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医研究生教学中探讨康复与推拿技术融合

2022-05-22彭亮王兰兰孙梦龙薛慧天杨舟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

彭亮 王兰兰 孙梦龙 薛慧天 杨舟

[摘 要] 近年来本团队致力于康复与推拿交叉学科研究,通过研究生课程平台设立“康复推拿学”及开展技术方法相关课题研究,使“康复推拿学”学科构架逐步建立起来。在初步建立了康复与推拿交叉学科康复推拿学教学体系之后,为推动其深入发展,在研究生群体中采用分组研讨教学模式,对于康复与推拿相关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可融合性。教学实践证明研究生研讨式教学不但有利于新兴的交叉学科康复推拿学发展,也有利于锻炼和发挥研究生的创新性。

[关键词] 康复推拿学;研究生教学;推拿手法;推拿功法;可融合性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学科交叉课程‘康复推拿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2019JGYB158);2019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虚拟仿真网络学习平台‘推拿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385)

[作者简介] 彭 亮(1980—),男,湖南南县人,博士,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推拿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4-0028-04 [收稿日期] 2021-07-02

近几十年来,由于推拿学科和康复医学两者各自发展的需求,康复与推拿学科交叉的可能性逐渐被认识,已是大势所趋。在公开发表的文献中,近年来不断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提及“康复推拿”或“推拿康复”,且其内涵不断发展丰富,其概念也越来越清晰[1]。本教学团队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康复推拿学的纵深发展,特别是通过打造研究生“康复推拿学”课程以及相关技术方法研究,使“康复”与“推拿”学科交叉构架更清晰,内容更充实[2]。现就中医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探讨的康复与推拿相关技术可融合性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康复推拿学研讨式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的设计是技术可融合性探讨的框架。而研究生教学模式有别于本科教学模式。研究生属于有相当学科基础并具备自学、研究探索能力的学习者。鉴于研究生教学应具有的探索性、創新性发展思路,为了不断深入康复推拿的具体内容,本教学团队前期建立了康复与推拿交叉学科教学方案,并与两年前逐步应用于中医类研究生教学(包括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运动康复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文化等专业),同时也开设全校范围内的研究生任选课(含硕士、博士)[3]。主要目的在于在推拿学与康复医学学科交叉两者融合过程中,将推拿精髓和现代康复相互借鉴的理念基础作为融合基础,在理论支撑、技术要素、康复诊疗思路等方面广泛嫁接和杂交,并在此过程中不断锤炼与针灸推拿学科和康复医学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各方面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等)中心环节。

促进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学科交叉实质性内容研讨,不断完善康复推拿学交叉学科课程教学方案,逐步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滚动翻新,最终建立成熟的有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生学科交叉“康复推拿学”课程模式和体系方案,推动中医推拿与康复医学学科协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专业研究生分小组组织课堂。研究生小组打破专业壁垒,采用混编方式组成,即每个小组需要有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相关专业、中医、中西医结合及其他专业研究生组成。

教学方式方法灵活使用。例如:现有教师阐明课堂主要讨论内容,采用的PBL、CBL教学方法实施,将课堂讨论主题抛出。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发回自身专业特长和基础知识,在探讨技术方法、理论相关、应用方案等问题时,从各自不同专业角度参与广泛讨论,在康复与推拿相关技术研究中探讨技术改良,以及组内成员共同研讨康复推拿干预方案。限定时间的讨论结束后,每组由一名研究生代表阐述改进技术或解决问题的主体思路和想法,进行课堂汇报。教师听取后予以建议,以引导其思路方案的可行性。课堂结束后,各个小组需要在指定的课后时间内将思路形成具体的可实施的细化方案。下次课再汇报,班级集体听取后,讨论其价值并模拟操作实践。经过课堂打磨的解决方案形成报告提交教研室专家团队评价,优秀者推荐校级课题立项,作为科研项目启动研究。经过教学实践,认为此教学过程貌似纷繁复杂,但对于启发和激发研究生自主能动性起到了很大作用,研究生不但收获良多,而且为康复推拿学学科建设添砖加瓦的过程也使得学生寓乐其中,信心和兴趣十足。

二、康复推拿学科交叉理念探讨

学科理念是技术可融合性探讨的基础。康复推拿学科交叉理念的具体技术方法融合的指导,具体技术方法的应用也将反馈学科理念的正确性,因此不断理清“康复推拿”理念是“康复推拿学”研究生课程首先要讨论的重要问题。康复推拿是基于推拿和康复医学的交叉,目前正处于雏形阶段,虽然存在明显潜力,但也无法判断今后发展定势,所以对其下定义或许有些为时过早。然而,就目前可预期的发展趋势而言,必须先对推拿和康复相结合的概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析[4]。

康复推拿概念的提出,实质上是传统推拿医学发展的需要,传统推拿与时俱进,需要吸收或借鉴现代康复医学的营养以发展,以更好地提高疗效和效率。所以康复推拿的主体仍是“推拿”,客体或修饰语是“康复”。

经过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初步认为康复推拿概念可暂定如下:在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借鉴康复医学中的评定、康复治疗及训练等原理和方法,阐述和研究合理运用或改进传统推拿手法和功法训练来防治疾病、促进康复的方法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医学交叉学科,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学领域。

三、康复与推拿技术融合初步成果举隅

经过连续四个学期的教学研讨和教学实践,共有8名推拿学科与4名康复学科教师参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239名硕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完成“康复推拿学”学习和研讨。在康复与推拿相关手法治疗技术、功法运动康复方法和康复推拿诊疗规范等方面的技术可融合性上取得了一定实质性成果内容。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手法相关技术

1.关节松动带辅助抖法。振动类手法中的抖法,对于上肢和下肢的软组织与关节能产生良好的放松效果。以常用的上肢抖法为例,操作者需要一手握住患者肩部以固定身体躯干,另一手则握住患者手部,通过操作者手臂及腕部肌肉发力产生的抖动,带动患者手臂产生抖动。

面对这样的操作难题,在教学过程中有研究生学习小组通过分析提出:如果操作者力量不足,建议可以采用现代康复技术中常用的关节松动带先辅助牵伸,并以此为基础,在肩关节、髋关节各个方向上进行抖动操作。在操作时用康复治疗中常用的关节松动带绕成“∞”。一头绕着操作者腰骶部,以提供后拉力;一头绕着操作者握住受术者手部之处,将躯干产生的后拉力通过关节松动带传递给受术者的手部以助于握持。在此拉力下,操作者只需加上上下抖动的力量即可。这种有关节松动带辅助的抖法极大地提高了操作效果,避免操作者耗力过多。这样的操作充分利用了康复医学中生物力学原理,使传统推拿中较为费力的操作变得既轻松方便又有技巧和疗效。

2.关节中心化摇法。“动摇肢体,以利关节”。摇法属于推拿手法中运动关节类手法。摇法的操作一般一手作为“定点”固定关节近端,一手作为“动点”摇动关节,使关节进行被动的环转摇动,速度缓慢,幅度由小到大,在骨关节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可以起到滑利关节、缓解疼痛的作用。然而传统摇法在实际应用中难以避免一些问题,例如:手法操作较为盲目,并且并非所有关节在生理结构上允许环转运动模式。因此导致手法操作疗效不稳定,甚至容易加重病情。

同样,在学习研讨时,研究生学习小组给出了改良方案。结合运动康复理论中的关节运动“凹凸原则”,在摇法操作中,固定“定点”的手可以尝试给予关节头一定的推动平移的力量,在“动点”摇动时,帮助关节“中心化”,有利于更好地使关节活动趋于正常。例如肩峰下滑囊炎的患者,在实施托肘摇肩法时,固定手置于肱骨头,在摇法摇动时给予盂肱关节关节面方向(向下向后向外)的一点推力。这种改良尝试虽然对于操作者的理论知识水平有一定要求,但是使推拿学科发展中最为欠缺的。对于人体结构和运动模式的深入理解,并应用到推拿手法操作中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推拿手法的应有疗效,使传统推拿手法焕发新的生命。

(二)功法应用分析

推拿功法源自传统气功导引的动作,需要用现代生物力学和运动学的方法并加以研究,进行分析并使之规范化。规范化一直是中医推拿现代化的难点之一。

对于推拿功法规范化最大的难点就是难免有流派之间、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使推拿功法的应用无所适从,推拿功法的规范化举步维艰。不同流派之间没有形成共识,就很难推动发展。例如太极拳就有陈氏、杨氏、孙氏、武氏、吴氏等数个著名流派,还有许多分支。派系之庞大,相互差异也较大,这种现状极大地限制了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诸如易筋经、少林内功、八段锦和五禽戏等推拿保健功法多来自规划教材,相对比较规范,但并不一定是所有人公认的“权威”[5,6]。

而MTT运动康复技术,大多是着眼于基于循证医学采用相对单一训练动作对于人体功能和症状产生影响,达到康复目标。基于这个思路,引导研究生在课堂研讨时,尝试打破寻求“权威”规范化的桎梏,提炼出一些重点推拿功法的“核心动作”成分,基于康复推拿理念进行适度规范化,通过大量实验室和临床研究,逐步应用于康复临床,有利于推拿功法价值的体现[7]。

推拿功法的相对优势主要是基于中医文化、人群认可度较高、动作优美有观赏性、趣味性,有利于患者坚持而不枯燥,加之动作相对比较丰富,所以相对于现代运动康复技术而言也是有其可取之处的。

MTT框架基于对于软组织损伤病理机制的发生发展机制[8]。不同方面的技术在应用时,有相对比较严格的应用条件,即在损伤、疼痛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种类及不同级别的运动干预[9]。在功法研究进行中,特别是在对比了推拿功法相关动作与MTT在力量、灵活性、协调(稳定性)及耐力等的相关性之后,可以尝试在MTT框架应用时,使用相关的推拿功法动作成分加入或进行替换,逐步形成康复推拿运动康复干预策略。

(三)诊疗方法整合

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交叉应用医学,康复推拿最终要依托并落脚到实践中去。将讨论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康复与推拿相结合的理念和技术作为康复推拿学最后的部分。但是,研究生研討时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应用讨论范围,首先需要考虑推拿、康复两者在诊疗工作上的交集。同时,毕竟是初步研讨,讨论不能太过宽泛,范围先尽量设置得较为狭窄,以便先做试探性地讨论,以后再逐步发展补充充实。再者,为培养研究生审慎态度,将有利于将临床可见疗效证据作为推荐依据。

推拿学体系中的推拿治疗学一般考虑从疾病病种入手,以颈肩腰腿痛为主,涉及配合治疗内科、骨科、妇科、儿科等相关疾病;康复目前临床主要涉及急慢性损伤之中、之后,或手术后产生的功能障碍、疼痛为主。通过综合考虑,此章将暂不重点围绕病种展开讨论,而以功能障碍和疼痛为主的症状为切入点,讨论颈项部、肩部、腰部、膝关节等运动系统的问题。

研讨教学中,研究生群体疾病和功能障碍的认识逐步深入。对于人体的很多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来源于人本身,即人体是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的。但是无奈现代科技、社会发展飞速,人体有限的适应能力进化的速度远比不过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讲,康复推拿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使人群加速适应生活中的改变,或建立适应现代生活的正确起居方式。中医推拿治疗强调整体性,由不同种类的手法组合成套路对患者症状进行调治;康复治疗技术则追求对软组织损伤、炎症、关节结构变化、神经功能等进行精确治疗,较为精准。

因此,目前康复推拿学探讨的逐步结论是,应该从结合了经筋理论的功能评估入手审视各部位功能障碍或疼痛等临床表现,从而逐步明晰诊疗思维路线,再推荐康复推拿干预手段模块(包括牵引、关节松动术等及其融合应用),并将它们融合应用于治疗过程中,最后再推荐患者结合了现代训练思维的功法训练,以巩固效果直至完全康复。

在教學实践中,基于以上思路,各组研究生均提出了针对不同病症或功能障碍,推拿与康复相融合的诊疗方案路线图。总体而言,这些初步研讨产生的诊疗方案或思路是有机的、灵活的,充分体现了康复与推拿技术的融合性。

四、讨论

康复与推拿结合的技术方法依托于一定的理论基础。康复推拿学作为一门交叉的新学科,其理论基础来源于康复与推拿双方。当两方面理论不断相互借鉴直至融合,康复推拿学将越来越会趋于成熟。研究生教学研讨中围绕从生物力学、运动功能解剖学、肌筋膜链理论、神经生物学等现代康复理论基础讨论开始,到对中医经筋学说的讨论,在此过程中引发了研究生们从现代康复理论中探讨对于传统推拿理论的思考[10]。

康复推拿学旨在研究传统推拿手法功法和现代康复理念及技术相融合的方式方法,最终能够通过运用具有交互性和创新性的推拿康复治疗措施,消除或减轻病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11]。在研究生群体中采用探讨式教学,尝试启发研究生群体创新性思维,来对康复与推拿相关技术上可融合性进行探讨,有利于不断充实康复推拿学,并推动其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东,严隽陶,吕立江,等.康复推拿课程建设的构想[J].中医教育,2012,31(4):19-21.

[2]彭亮.康复与推拿学科交叉教学体系现状调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10):41-44.

[3]彭亮,艾珏萍,谢娇,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探讨《康复推拿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3):75-77.

[4]刘迈兰,刘密,张国山,等.试论康复推拿的内涵特色[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3006-3008.

[5]杨程,吴安林,谢娇,等.医学训练式治疗和五禽戏功法训练之结合初探[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8(11):1297-1299.

[6]杨程,吴安林,谢娇,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牵伸术和易筋经功法之比较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19):3-5.

[7]吴安林,谢娇,叶平,等.麦肯基疗法与中医导引术对比分析初探[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0):9-12.

[8]刘传耀,陈绚,刘璐,等.医学运动康复联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上海医药,2018,39(15):37-39+65.

[9]葛冬冬,田壮,朱磊.吸附式干扰电结合医学运动疗法(MTT)技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康复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21,42(2):115-118.

[10]谢娇,吴安林,杨程,等.论中医经筋学说与肌筋膜链理论的关联性[J].湖南中医杂志,2019,35(4):113-114.

[11]王志刚,范永春,刘大立.浅谈康复推拿的学科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8):796-797.

The Integration of Rehabilitation and Tuina Techniques in the Graduate Teaching of TCM

PENG Liang, WANG Lan-lan, SUN Meng-long, XUE Hui-tian, YANG Zhou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team has been committed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of rehabilitation and Tuina. Through the graduate course platform, we have set up Rehabilitation &Tuina course and carried out researches on technical methods, so that the framework of Rehabilitation &Tuina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 After the prelimin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Rehabilitation & Tuina, and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in-depth development, we adopt group discussion teaching model in graduate teaching to analyze the rehabilitation and Tuina related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nteg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eaching model of group discussion for graduates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 Tuina course, but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ing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Tuina; graduate teaching; Tuina techniques; Tuina method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lan;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学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新形势下《汽车故障诊断学》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驱动下研究生多元互补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关于研究生教学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直觉模糊综合评价
浅谈研究生教学问题
研究生层次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课程教学与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智能材料与结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