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生物学”融合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2022-05-27郭英姝郑晓飞李国红王茜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7期
关键词:德育建设课程思政

郭英姝 郑晓飞 李国红 王茜

[关键词] 化学生物学;课程思政;德育建设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科技计划”创新团队项目“生物纳米分析化学创新团队”(2020KJC003)

[作者简介] 郭英姝(1986—),女,江西宜春人,博士,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7-0161-04 [收稿日期] 2021-11-22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要推进“化学生物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我们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进行相应改革,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将教学任务与德育建设同时作为教学目标,努力实现为国家培育人才,为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一、课程思政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国家、社会、个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的高等教育究竟要培育怎样的人才?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因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发展。课程思政教育要求在课堂中融入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为了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同民族共呼吸、同国家共发展的责任担当,从而使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后,牢记自己的使命,具有社会责任感[1]。

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课程思政是由“课程”与“思政”构成,但绝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相互渗透形成的一种教育模式。任何一门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都可以结合思想政治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它属于课程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职能。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兼具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的能力。当然,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做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课程教育中实现德育建设。如果只是片面的理解字面意思,就会偏离课程思政的原本意图[2]。教师应该在专业教学的同时结合相关案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潜移默化地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的。

二、“化学生物学”与课程思政

化学生物学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化学和生物学相交互所形成的学科。其实并非如此。化学生物学不是化学与生物学的简单罗列,也不是求同叠加,而是课程之间的彼此交融所形成的一种新型有机体,是一种系统性较强的课程体系。它主要涵盖了化学、生物学,以及医药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基础理论,在生化医药方面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换句话说,化学生物学就是把化学方法作为一种研究工具来探索生命现象的科学[3]。由于其概念的抽象性,在讲授相关知识时可能会有难度,例如在细胞信号传导、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应用等方面的专业术语较晦涩,原理的理解相对复杂,这都有可能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由于其原理的复杂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能会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才能把这门课程讲得绘声绘色,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极易因为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容易对这门课程产生恐惧感,这样就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成果。为了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发掘“化学生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课转化为受学生喜爱的故事课,以科研人员的生活背景作为故事的切入点,逐渐引入理论知识,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进行思考,感悟其中的道理,实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化学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范围较难界定,曾一度成为学术界的讨论热点。化学生物学是用化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现象的一门科学,也就是说,使用一些新合成的化合物干扰某些生物过程,从而实现对生命体的有效调控。这门学科在生物、化学乃至医药的基础研究方面具有较大价值,值得深入发掘与研究。在“化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化学生物学”的课程特点及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教学能力。

(一)加強教师的师德风范建设

化学生物学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客观实在性,是经过反复论证所得出的结论。在“化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化学生物学客观实在性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师德风范建设,树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观,以自己的行为熏陶影响学生,督促学生将道德建设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完成课程思政教育。

(二)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

化学生物学是一种新兴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重视化学学科与生物学科的交叉渗透。基于化学生物学的这一特点,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应该教会学生理解课程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方法论,即利用化学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手段来探索生物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完成课程思政教育。

(三)加强实践教学

化学生物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论证成为理论最有力的手段与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并通过实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4]。同时通过基础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完成课程思政教育。

三、课程思政与化学生物学教学的融合

(一)重要性与必要性

课程思政不是政治课,不应该只是将思想政治课本的知识进行罗列,而是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根据学科背景、发展历史、应用范围等进行剖析。结合知识所涉及的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案例反映出的社会问题与历史问题,让学生对其加以分析。通过讨论、谈话等形式揭示出相应的哲学道理,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涉及众多的国内外生物与化学类科研成果的介绍,因此比较适合以案例的形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结合基础知识引申出哲学道理,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科学家的创新意识,以及坚忍不拔的探索意识与崇尚科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二)典型案例分析

1.化学生物学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在讲授化学生物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通过思考理解哲学内涵,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以核酸的转录、复制和翻译的教学为切入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既要涉及普遍性原理的讲解,也要介绍特殊性,二者缺一不可;在讲述细菌导致食物变质的过程中,可以引申出“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这些比较抽象的原理经过与化学生物学教学实例相结合进行分析,就变得浅显易懂了,让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了哲学原理,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态度。

2.化学生物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身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首先应当具备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项基本要求。化学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其研究成果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化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化学生物学绪论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介绍我国老一辈的生物化学家在国家科技领域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例如,通过讲述化学生物学的发展,让学生们体会到科技发展的曲折,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勇于探索的可贵精神。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屠呦呦创制的抗疟剂——青蒿素,以及新冠检测试剂盒与疫苗的顺利研发等科研成果。老一辈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心系祖国,为后辈科研人员做出了典范。通过与爱国主义精神的相互渗透,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增强了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

3.化学生物学與文化自信相结合。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当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限于形式上的传承,精神上的传承同样重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现代的研究成果与古代的发明创造、中华文化相结合,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简短的几个字概括了青蒿素的提取步骤,这对于屠呦呦提取青蒿素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蛋白质的变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传统的“卤水点豆腐”的制作方法对蛋白质变性条件进行介绍,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激励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科学奥秘。

4.化学生物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于当代青少年需要提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日常行动,并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在《细胞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毒品对机体的作用机制讲解细胞信号的传导,引导学生懂得法律的权威性;结合“三聚氰胺事件”引入蛋白质的讲解,让学生思考这一事件背后的问题所在,教育学生正确利用科学,积极造福社会。

5.化学生物学与科学精神相结合。化学生物学知识是科学知识,是已经被公认的科学真理。因此,在对科学真理的讲述过程中应该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了解科学现象的同时学习科学家勇于质疑、不怕失败、乐于奉献的精神。将化学生物学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一方面做到了专业知识教学与德育建设的综合培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团队合作往往是成功的关键。沃森和克里克合作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威廉·凯林、彼得·拉特克利夫、格雷格·塞门扎由于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可用性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和结晶牛胰岛素的成功合成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相互探讨、共同研究,使得理论不断完善,最终趋于成熟。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生物学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合作共赢的重要性,讲解新知识时适当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得到完美的结论,将课本知识与实际训练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合作共赢意识。

真理是相对的。之前所提出的理论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在科研过程中应该解放思想、发散思维,敢于质疑。科学实验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在失败中寻求经验,并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最终获得成功。达尔文在研究进化论的过程中,不怕失败,一次一次进行尝试,把失败作为成功路上的奠基石,最终获得了成功。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曾经提出过“方向没错,不怕到不了岸”,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持,经过一次次的尝试与研究,最终研发出杂交水稻,成就生命科学中的一大创举。我们应该培养学生不言败的精神,把失败当作成功的奠基石。

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奉献精神将会直接推动科学的进步。在讲解《蛋白质变性》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吴宪教授的事迹。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中,他带领学生创造条件进行科学实验,最终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并将其公布于世,无偿贡献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是当今学生需要学习的精神,学生们感受到了科学精神的可贵,可以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在价值。

結语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在“化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将理论的客观实在性、教学方法的综合性与相应的思政要点紧密结合,完善课堂教育模式,自然恰当地引入化学生物学相关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从而推进课程思政的持续深入。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学科发展战略:化学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37.

[2]窦新宇,王玉娜.“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1):74-77.

[3]苑立博,刘捷,胡乐乾.关于《化学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化工,2020,49(3):113-114.

[4]陈玉清.化学生物学综合实验教材建设[J].大学化学,2019,34(1):18-2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It answers the question of what kind of socialist successors should be trained and how to train them. We must fully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all courses and transform the sing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education in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ow to effectively impl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emical Bi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 socialist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and the daily teaching of Chemical Biolog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util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urriculum education.

Key words: Chemical 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德育建设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烟草商业企业德育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德育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究
探究教学案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提升学生公寓“服务育人”水平、打造服务育人“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