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视野下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探析

2022-05-21

西部广播电视 2022年6期
关键词:通识文科学分

梁 锐

(作者单位: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

戏剧与影视学是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影视类专业大多集中在该学科下。传统文科教育很注重本学科门类内部的建设,从思想体系、思维方式到具体专业能力培养,都呈现出较为封闭的自我构建与成长的特点。影视类各专业在传统文科教育思维的影响下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影视行业不断涌入的新技术、新手段,使得影视艺术和整个传媒的生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革。传统文科下的影视类专业课程的教师迫切需要变革教学思维方式,重塑价值观念。在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下,高校要着眼于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构建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为抓手,以就业为导向,推动新文科建设在影视类专业中的应用。

2019年,教育部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提出高校教育新规划,启动新文科建设与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协同发展,实现全学科覆盖。2020年11月,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3月,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启动,自此,我国新文科建设正式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

1 影视类专业进行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新文科的核心在于战略性、创新性和融合性。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但我国的外部环境面临着巨大挑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基于数字信息技术而诞生的各类新技术不断涌现,催生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新形态和文化新业态的诞生。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人民希望获得高水平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我国的文科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与融合新的内容与形态,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专业人才[1]。

优秀的电影、电视剧产品承载着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彰显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我国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特色、风格、气派的重要体现,是展现我国当代群众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重要载体。在影视产业化浪潮的推进下,中国影视行业的艺术作品生产力、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快速发展的影视行业对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而数字化、信息化技术革命带来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也给影视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手段,技术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这些变化对于影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影视类专业高等教育滞后于行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2]。

新文科的一个具体实施路径是借用其他学科的优势提出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与新手段,为其他学科提供方向、标准、价值判断。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影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当探索新的路径和方法,在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这三大基本抓手上下真功夫,加强对学科专业课程的改进,提升戏剧影视学科的教育质量。

2 影视类专业“文理艺工”跨学科课程体系内容

新文科相对于传统文科,重在多元化、科学化的学科重组与文理交叉,能够吸纳新技术、激活新动力,形成适应新时代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范式。

面对影视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的高校,要落实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制订出符合社会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影视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热衷动手实践但基础薄弱的特点,考虑到行业发展前景和就业需求,学生要想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弥补人文科学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并且,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专业院校来说,其课程体系设计偏向行业逻辑,即以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来设置相应课程;而综合性院校的课程体系则偏向学科逻辑,二者的融合度普遍比较低[3],所以导致培养的学生要么上手快,但后劲不足;要么所学知识与行业需求相关性较弱,还需要在上岗前进校再次培训。

因此,应用型专业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制订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从课程体系设计上避免知识陈旧、体系老化的“水课”问题出现,实现专业优化、课程提质的目标[4]。另外,还要将行业逻辑与学科逻辑融入课程体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专业素养。

2.1 应用型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

影视类各专业属于艺术学门类,包括戏剧影视文学等。根据最新版教育部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的规定,艺术类专业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分以内,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可以按照公共通识课、学科通识课、专业通识课、专业核心课、方向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的逻辑层级进行建构,如图1所示。

图1 影视类专业课程结构

2.2 新文科建设要求下跨学科课程体系

2.2.1 通识课

公共通识课包含思政课程、公共英语、体育、计算机等,比例占总学分的30%。思政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作用不可替代。在影视类专业目标要求下的思政课程内容延展的空间更大,教学方法更加多样,而且其对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法治道德教育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影视类专业思政课程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更高。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我国高校可以引入通识课,让其取代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强调学科之间融合的重要性。电影或电视作品与哲学、文学、历史等传统人文学科息息相关,创作者水平的高低与其人文底蕴的深厚程度紧密相连。而当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影视行业的创作规律、艺术表现手法乃至行业生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使用“学科通识”概念,能够更好地将理科、工科知识列入课程体系中,体现学科专业之间宏观方面的融合性与创新性。学科通识课包含文学、哲学、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课程,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科学基础素养,比例占10%。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课程应兼顾中西,特别是应将我国传统哲学纳入课程内容中,因为它不仅对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我国传统审美特征的影视作品具有重要作用,也对构建我国电影美学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专业通识课是学生在打下学科通识课的基础后,继续朝着专业的角度学习的课程,主要包含专业类知识与基础技能,能够将课程思政、信息科学进行有效融合,比例占10%,用以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素养。

学生在学习完全部的通识课程之后,应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法治道德观念,以及扎实的人文科学素养,能够了解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明确学习目标。

2.2.2 专业课

专业课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一般设有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拓展课两类。专业核心课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课程数量、课时数量要有保障。专业核心课的设置应当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要按照核心课程岗位化、实践课程情境化的要求,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掌握该专业和该行业领域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专业核心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学生学业获得感和企业用人满意度的重要体现,这一类课程的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30%。

专业拓展课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之外的其他技能,要在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影视类专业拓展课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传播学、美学,甚至是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充分延伸,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影视类专业教育中。同时,高校还要保证一定的专业拓展课数量,确保学生能在一个比较广泛的空间里自由选择,该课程学分不应少于总学分的15%。

2.2.3 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应充分发挥在课下时间贴近学生的优势。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素养与政治素养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活动不能脱离专业课内容,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也是拉近老师与学生距离,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在新文科课程体系建设中,第二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素养与政治素养的重任。

3 新文科建设下的课程质量提升路径

首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根本制度,所以我国高校要充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和环节,在行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同行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具体方向。同时,要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充分地研究与讨论学分、学时、开课时间、教学大纲、考核大纲,淘汰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要的课程,增加适应时代与行业发展的课程;减少陈旧知识的学时,注重新、旧知识教学之间的衔接与融会贯通,避免因学时或学分不合理导致的课程内容“注水”问题的出现,注重课程之间的接续关系。

其次,系统设计文理交融的课程。新文科建设中提倡的跨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并不是简单地选一门课,把理科知识随意融入其中,而是系统性地借用理工科知识增强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将新技术、新手段融入艺术学课堂,其本质上应是技术对艺术的影响和推动。影视类专业都应从各自所处的行业角度出发,将涉及的全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全面且系统地融入课程体系中。此外,融合的课程还要从人才培养根本的目标出发,思考学生通过学习此类课程,是否能够了解某项新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否能够掌握运用新技术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新技术手段创作艺术作品,这也是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融合的根本 问题。

再次,重构课程内容。当前影视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有关视觉、听觉乃至触觉方面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层出不穷。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10年前的知识,那出生在数字时代,而且对网络、智能技术非常熟悉的大学生,就不会有兴趣听讲。因此,在制订出人才培养方案之后,我国高校还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一方面,教师要紧跟行业发展,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掌握一定的新技术与新理念;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借助互联网智慧教学工具,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要与学生相向而行,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教研室要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会,仔细推敲每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梳理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的目标细化到每一个课时。

最后,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与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实践学分的要求是要占总学分的30%及以上,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的实践学时要占到该课程总课时的70%以上。如此大量的实践学时安排,如果不对实践教学实施、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督导,很容易产生“水课”。在新文科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显得十分有必要。

实践教学应以“产出为导向”,要求任课教师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目标,仔细规划实践过程和步骤,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最终培养出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实践目标对应生成实践内容,内容对应生成

教学方法,而所有的方法与内容合一又体现出了实践的目标。因此,实践学时的安排应建立在目标与结果的基础上,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新文科建设是在“守正创新”原则指导下的一场 “接续”性革命[5]。影视类专业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下,既要保持传统文科教育的优势,又要融入新的思维与方法。教学改革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面对新文科建设的迫切要求,我国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应当不忘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初心,探索出一条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路径。

猜你喜欢

通识文科学分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学分美食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