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巴县衙门沿革及布局考略

2022-05-27赵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6期
关键词:县衙

赵喆

摘 要:在老鼓楼衙署遗址Ⅱ区的发掘中,发现叠压在现代建筑下的明、清乃至宋、元巴县县衙遗址,是巴县衙门所缺失的明代前文献记载的有力补充。由于巴县县衙仅存一处地面建筑,且文献资料保存较少,文章以地方志和舆图为基础,结合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中的考古材料,梳理了巴县县衙的沿革,根据考古发掘推测宋元时期巴县衙门部分建筑以及明代巴县衙门右翼附属建筑粮仓,并依据《巴县志》推测清代巴县衙门的布局。

关键词:衙署;县衙;巴县;老鼓楼巴县衙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40

0 引言

2010年3月,老鼓楼衙署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在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叠压在现代建筑下的明、清乃至宋、元巴县县衙遗址,这是巴县衙门所缺失的明代以前文献记载的有力补充,丰富了重庆城市考古资料。此前,关于老鼓楼高台基建筑的研究已有部分文章,尤其是《明夏皇宫及重庆近世府署空间格局的演变—基于老鼓楼遗址发掘的研究》①一文,详细论述了重庆府署空间格局的演变,梳理老鼓楼高台基建筑的沿革。但由于巴县县衙仅存一处地面建筑,且文献资料保存较少,暂时没有文章系统梳理巴县县衙的沿革和布局。

本文以地方志和舆图为基础,结合老鼓楼衙署遗址发掘中的考古材料,梳理了巴县县衙的沿革,并对宋、元、明、清巴县县衙的布局作简要推测。

1 巴县建置沿革

要想探讨巴县衙门沿革,就必须从巴县建置沿革入手。我们所谈“巴县”,一般指重庆主城及周边一定范围。自周巴子国至宋初渝州升重庆府治巴县,巴县建县己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期间名称数易,其疆域也随之变迁。清乾隆初年,是巴县幅员最为辽阔的时期,辖今之重庆主城的渝中区、江北区、大渡口区、巴南区、南岸区、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部分以及长寿区、璧山区、綦江区、合川区、南川区、江津区、铜梁区所属区域。②

巴县建置沿革有较为明确的历史记载。巴县之名主要历经三次变化,由江洲、垫江最终变为巴县。民国《巴县志》卷一《疆域》上记载:“吾县自见载籍以来,名凡三易,在刘宋以前曰江洲,齐、梁、西魏曰垫江,由宇文周至今曰巴縣。”③乾隆时期《巴县志》卷一《沿革》详细列出巴县建置沿革:“《禹贡》:梁州之域、周巴子国、春秋巴国郡、秦置巴郡、汉巴郡治江州、晋改巴都郡、宋齐仍巴郡、梁置楚州、西魏改巴州、后周改巴城县嗣改巴县、隋改渝州复曰巴郡、唐复为渝州嗣改南平郡、五代渝州、宋初渝州嗣改恭州嗣升重庆府治巴县、元巴县、明巴县、皇清因之。”④但这里的巴县建置沿革未能区分巴郡和巴县,李妍祺在《清代巴县里甲分布情况探析》一文中对巴郡和巴县的梳理较为清晰,“巴县从秦汉至南北朝属巴州,隋唐为渝州、巴郡、南坪郡。宋属渝州、恭州、重庆府。至元代属重庆路,曾废璧山,其地并入巴县。明代属重庆府,并重置璧山县。清因之。”⑤

民国时期废重庆府,存巴县。民国十八年(1929),在巴县置重庆市,抗战时期重庆升为直辖市及战时陪都,将巴县县城迁至土桥乡马王坪。1949年后,重庆市仍为中央直辖市,后降为省辖市,并入四川省,辖巴县、江津、璧山、江北、长寿县。1994年撤销江北县、巴县,设立渝北区、巴南区,并入重庆市。1997年,重庆重新升为直辖市。综合梳理巴县沿革具体如表1所示。

2 巴县衙门沿革

相传巴县衙门始建于北周武成三年(561),但目前留存的巴县衙门旧址是清代重修后的巴县县衙。文献中对巴县县衙沿革的记载并不多。乾隆时期《巴县志》甚至记载:“巴渝郡县百余年无志,今志始辑于乾隆十六年(1751)十月。”⑥后在同治《巴县志》中《巴县新志后序》中斧正:“巴非无志也,有而毁于明末之乱。”⑦总之,巴县县衙沿革的文献记载多为清代,明末战乱前的文献保留较少。

2010年3月,老鼓楼衙署遗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同年,展开老鼓楼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在遗址Ⅱ区明代遗迹中(图1)发现了较多的房屋基址,水沟、道路等遗迹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组成一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根据其时代归属、分布范围,结合历史资料初步判断该建筑群可能为明代巴县衙署。

巴县县衙明末毁于战火,清代在旧址上两次重修:一为康熙六年(1667),知县张柟重修;另一次为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王尔鉴大规模重修。民国初年,建蜀军政府,“巴县不设知事,创民事厅成渝合并创为重庆府”⑧。县署下设财务局、教育局、建设局和公安局。财务局在征收局巷,教育局初在莲花庵,继移府文庙崇圣祠,建设局在字水街,民国二十一年(1933)改局为科,仍独立分科治事。公安局初在萧曹庙,继移县署。县财务委员会在县府内左侧。

民国元年(1912),改巴县民事厅为重庆府。次年,重庆府改为巴县。民国十七年(1928),巴县公署改为巴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抗战爆发后,重庆作为战时首都,1939年5月5日升格为特别市。按国民政府令,巴县政府迁至市外办公,暂驻南城坪、人和乡(今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冷水场),1941年迁驻李家沱马王坪。迁离后,巴县衙门逐渐成为地名。1949年,巴县人民政府成立,杨道南就任县长。巴县衙门沿革见表2。

3 巴县衙门建筑布局推测

3.1 清代巴县衙门建筑布局

巴县县衙经过清代两次重修,体量较大,甚至并不比地望相近的重庆府署逊色太多。清代县衙建筑布局有较多的文献资料参考。乾隆时期的《巴县志》记载:“康熙六年(1667),知县张柟重修,头门三间,仪门五间,左右角门三间,科房十八间,大堂三间,卷栅三间,二堂三间,两厢房六间,左厅四间,对厅三间,三堂五间,两厢房四间,西书房上、下八间,厨房五间,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王尔鉴于署左山上建望江书屋五间,二堂右建房三间,三堂右上、下建房四间,乾隆二十三年(1758),火共毁四十九间,知县王尔鉴重修并建旌善、申明二亭。”⑨并且,《重庆府志全图》(图2)也有对巴县县衙的描绘。

结合地方志和舆图资料,推测清代巴县衙门建筑布局大致如下(圖3)。巴县衙门建筑基本按照轴线分布,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照壁、头门、仪门、大堂、二堂和三堂。东、西两侧轴线分别有监狱、科房、厢房、厨房、马王庙、捕厅等建筑。

3.2 明代巴县衙门建筑布局

明代巴县衙门建筑布局文献资料参考较少,只能通过考古发现对其略做推测。目前在遗址Ⅱ区发掘出房址7座﹙F16、F65、F66、F35、F25、F47、F58﹚,墙基2条﹙Q3、Q5﹚,水沟2条﹙G30、G62﹚,道路1条﹙L8﹚,灰坑2个﹙H23、H24﹚,东西残宽54.1米,南北残长115.6米,面积6200余平方米。

F16面阔22.4米,通进深44.1米,为地面建筑,墙基修建为先挖基墙、筑石为基,基础之上垒石,中间填泥土、沙石为墙,墙基之上筑顶成屋。

F65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墙基、廊道建筑材料为石块和石板。在发掘中发现了板瓦,推测应为层面施瓦。

F35遗址仅存地基,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北端延伸至发掘区外,面阔20.18米,进深24.5米,为地面建筑,现仅余墙基。

Q3围墙遗址平面形状为带状,绵延较长,为石质墙基,中间填沙石加固。

Q5围墙遗址总长128.81米,为大型条石垒筑的墙体,先挖基槽,在基槽上用大型条石垒筑西侧墙基,小块不规则石块填实条石缝隙,墙体中间填以泥土、石块加固,形成墙基,墙基之上用条石垒筑墙体。

F16、F65、F35位于同一条轴线上,因该区域地形限制,F35稍微向东倾斜,但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布局关系。永乐大典本《重庆府志》载:“广惠仓,旧《府志》:谯楼外,向西广为广积仓。”⑩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二十五记载:“常平仓在县署内。”k因此推测,F16、F65、F35以及Q3、Q5两段围墙墙基范围为明代巴县署粮仓遗址,应为明代衙署右翼的附属建筑。

3.3 宋元时期巴县衙门建筑布局

宋元时期遗址共发掘出房址25座,水沟7条,墙基4条,灰坑5座,道路5条,水井4口,柱洞3个,礌石堆1处,墓葬2座,合计56个。其中,遗址Ⅱ区西部F55、F82、F83、F87以及H43等房屋遗址组成一座合围式建筑基址群。出土有龙窑梅子青釉莲瓣纹碗、盏、折沿洗,湖田窑青白釉折沿盘、芒口深腹碗等南宋末元初较为典型的器物,该遗址的上部和周围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块,应是毁于大火。

明人曹汴《巴县建常裕库记》载:“(巴县粮仓)……以接文昌宫后,延袤数百步间,尽缭以逾丈高垣,基广五尺。”l道光《重庆府志》附祥异:“仁宗延佑三年(1316)八月,重庆路火,郡舍十焚八九。”m元代之前,谯楼外就是繁华的区域,曾经因为房屋拥挤而发生火灾,文献记载此处多为宫观、官祠的聚居区,但具体描述较少,推测此建筑群应为元代巴县衙署建筑。

4 结语

总体来说,明清巴县县衙布局符合姚柯楠《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总结的基本原则,即坐北朝南、中轴线对称和前衙后邸的明清衙署建筑基本规制。n单体建筑沿中轴线分中、东、西三路布局,对称分布。中路建筑布局具有一定规律性,为照壁、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等。清代巴县县衙还符合“监狱居南”的特征,监狱设在西南,故俗称“南监”。同时,巴县县衙规制还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在符合县衙普遍规制的基础上,巴县县衙的选址因地制宜,背倚金碧山,依山而建,地势逐渐升高,具有鲜明的巴渝山城建筑的地域特色。

第二,巴县县衙的选址与以前朝代一脉相承,在遗址区域发掘出宋、明、清三代衙署建筑,表明该区域一直为重庆地区的政治中心,呈现出明显的继承关系。

第三,巴县县衙体量较大,遗址Ⅰ、Ⅱ区均发掘出衙署建筑,自宋代四川制置司及重庆府治所在此设立后,巴县县衙也拥有较大的规模,在清代一度比改建后的重庆府也不显逊色。

由此,在老鼓楼遗址的发掘中,通过对Ⅱ区巴县衙门遗址的揭露,发现叠压在现代建筑下的明清时期乃至宋元时期的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是巴县衙门所缺失的明代以前文献记载的有力补充。印证该区域是重庆地区宋元以后的政治中心,对于研究三个不同时期的衙署建筑以及彼此之间的继承和演变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巴县县衙在符合衙署建筑普遍规制的基础上,具有巴渝山城建筑的地域特色,对于研究川渝地区衙署建筑的布局特点、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丰富了重庆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研究重庆城市发展历史、重庆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重大作用。

注释

①袁东山.明夏皇宫及重庆近世府署空间格局的演变—基于老鼓楼遗址发掘的研究[J].长江文明,2017(4):69-77.

②陈倩.从《清代巴县衙门档案》看清代四川私盐问题[J].兰台世界,2022(4):156-160.

③朱之洪.巴县志[M].刻本.1939(民国二十八年).

④⑥⑨王尔鉴.巴县志[M].刻本.1761(清乾隆二十六年).

⑤李妍祺.清代巴县里甲分布情况探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5.

⑦霍为棻.巴县志[M].刻本.1867(清同治六年).

⑧四川省巴县志编修委员会.巴县志[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⑩朱棣,解缙,姚广孝,等.永乐大典:重庆府志[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k黄廷桂,张晋生.四川通志[M].刻本.1815(清嘉庆二十年).

l曹汴.重庆府城垣记[M]//张文耀,邹廷彦.万历重庆府志:卷七十四:艺文.刻本.1606(明万历三十四).

m王梦庚.重庆府志[M].刻本.1843(清道光二十三年).

n姚柯楠,李陈广.衙门建筑源流及规制考略[J].中原文物,2005(3):84-86.

猜你喜欢

县衙
奇怪森林
明清时期任职内乡县衙的浙江县令
基于swot分析的内乡县衙文化旅游产品现状
县官断案
没头脑
捕快复仇
县衙景观
清代衙门很寒酸
渔船上的谋杀
平遥县衙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