读完,而且对书籍进行分析和理解,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而不仅仅是泛泛地读完;胡适明确提出“整本书阅读”的倡导,并提出整本书阅读要将质疑问难与讨论相结合。在学科教育方面也认可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1931年,夏丏尊先生提出了“整册的书的阅读”,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整本書阅读的教学概念;叶圣陶先生也是积极倡导整本书阅读的教育者之一,叶圣陶先生认为重单篇的语文教育形式不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发展,大力提倡整本书阅读,但是在实行过程中有困难,同时也看到了单篇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益处,却依然认为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现在国家教育部不仅将“整本书阅读”写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而且在全国新通行的部编版教材中将整本书阅读编入必修教材,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分别加入两本必修语文教材中,体现了“整本书阅读”这个政策的提出不只是说说而已,是要切实最好的决心。

从古至今学者们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很好的体现了整本书阅读的价值,虽然现在单篇为主的语文教学形式更加符合现在的教学,但是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耐性,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现在提高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势在必行。

二.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

虽然国家教育对整本书阅读提出了高度重视,并将其编写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但是对于如何有效的开展语文整本书阅读没有提出一个标准或相关政策,现在的语文教学依然是轻整本重单篇的普遍状态。根据调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目前整本书阅读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学生的阅读量少,且“阅读普遍处于一种无序和零散的状态”[1],一般都是老师将要阅读的书目布置下去学生来阅读,老师很少会对阅读的书目进行讲解,读不读书也全凭学生自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第一,课时的问题。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面临着重要的升学考试问题,中考和高考都是一个重要的大型考试,甚至会关系到今后发展的选择。在这么重要的目标面前老师教学任务重,语文教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大量的备课和讲解,而每学期的课时却又是固定的,导致了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出现,而整本书阅读需要的时间较长,存在没有课时进行讲解的情况。第二,教师的能力和阅读储备量的问题。整本书阅读的讲解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及知识储备量,清楚了解阅读书目所表达的观点,形成属于自己的观点,并能让学生读懂且产生思考,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第三,学生的问题。中学生面临着中考或高考的巨大压力,在语文学习中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和背诵,能拿出阅读的时间就相对减少了。对于中考或高考的名著阅读考查,课本中的名著导读让学生能够了解文章所讲的大体内容,加上老师在考前的重点知识点突击让学生足以应付考试,使得他们更不愿意拿出多的时间进行整本书阅读。第四,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问题。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主要是以单篇为主,学生长期阅读单篇文章会影响阅读长篇文章的耐性,无法让学生养成整体性思考的习惯。

“整本书阅读”的现实状况让“整本书阅读”的推行变得更加刻不容缓,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整本书阅读”推行方法都达成一致的观念——“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并有学者提出最好上升到国家课程的高度。“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主要是要科学构架阅读书目和教材体系,所以在落实整本书阅读之前也要确定好读整本书要读的是什么样的书?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推荐阅读书目中主要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学著作,中外各个时期的各类型著作都有所涉及,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论语》、王实甫的《西厢记》,近代鲁迅的《呐喊》《彷徨》、老舍的《茶馆》,外国文学有雨果的《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等。但是在新的部编版教材中出现了不一样的身影,在部编版上册的语文课本的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中推荐的书目是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这是一本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学术著作,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这是不是也表明,在整本书阅读中不一定要只阅读文学经典,还可以读一些其他类型的作品扩宽视野。在程翔的《从“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谈起》这篇论文中写道“整本书阅读要在以母语为载体的优秀书面语言作品的学习上”[2],他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整本书”应当分为两个部分——必读书籍和推荐书籍。必读书籍主要指一些没有明显跨界的文学读物,最好是课本读物的延伸,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推荐读物不谋而合;而推荐书籍可以是课本外的一切优秀读物,不需要考虑跨界的问题。

三.整本书阅读的实施策略

确定了整本书阅读的书目,就应该确定一下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我读了很多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论文,大部分论文都有提出应该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其中李卫东老师的《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最为详尽具体,李卫东老师提出“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可行的路径”[3],但是我觉得里边的混合式学习有些太过于复杂,所以我基于李老师的混合式学习进行了调整。

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读三遍:第一遍阅读要让学生完整的读完整本书,不依靠任何阅读工具,学生读完之后根据阅读内容写一篇故事梗概,写清楚文章写了什么内容。例如在进行《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时,让学生在一周内读完完整的《西游记》,并写出故事梗概: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僧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第二遍阅读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学生在线上上交完关于作品的故事梗概后,老师为学生发送第二遍阅读结束后需要回答的问题,主要是关于本书的关键节点问题,为学生设立支架,驱使学生深入阅读,从而使学生能够梳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了解书中故事所发生的环境和细节。老师主要是布置一些有关全书的问题来让学生把握全书,也设立一些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本书所要传达的价值取向。例如学生们在读完第二遍《西游记》后,可以让学生们完成以下任务:

①绘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线图。

②分析唐僧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③选取一个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写一个人物传记。

这些问题完成需要学生更加仔细地阅读作品,带着问题到原文中去,并在阅读时进行勾画。例如第二个问题分析唐僧师徒四人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需要找出你分析的依据,哪一句话或者哪一个故事情节让你觉得这个人物具有这样的特点,这样也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不会只是泛泛地把故事读完。

第三遍阅读则是进行重点段落的赏析,老师将要进行赏析的重点段落让学生们再次精读,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展示学生们的阶段性阅读成果,以达到让学生认真阅读的目的。汇报展示中可以让学生们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各个组的问题进行整合,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解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但是不能简单的将答案给学生,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思考来解答问题,这些讲解的问题应该是核心问题而非枝节性问题。并在对作品分析完成后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自選角度、自选形式,例如读完《西游记》后,可以给孙悟空写一封信,可以站在唐僧的角度重新写一下这个故事,可以以成长为话题写出唐僧四人在西天取经路上的成长,可以写一下这个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和感悟等等,将阅读转化为写作以便让学生们更好的感悟故事带给我们的思考。

这三遍阅读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可以将假期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前两遍的阅读比第三遍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对于问题的解决更少一些,所以可以把前两遍的阅读放在假期中完成,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进行灵活的阅读,但是在这期间老师不是毫无作为的,老师也要和学生一起阅读,甚至要比学生读得更快、更深,以便为学生提供支架式帮助。在假期期间完成的任务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进行提交,老师不能只是将作业收好就可以,而是也要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查看和批改,更要给学生进行反馈,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三遍的阅读要在课堂上进行,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们提前做好自己的汇报演示。因为我们要在课堂上进行核心问题的解答。但是对于一些学生们依然存在疑惑,且由于时间问题而不能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教师们可以通过录制微课的形式进行解答,也可以对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进行微课的录制,线上线下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整本书阅读所需要的课时。而且随着现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还可以将一些一线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讲解视频上传到网上,既可以让其他教师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将一些学校老师不讲但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讲解视频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主的控制学习的时间、地点、进度等等,从而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即使将整本书阅读上升到国家课程的要求,也可以通过一线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讲解给一些教学经验少的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途径,希望这些教师可以在观看完一线教师的优质视频之后能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思考来形成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课程,这也是解决整本书阅读情况不好的一个方法。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5],甚至将可以进行整本书阅读的书目提前读完,挑选适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的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老师要熟读文本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为学生制定系统完整的学习计划,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提出有见解性的意见。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也是很长的,从假期开始,这样既可以避免了刻板书面作业让学生不认真完成互相抄袭的风气,也可以做到放松的同时保持读书学习的习惯。

关于整本书阅读如何进行评价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如果将其纳入中高考中可能依然会走上考前突击背诵知识点的老路,虽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冷思考”》中有提到可以采用“过程评价为主,终端评价为辅”[4]的方式,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还是需要国家让评价方式更加具体可行。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主要是“养成读书习惯”、“了解固有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发扬民族精神”[6],我们的语文教育现在倡导整本书阅读主要是单篇阅读无法形成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思维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所以实行整本书阅读势在必行。虽然单篇的阅读更适合现代语文的教学形式,但是也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整本书的阅读,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的目标,让学生先读“万卷书”,为之后的“行万里路”作好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千秋,董小玉.高中“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调查及方法研究[J].语文建设,2017(10)

[2]程翔.从“整本书阅读”的学科定位谈起[J].中学语文教学,2017(1)

[3]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9)

[4]管染荣,陈金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冷”思考[J].语文建设,2017(4)

[5]黄厚江.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7(10)

[6]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改订[M]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 :第16卷.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现状分析实施策略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