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滕州山头村出土汉画像的象征模式

2022-05-27张晓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6期
关键词:图像

张晓慧

摘 要:滕州山头村M2虽已被破坏,但出土的石椁四面画像石很是精美,其画像采用极具象又极抽象的方式刻画,图像的排列与配置都有规律可循,按照宇宙空间结构构建,这既反映了汉代石椁墓的象征意义和民间信仰,也是人们对死后世界、生命的延续和升仙的向往。

关键词:汉画像;石椁墓;图像;象征模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6.002

1 出土情况

滕州山头村位于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东北,古时曾是郁郎侯国、湖陵侯国和休侯国的封地。从地图上看,山头村位于滕州市的西北,海拔高度为135米,东南距离大坞镇约17千米,西南距离滨湖镇约15千米,地处泰沂山脉,有古龙泉经界河镇流入微山湖(图1)。①据考古勘探资料显示,这一区域是比较集中的大型汉代墓葬群。

滕州市春藤食品厂在整理建设用地时发现了这两座汉代石椁墓(编号为M1、M2),两座墓均为单室石椁墓。M1为土坑单室石椁墓,随葬品较少,墓室结构简单,石质粗糙,出土遗物有陶罐、石蝉、8块汉画像石,画像内容为阴线刻的几何纹和直线纹。M2发现时就已被破坏,没有出土遗物,墓的具体形制已不清晰,仅存石椁四面画像石。

2 图像释读

“一粒粟中藏世界”。人与天同构,天地是世间最大的物,人的头部呈圆形像天,人的足部呈方形像地。人死后被装入石椁之内,而棺椁内的图像就是按照宇宙中心模式来设计的,山头村汉代画像石墓(M2)也是如此。下面将对M2中頭部挡板、足部挡板和两侧板的画像分别论述。

2.1 头部挡板

M2头部挡板运用线刻的雕刻技法,纵84厘米,横90厘米,厚17厘米。画像分为三层:上层为竖线纹;中层左右各刻有穿璧图案;下层为竖线纹(图2)。

璧是礼天的礼器,是天圆的象征。从图像中可以看出,璧放置在方形框内,可以看作是天圆地方的象征,连接圆与方处可以看作是四方位,即东、南、西、北,这也是原始文化符号研究中的符号表现。②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人应遵循简化原则,将复杂的实物简单化,将“格式塔”简单化③,此穿璧纹就可以看作是最为简易的宇宙的“格式塔”。在石椁的头部挡板上刻画此穿璧纹,象征着人死后是去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也是一个完型的宇宙时空。④画像中两穿璧纹呈左右对称排列,中间有空格隔开,姜生教授认为“汉画像中任何边饰都不是任意所为,都蕴含着特定的功能,承载着人们突破死亡的制约、走向终极自由的梦想。其主要功能是‘送死,是在汉代浓郁的神仙信仰驱动下为死者施用、旨在超越死亡的文明手段。”⑤M2头部的画像借圆璧来象征天,让灵魂穿璧从而升入仙界。

2.2 足部挡板

M2足部挡板运用线刻的雕刻技法,纵84厘米,横90厘米,厚17厘米。画像分为三层:上层为竖线纹;中层左为三棵常青树,右为两棵常青树;下层为竖线纹(图3)。

常青树又称为“柏树”“社树”“灵木”。李石在《续博物志》中记载:“由是墓皆植柏。”⑥也就是说,凡墓地皆要种植柏树。在原始文化中,柏树是死亡的象征,具有永生的含义。凡祭祀必植树。《汉书·郊祀志》记载:“及高祖祷风枌榆社。”师古曰:“以此树为社神,因立名也。”⑦由此可以看出,柏树在汉初时被称为“社神”,是生命之树。刘向的《列仙传》中说“赤松子好食柏实,齿落更生”⑧。《穆天子传》中也记录了“甲申天子北升于大北之隥,而降休于两柏之下”⑨。汉斯·比得曼在《世界文化象征辞典》中写道:“在现代,这种树总是和死亡及埋葬有关。不过许多暗示说明甚至在希腊文明之前,柏树就已经成为一种宗教象征,随后又成为冥府仪式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在墓旁种植柏树。出现在对天堂的描绘中,它被栽在基督徒墓畔或刻在精美石棺上,以代表对永生的渴望。”⑩柏树是与天界相关联的,灵魂通过柏树可以升仙。M2中刻画柏树,说明墓主人将柏树视为死后灵魂的居所,希望生命由此可以绵延,子孙兴旺发达。

2.3 左、右侧板

M2左侧板运用弧面减地浅浮雕和线刻两种雕刻技法,纵84厘米,横272厘米,厚18厘米。画像分三层(图4)。

画像上层为双龙,右下角有双鱼。《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k《易经》中也记载“云从龙”和“飞龙在天”,这说明龙是在天上遨游的,神人是驾龙而升仙的。关于“二龙”,《国语·郑语》说:“夏之衰也,褒人之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而言曰:‘余,褒之两君也。”l其中的“二龙”就是褒人的祖先神。中国古代注重天人感应思想,天被称为是有生命意义的天,而“二龙”也是有雌有雄,雌性是大地的象征,雄性是天的象征,这便成为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模式,同时也是阴阳和谐、人神沟通、祖先崇拜的文化原型。在石椁上层刻画双龙,其寓意是借助双龙帮助墓主人升天,让其灵魂进入天国。画像右下角有双鱼,一大一小,姜生教授的《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中说:“以鱼形图案为边饰,以直观而明确地界定图像所在的空间乃为地下冥府—水的世界。”m画像中有龙有鱼,有天上神仙世界,也有水中冥界。

画像中层分为三格:左格有一马,马前、后各一人物,前一人似双手捧盾,后一人似驱马,下部有对尾双鱼,图像极简。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道:“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元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的结构中,这个结构中,所有细节不仅各得其所,而且各有分工。”n有人有马,这一简单的组合将一路引领墓主人得道升仙。中格有两凤鸟衔星。凤鸟也叫“雀”,“雀”又通“爵”,象征着墓主人在死后也可以官运亨通。凤鸟也有代表美好与吉祥之意。《山海经·大荒西经》曰:“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o《山海经·南山经》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庸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p凤鸟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国家兴盛。“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吴已矣夫。”q两凤鸟的形象不仅表示阴阳之和,也表示人类社会之和,M2中有凤鸟,可以为死者引魂升仙、辨别四方。右格为蹶张、神人操蛇。汉代是一个尚武的时代,整个社会尚武,以强悍矫健为荣,在棺椁中刻画蹶张和操蛇的神人,都是身强力壮、威风凛凛。二人亦神、亦人、亦兽、亦鬼,面部狰狞且身配武器,他们是辟邪镇墓、驱逐鬼怪的力量化身,可以保护墓主人在升仙道路上一路平安。

左、右侧板下层都是直线纹。汉画像中的所有图案都不是随意刻画、恣意妄为的,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特定的功能。在石板的下层刻凿直线纹,或许可以认为是工匠为了图像对称而省工,也可以认为直线纹表达的是地下世界或九泉冥界。r

M2右侧板运用弧面减地浅浮雕和线刻两种雕刻技法,纵84厘米,横272厘米,厚18厘米。画面分三层。石残(图5)。

上层有一龙,和左侧板不同之处是此侧板中仅有一条龙,双龙有阴阳和合之意,那么以奇数出现的龙又代表着什么呢?《易·系辞》中解释说:“数者五行,佐天地神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s奇为天之数,一条龙在画像上层,同样是天的象征。

中层分为三格:左格为泗水捞鼎。秦王正中端坐,右有二舞蹈之人,左三右二共五人奋力拉绳捞鼎,鼎中有龙正要飞出,鼎下有一龙,龙下左右各一鱼。目前可以考证的泗水捞鼎图像有30余幅。鼎是祭器,也是权力的象征。历史故事中秦始皇泗水捞鼎而不得,但其升仙思想却深入人心,使世人纷纷效仿,将泗水捞鼎的故事刻画在棺椁上,从而达到墓主人升仙不死的理想,即从一则历史故事变相转为一个具有升仙寓意的祈愿图。中格为楼阁人物。楼阁两层,二层主人凭几而坐,一层三人登梯,一人跪迎二抬物宾客,左侧有二门吏,右侧有一马栓于柱旁,四周有祥禽瑞兽环绕。右格为宴饮图。主人凭几正中端坐,右有二仆人立于主人旁,下有家禽数只凤鸟一只,两侧有二人立。中格和右格都是描绘人間世界,汉代人相信人死后是有灵魂存在的,希望灵魂可以享受奢侈生活,且“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3 象征意义

汉代流行“天人合一”“人同天地”的思想。董仲舒认为人与天在数值和形象上是对应一致的,《春秋繁露》中有详细的记载:“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皆当同而副天,一也。”t《吕氏春秋·有始》:“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u《淮南子·本经训》:“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v因此,人必须顺应天,要法天则地,遵循天地之道。

汉代人的生死观与宇宙观在M2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汉代人对生与死的认知在石椁上都有所表述,在什么方位、什么位置配置什么画像都有规律可循。人死后,装进棺椁,棺椁内部的画像是按照宇宙中心来设计的,棺盖或侧壁上层是天的象征;头部挡板通常是通往天界的通道,或刻画可以与天沟通的工具;足部挡板通常是迈入仙界引魂升天的向导;左右壁或有人间生活,或有仙禽异兽。从中可以看出,山头村M2出土的画像石既反映了汉代石椁墓普遍的象征模式和民间信仰,也反映了死者希望生命的延续和对升仙的向往,对死后理想世界的想象和憧憬。

总之,M2中的四块画像石用生动细腻的表现手法将墓主人追求的生命不朽、福佑子孙的思想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紧密相关。“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汉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反映了汉人对生的重视和对现实世界的效仿再现。这种追求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和谐统一思想,实际上是古代人营构建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一种理想境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反映了汉代人的进取精神,希望人生能够永恒和延续。w为死者开辟了一条通往仙界的神奇世界,步入“天人合一”、羽化升仙的安乐生活之中。让其跨越生死,将生前的生活与死后的世界融为一体,传统的生死观“所强调的不是死而是生;不是死亡与虚无的恒长固定,而是生命在嬗变流转中的长存永续”x。在这种宇宙观念的影响下,其阴阳流变,生命生生不息,成为人们对世界的普遍认识。

注释

①燕燕燕,狄小卜,陈庆峰.山东滕州市山头村汉代画像石墓[J].考古,2012(4):92-96.

②朱存明.汉代墓室画像的象征主义研究[J].民族艺术,2003(1):45-55.

③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73.

④朱存明.汉画像之美—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28.

⑤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77.

⑥李石.续博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5:80.

⑦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1007-1008.

⑧董治安.两汉全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5177.

⑨上海古籍出版社.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8.

⑩汉斯·比得曼.世界文化象征辞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240.

k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87.

l左丘明.国语:郑语[M].韦昭,注.胡文波,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98.

m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05.

n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7.

o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334.

p袁珂.山海经校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4-15.

q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132.

r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91.

s王弼.周易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242.

t张世亮,钟肇鹏,周桂钿.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477.

u陆玖.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374.

v陈广忠.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2:384.

w黄续.仿生与“永生”:汉画像石墓的营建与装饰宗旨[J].艺术百家,2015,31(S2):103-106.

x郭于华.死的困扰与生的执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

猜你喜欢

图像
雨伞
无限追踪
A、B两点漂流记
改进的图像预处理算法在彩色年轮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MH370痛定思痛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
天线、生发剂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