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 片

2022-05-21编剧

电影文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周林李叔内景

编剧 黄 玥

1.内景 大巴车 日

雨滴击打在车窗玻璃上。

大巴车上的电视播报着新闻:正值建党一百周年之际,近日,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各大网站积极展开“为烈士寻亲”网络系列活动……

李承穿着一身黑衣瘫坐在座位上,从包里摸出一张被折去一半的泛黄老照片,陷入沉思。

2.外景 照相馆门前 日

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来往谈笑的行人和来回穿梭的车子融成一幅热闹的景象。

红军照相馆静静伫立在巷子的尽头。

李承心不在焉地手拿钥匙摸索着门上的锁扣,身后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叫住了他。

周林:李叔,回来了?

周林捡起地上掉落的老照片:叔,这是你的吧?

李承缓缓转过身,迟钝着点了点头:哦。

周林将折去的一半展开,喃喃自语:这怎么还折起来了?咦,这是你和……

照片上是一个小男孩牵着父亲的手,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没等周林反应,李承一把将照片从周林手里扯了过来:不用你管,给我!

李承走进照相馆,将大门重重地关上。

周林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3.内景 照相馆 日

橱窗墙上挂着几张约十寸的模糊人像照片,照片上还浸着刚擦洗过的水渍,旁边写着:为烈士寻找亲人。

李承手提着水桶从橱窗绕到柜台边。

狭小的照相馆里黑漆漆的。

李承擦干手,将抹布丢进桶里,从裤兜里掏出一张汽车票若有所思地看着,又走到墙上的日历前,将四月十五日这一天用红笔重重地圈了起来。

李承放下笔,点燃了一支烟。

4.内景 照相馆 夜

李承坐在冰冷的柜台前,熟练地在柜台上分拣着照片,没一会儿几张照片就分完了。

吴桂云走进照相馆,向柜台里张望着。

李承看向吴桂云:今天还不能拿照片,回去吧。

吴桂云:我爹参军前带我来照的照片,我等了两个月了,怎么还不能取?

李承起身:那你稍等,我现在给你找。

李承绕过柜台朝吴桂云走去,从兜里掏出手机。

李承:喂,周林,你妈在我这儿呢。

半晌,周林右手提着一袋鸡蛋,左边夹着公文包,喘着粗气走进照相馆。

周林:妈!

李承指着吴桂云:这儿呢!

周林将鸡蛋放在柜台上,又看了看李承的脸色。

周林:忙着呢,李叔?

李承抬起头瞥了一眼周林,又看了看桌上的鸡蛋:你说说,她每天都杵在我这门口,我也不能次次都帮你看着。

周林将鸡蛋往李承面前推了推:得亏李叔看着。这鸡蛋新鲜,李叔尽快吃。

李承沉默着将分拣好的照片放进柜子里。

李承:你说我每天都得配合她说一遍,老太太怎么就对那张照片这么执着呢?

周林:唉,俗话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结果这两样都没占着。这倒好,现在得了这个病,什么事情都能忘,就是我姥爷参军前嘱咐她取照片的事儿始终记得。

周林说着扶起吴桂云。

李承将车票放进包里:最近我得回趟乡下,你看好你妈,叫她别乱跑。

周林若有所思:我知道,你说,这么突然的事儿搁谁都……

李承欲言又止:那天我……

周林看出了李承的难言之意,便岔开了话题,扶起吴桂云:过几天我也盘算着带我妈回乡下,没准儿这痴呆能好些。

周林和吴桂云走出照相馆,两人在夜色中走远了。

5.内景 乡下老屋 日(闪回)

李承和父亲面对面坐在木桌前,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

父亲看着桌上的背包:你爹还没死呢,翅膀硬了?

李承板着脸:我就是要进城。

父亲猛地站起来拍着桌子:不准去!

李承一脸倔强地看着父亲:我才不要像你一样,一辈子窝在山沟沟里守着一块块墓碑。(闪回完)

6.外景 照相馆门前 夜

星星点点的路灯点缀着暗淡的天色,风刮得很紧,一根根针尖儿似的雨四处纷纷扬扬。

7.内景 照相馆 夜

重重的砸门声将李承从梦中惊醒。

李承披上外衣打开门,只见一个喘着粗气的男人在门口来回踱步。

周林:叔,看到我妈了吗?

李承:今天没来,怎么了?

周林:我妈,我妈没回来。

李承:先别急,咱们一起去找!

李承从一旁拿起外套,两人一前一后走出照相馆。

8.内景 医院病房门外 日

周林轻轻地关上病房门。

李承站在病房门口等待着。

周林:李叔,你不是今天回老家吗?

李承:我正要去车站呢,你妈怎么样了?

周林取下眼镜,揉着双眼:医生说这几个月我该多陪陪她,趁她还记得。

李承:照片带了吗?

周林迟疑地从兜里摸出两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真能合成?

李承双手接过照片:放心吧,无论如何我也得试试。

9.内景 大巴车 日

字幕:2021年4月15日。

车载电视播放着新闻:在政府、媒体以及烈士陵园的配合下,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截至4月15日24点,“为烈士寻亲”平台取得阶段性成果,多座烈士陵园的故事进入大众的视线……

李承在座位上坐直身子。

窗外的雾散了,雨渐渐停了,红军村的界碑出现在窗外。

10.外景 车站外 日

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向车站里张望着。

李承从车站里走出来。

三叔笑眯眯地迎了过去,接过李承手上的包:这次不走了吧?城里的事儿都处理好了?

李承支吾了半天才开口:其实在城里挺好。

三叔: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儿讲,走,先回家。

11.外景 路上 日

三叔走在前面,一路上带着笑意不时向李承介绍着这些年乡村风貌的变化。

李承走在后面心不在焉地附和着。

两人一前一后走在曲折的小路上。

12.内景 老屋 日

李承四下环顾着整个房间。

老屋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房间里陈旧的木床上铺了新床单。

三叔将包放到桌上:这屋你婶儿都给你归置好了。

三叔正说着,三婶儿系着围裙从厨房里走来。

三婶儿拉着李承往屋里走:这是婶儿自家的土鸡蛋,这个是我们自己种的花生……

李承打断道:婶儿,不用麻烦了。

三叔憨笑道:客气啥?

李承坐下,欲言又止。

三叔一边将李承包里的东西一件一件拿出来,一边继续和三婶儿念叨着:过些日子在房子前面的院子里种些菜,再把这老墙刷一刷。

三婶儿:承儿,你说呢?

李承笑了笑。

三叔和三婶儿说得更加起劲。

三婶儿:老头子,就这么办!我也是这么想的!

李承:三叔,我其实……

三叔从包的夹层里摸出一张照片:唉,这不是你小时候过生日和你爸照的吗?怎么折了?

三叔说着将照片展开。

李承突然大声说:我没打算回来,你们别忙活了。

李承说着,窜起身一把从三叔手里抢过照片,揉成了一团。

三叔和三婶儿不明所以地看着李承。

三叔愣了愣,提高了嗓音:什么意思?你不回来了?那你爸没做完的事儿咋办?撒手不管了?

李承攥着照片,没说话。

三叔看着被揉成一团的老照片,沉默不语。

李承猛地站起身:他在这山沟里还没守够吗?我不想走他的老路。

三叔顿时怒气冲冲,起身拽着李承走到窗边:什么老路?看到对面山坡了吗?那是千千万万的老红军,那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有人守着,他们才算有个家!

三叔指着李承:你爸还尸骨未寒,你就撒手不管了?连你爸的照片都恨不得藏起来!

李承挣脱三叔。

三叔将门边墙角的木盒抱过来,重重地砸在地上,木盒里的纸片散落一地。

李承愣在原地,反应过来后赶忙蹲下将纸片手忙脚乱地塞回箱子。

地上散落的纸片是被剪下的旧报纸。

李承的手悬在半空中颤抖着,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手中的纸片,纸片上是父亲与陵园烈士家属的合影。

合影里的父亲手里拿着锦旗,苍老的脸上挂着李承印象里从未有过的笑容。

大颗大颗的泪珠滴落在报纸上,浸湿了版面中的照片。

李承任凭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半晌才开口:爸,我这就回来,哪儿都不去了……

13.内景 大巴车 日

电视里播报着新闻:烈士寻亲活动取得巨大成果,已经有近千位烈士找到了自己的家人。活动中,我们也关注到那些默默守护着他们的守墓人,我们应该为他们的坚守点赞……

李承紧紧抱着残破的木盒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屏幕。

14.内景 照相馆 日

柜台前,李承盯着合成的黑白照片长舒了一口气,将照片装进了微微泛黄的白色相片纸袋里。

周林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吴桂云走进照相馆。

李承向周林微微点头,俯下身子,将照片轻轻放在了吴桂云的手上。

吴桂云接过照片,手指轻轻抚过照片里身穿军装的父亲,苍老的手不住颤抖。

吴桂云将照片捂在胸口,眼里的泪珠不停地打转。

周林走到吴桂云面前蹲下身子,紧紧地握着吴桂云的手,转过头冲李承做了个“谢谢”的口型。

李承对周林轻轻点了点头。

良久,周林将李承拉到一边:真没想到能了了我妈这个执念,谢谢了。前些日子医生说老太太可能连自己都会忘记,我就在政府新开的烈士寻亲网站上发布了我们的信息,没想到二十多年都没消息,这次居然找到了。

李承:真的?

周林:真的,一会儿我们就启程去陵园,这回真的要见面了。

李承:我也要回老家了,以后可要看好老太太了。

李承目送周林和吴桂云在夕阳下走远。

15.内景 照相馆 夜

李承打开“为烈士寻亲”网站,将橱窗里的烈士照片上传到了政府寻亲网站上。

李承关了电脑,转身拿起包走出大门。

16.内景 大巴车 日

李承坐在大巴车里,从兜里拿出一个白色纸袋,抽出皱巴巴的照片攥在手心,缓缓地将照片的另一半展开,又从老照片下抽出一张一模一样的崭新的照片。

照片里的父子二人手牵着手笑得格外灿烂。

照相馆逐渐消失在后视镜里,红军村逐渐出现在前方。

(画外音)诚挚感谢社会各界对“为烈士寻亲”网络活动的大力支持,本台记者将持续关注此次活动,发掘更多英烈事迹,讲述更多红色故事。

(剧终)

猜你喜欢

周林李叔内景
印象·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寒夜里的光特别暖
高性能混凝土不同配合比下的性能研究
周林频谱仪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走后门
Borromean Windows for Three-Particle Systems under Screened Coulomb Interactions∗
Design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for "The New Normal", Beijing, China, 2017
电线杆住宅,兰卡威,马来西亚
里特山博物馆,苏黎世,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