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乡村振兴班”模式构建与路径选择

2022-05-22吴家欣廖冰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新农科五位一体协同育人

吴家欣 廖冰

[摘 要]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进新农科建设与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以M大学乡村振兴班为例,首先,揭示“乡村振兴班”育人模式存在主体单一、理论指导实践能力弱、评估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再借鉴已有“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相互融合,纳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产业带动、高校教育、科研机构激励、社会促进的“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为政府部门制定多元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 新农科;政产学研社;五位一体;协同育人;乡村振兴班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研究”(2021090056);2021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新农科背景下‘乡村振兴实验班’创新型人才培养‘一三五’模式研究与实践”(JXJG-21-3-12);2021年度江西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面向人才振兴的‘乡村振兴实验班’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S202110410078)

[作者简介] 吴家欣(2000—),女,江西赣州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农林经济管理;廖 冰(1989—),男,江西高安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人才培养、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089-04 [收稿日期] 2022-01-24

引言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承载着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人才的使命,学生是高校培养的主体。各高校培养学生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开设乡村振兴班是一个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级各类高校“乡村振兴班”纷纷创办。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创办“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2018年福建农林大学创办“乡村振兴班”,浙江农林大学创办“新农人”创新实验班,2020年江西农业大学创办“乡村振兴班”,2021年山西农业大学创办“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这对于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各高校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机制模式研究相对较少,但各高校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也在不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新机制模式。但不难发现,已有“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存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相互脱节的“三张皮”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此外,已有“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仍然仅依靠高校这个主体,而未将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社会纳入,使得育人模式中各主体仍然相互割裂,尚未形成政产学研社协同育人的全新格局,比较优势难以发挥,从而使得人才培养供需错位,这与新时代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亟须将各大主体整合起来,构建出相对完整的协同育人机制和体系,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其优势性作用。

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以“乡村振兴班”为研究对象,对当前乡村振兴实验班育人模式中已有的短板性问题进行进一步梳理,并将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三者融合,纳入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五个主体,构建“乡村振兴实验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五位一体”模式,旨在培养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时期创新型农林人才,有助于政府出台教育改革措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一、M大学“乡村振兴班”育人现存困境与原因剖析

(一)人才培养现存困境:三个脱节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乡村振兴亟须复合型人才[1]。而M大学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目标存在:(1)目标内涵不清晰。虽然说培养方案阐述了培养目标,但是对于培养目标的阐述并未进行升华和诠释。如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并没有对这些人才的具体内涵进行阐述和升华[2]。(2)目标更新缓慢。信息科技化对乡村振兴提出了诸多要求,但M大学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慢,难以体现动态实效性[3]。

2.理想主体与现实主体之间脱节。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多个领域内协同并进才能深入推进,需要借助于多主体的协同共育才能深入开展[4]。单一的培养主体无法实现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很容易陷入孤木难支的境地。乡村振兴班是M大学开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班级,宗旨是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复合型本科人才。但非建制班,协同育人主体单一且并未形成合力,难以真正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导致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优质资源配置低下、“两张皮现象”存在。

3.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之间脱节。首先,理论学习体系不完善。实验班课程体系“小而全”,但课程体系不配套、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少,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其次,科研实践單一化。乡村振兴实验班成立时间短、侧重于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占比少,以传统座谈会和走访式企业参观为主。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主体实践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多元化的实践形式和创新空间,致使实验班成员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最后,理论与实践教学缺乏深度融合。乡村振兴班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内容交叉重叠,没有进行有效的优化整合。

(二)现存困境的根源分析

1.顶层设计不完善。乡村振兴班作为非正式班级存在,缺乏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机制。高校部门之间学习联动机制缺乏,在教学资源方面无法做到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在校企合作方面,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合作共育的制度支撑,导致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积极性不高,支持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的基础设施等不完善;在政校合作方面,政府对于乡村振兴班的扶持力度不足,乡村振兴班与政府部门接触多通过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在校社合作方面,高校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学生社会实践机会缺乏,无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2.班级体制机制不健全。学院对于乡村振兴实验班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设计依赖专家视角,过分偏重学科知识的灌输,忽视教育主体对象对于课程的需求以及接受程度。培养方案的设计无法紧跟时代潮流,加之对于乡村振兴班稳定运行稳定要求,培养方案制定不可避免地滞后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3.参与主体不重视。乡村振兴实验班内各小组指导老师平时都有课程或者班级需要管理,加之老师自身科研任务繁重,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难以有效对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提供足够的专业指导。其次,乡村振兴实验班学生有各自行政隶属班级,乡村振兴实验班作为临时兴趣班级,对于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以及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指导的约束力不足,导致师生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对于在乡村振兴班内的学习不重视。

二、已有“乡村振兴班”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一)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

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成立于2017年11月,是由中国农业大学企业家校友联谊会农场主分会和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联合发起,旨在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领军人才,为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一支有情怀、有知识、有能力的“三农”人才。

(二)浙江农林大学“新农人”创新实验班

浙江农林大学“新农人”创新实验班成立于2018年5月,每年举办一期,招生面向本校全日制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以及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村创新创业青年,目的是拓宽浙江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为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班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班成立于2018年9月,由“三农”问题专家、当代乡村建设的引领者温铁军教授发起,由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联合北京大学乡村振兴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协同举办,响应中央关于推动实施生态文明于乡村振兴战略号召,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坚实社会责任担当、“三农”品职教育、跨学科综合应用和解决在地化实践问题能力的新农科人才。

三、政产学研社“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及其机理分析

为解决以上不足,本文纳入政府职能部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五个主体,构建“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具体阐述如下。

(一)以“政”导人,引导各方主体的密切联动

培养乡村振兴人才,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针对当下农村实际状况和国家政策的指示,突出卓越三农人才的引领作用,重点体现优秀三农人才的支撑作用。对内,政府要建立内部协调联合机制,要做好统筹作用,加强涵盖财政、市场、教育、科技和人社等部门之间的内在联动,为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育提供成长的平台。对外,政府是协同育人机制当中重要的一环,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科研激励、社会督促多方努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结合,深化政企合作、政研合作,切实引导同一区域的产业园和科技园和科研院所与高校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

(二)以“产”驱人,驱动人才理论实际相结合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二十字凝练表达,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因此我们更应该从产业的角度入手,驱动人才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三农”领域当中。依托校企联合平台,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大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企业行家能够参与到本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环节,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班的同学提供一些农业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通过校企合作,贯通教学与产业的通道,学校组织本专业学生进行企业参观,鼓励学生进入农业企业实习,强化农业案例实践教学,学习农业最新研究技术成果,从大方向把握三农走向,从小方向深入农业领域。

(三)以“学”育人,培育人才的科研创新基因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主阵地,整合资源、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整体提高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学校可以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聘请兄弟院校的优秀教师参与本校教育和专业知识研讨,引入成熟的智力资源,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培育人才的科研创新基因。同时加强研社合作,发挥科研院所、高校人才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科研体系的优势,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团体等一些社会组织的产业融合发展、技术难题破解提供专业化、集成化、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具体的农业实践当中,进一步倒逼学生自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夯实知识储备,以便于更好地为“三农”领域服务。

(四)以“研”激人,激励人才的双向沟通交流

高校老师与科研院所是基于共建、共赢理念下培育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加强实验班同学与相关领域的优秀高校老师和科研人才的双向沟通交流,以人才培育为核心,搭建起“一体两翼,三方共赢”的合作共生关系,学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合作育人与双向交流机制,给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班学生最新的科研养料和科研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科研院所,召开学校交流会议,促进人才的双向交流,与此同时,专业老师可以将部分科研项目和科研交流成果轉化为教学内容,推动学生对学科发展情况做进一步了解,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学校、科研院所、人才的三方联动,形成稳固的“一体两翼,三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平台,推进合作育人,协同创新成果转化。

(五)以“社”促人,督促人才夯实专业知识库

社会是检验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平台,也是督促学生在校认真学习、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环节。面对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召,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原有的人才基础上进一步拔高,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业的高质量人才,解决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的问题,让更多的农业人才为各社会团体、为三农领域服务。由此,以学校为依托,加强学社合作,组织同学们参与社会调研活动,深入农村地区,实地参观农业产业、农业团体,了解当下农村的发展面貌,针对各社会团体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利用所学知识答疑解惑。与此同时,学生应在调研过程中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与才干,进一步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库,将抽象层次的理论与扎根生活的经验相结合,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发挥全面发展、协同育人机制作用。

(本論文其他作者:黎灿、江玟、薛应如、林江韬)

参考文献

[1]郝佩佩,孙磊, 汪欢欢.拔尖创新型卓越农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501(2):137-140.

[2]石定芳,吴能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1,22(1):44-50.

[3]闵锐,李佳郡,李晓敏,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21(1):73-77+93.

[4]伊力塔,豪树奇,王正加.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1,326(2):99-102.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lass” Model Construction and Path Sele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A Case Study of M University

WU Jia-xin, LIAO B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he overall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lass” of M University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lass” has problems such as the single subject, the weak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imperfect evaluation and guarantee system, etc. Based on  the exis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lass”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soci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re integrated, and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society are included to build the new “five-in-one” model of government-leading, industry-driving, university-educating, research institutions-stimulating, society-promoting. It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diversified and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talent training model.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society; “five-in-one”; collaborative talent trai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lass”

猜你喜欢

新农科五位一体协同育人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