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近代邮政改革视域下文化自觉的演绎路径

2022-05-16徐文慧

公关世界 2022年7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文化自觉

徐文慧

摘要: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会引起思想界的震荡,从而引领主流文化自觉的形成。本文选取清末民初邮政改革作为时代背景,在这个视域下分析清末民初的思想家们的文化自觉,是一种在历史纵深感中领会近代文化自觉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清末民初,邮政改革,文化自觉

一、清末民初文化自觉的具体表现

(一)救国的启蒙思潮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20世纪末首次提出的。在近代的中国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自觉,也没有文化自觉的概念。但有些阶层对当时的文化能够以认同、审视或批判的态度,对国内外文化的缺陷、不足与发展趋势表现出的反思、觉醒与创建。这种自我觉醒、自我构建的过程实质就是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形成的路径。但由于当时的小农经济的“农业思维”,劳苦大众没有文化自觉,也不可能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在文化自觉中与拥有话语权的阶级相比,处于失衡、失语、失声状态。当时的文化自觉表现为拥有话语权阶层的救亡图存。“严复富强主义的启蒙方案......在中国,救亡的民族主义既是启蒙的动力,也是启蒙的目的。因而,中国启蒙从来就是救亡。”

(二)实用的中体西用

中国清末明初文化自觉还表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总的来说,从中国传统的、自身的内在出发,结合外在的外力因素,追求内外互动。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改良派为维护统治的根本,坚持封建秩序,将纲常名教作为主体,同时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制度求强求富。冯桂芬是最早有提出博采西学的源头人物,冯氏第一次全面的提出要努力学习西方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知识,并加以全面改革。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注定了这样的文化自觉是难以实现并推广的。

二、清末民初邮政改革的历史特征

(一)西方势力盘根错节,打压邮政事业发展

清末民初邮政事业是从海关兼办邮政而来。至1896年初,全国24处设有海关的地方,基本上都已经开办了海关邮局。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因海关兼办邮政不接收普通中国人的信件,所以海关邮政从开始到结束并未很快被国人普遍接受和使用。而且中国的近代邮政的发展受制于海关,因为不仅当时海关总税务司郝德监管邮政事宜,邮政主权落在外国人手中。而且在邮政的管理人员中,也是以外国人居多,并占据主体。“隨着时间与邮务的演进与发展,一个完全属于邮政的洋员班底形成了……中国的邮政,在大清邮政的名义下,现在由大约120名包括各国国籍的洋员所组成的骨干来管理。” “我国邮政开办之初,权由税务司监理,邮政附属税务司,本在未设专部以前,风气未开,暂归监管,既有专官,自应责成该部堂官会商税务大臣筹备收回方法,以符名实” 。所以无论是在业务的权限上,还是体制、网络、经费和人员等许多方面海关邮政都深深打上了半殖民性的烙印。

后来,1906年,邮传部成立,但对于邮政管理权的接收问题,总税务司却以各种理由不予移交。“其中有数项要端,似应在接收之前预为核夺。即如邮政之欠项暨现在所用各项邮员应如何看待等事。” 民国初年,邮政总局已管理全国邮务,管理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已有能力参与国际邮政事物。但是在加入万国邮联事件上,一直以来受到西方多种势力的阻碍,多次都未能入会。郝德曾经对未能入会总结了四条原因:“一系中国不入会,各国不撤在华之邮局,然纵使中国入会,而各国之局亦未能即能闭歇;一系中国若入此会,则恐各国代寄之邮政轮船索取津贴,事所不免;一系历年所办邮政虽进步不为不速,然仍恐各局不及入会各国邮政之完全;一系若入此会即恐有人云:邮政须与海关分办另立衙署,则经费较多;因有以上各故,是以至今未敢请办入会之事。” 不难看出,西方各国多次阻碍中国邮政入会,实质就是怕中国入会后,客邮就不能再在中国名正言顺的存在,必须归还中国的邮政主权,也不能正大光明的攫取在中国的既得利益。

(二)在不平衡中倔强发展,加快近代化进程

1878年8月,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发行,这套邮票的发行,标志着中国邮政开始了以邮政符号为入场券式的改革进程。邮传部设立后,为适应邮政的发展需求,对全国邮政的状况等各个层面的管理制度进行摸底与改革。“通国邮局计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五处局,员役二十五万,送信人一万二千六百七十八人,书记一千二百九十七人,洋员五百三十二人”。 “密遣委员十数人分赴各局调查有无各项违规舞弊情事,殆亦整顿邮政之一端”。 随着邮政官局的不断扩展,邮政事业的发展,新的交通工具的使用、人们对于信息交换速度要求的提升,开辟了多种交通工具的邮路,有邮差邮路、轮船邮路还有火车邮路,“到1911年邮差邮路达15.95万公里,民船邮路1万公里,轮船邮路1.25万公里,火车邮路0.85万公里,总长达到19.05万公里”。 从而形成全国性的邮政网络。

通过这些改革的举措,邮政事业发展迅速,华藉职工在较高的管理层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事权和财权和逐步收回。特别是加入万国邮联之后,中国邮政的国际业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与提升,在国际邮政业务中有了一定的存在基础。这些邮政发展为客邮逐步从中国撤销奠定了基础,为邮政主权的回归奠定了物质条件和制度保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邮权逐步统一的过程就是中国邮政近代化的进程。因此可以说,中华邮政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邮政事业的近代化,中国的邮政事业与国际接轨,不仅有利于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和消化,有助于文化交流与文化自觉的构建,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三、清末民初邮政改革对文化自觉的影响

清末民主邮政的历史状况对当时的新兴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影响。郝德作为中国邮政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中国海关盘踞多年,把中国作为获取利益的重要关口,损害了中国的邮政利权。但是在文化上促进了先进文化的传播以及对先进文化自觉的实践与构建,特别是为政治所用。“自中外通商以来,译事始起。……总税务司郝德译有西学启蒙十六种……。馆译之书,政学为多,” 这种客观传播为当时的政治文化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实用性的文化自觉的主动构建。

邮政改革给中国近代思想家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媒介。当时中国迟迟未将邮政收回自办的原因是缺少专门人才。后来面对邮政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派人去国外学习先进知识,设立国内专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关于筹备接受邮政问题的第一项即考送学生出样留学,以储人才而备作用” ,“邮政头绪纷繁,一时不宜接办,应即设立邮政学堂,培植此项人才以备将来接办各事,免致贻误”。 在邮政管理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促进了西方文化的自然传入,更加刺激近代思想家们觉醒,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救国图存、求富求强的文化自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近代邮政史料整理与研究”(GJS22101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从‘百年五四’看青年学生在文化自觉中的角色担当研究”(2019SJA2189);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院级科研基金项目“从‘百年五四’看青年学生在文化自觉中的角色担当研究”(XK002XS19018)。

参考文獻:

[1]《大公报》

[2]《申报》

[3]《民立报》

[4]《邮传部奏议类编?续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4辑,文海出版社,1966年。

[5]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邮政》,中华书局,1983年。

[6]邮电史编辑室编《中国近代邮电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84年。

[7]苏全有:《清末邮传部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

[8]姜希河总编:《中国邮政简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9]叶美兰:《中国邮政通史》,商务印书馆,2017年。

[10]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下册,中华书局,2015年。

[11]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12]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东方出版社,2019.

[13]姚绮:《海关与中国近代邮政的创办史》,《上海电力学院学报》第19卷第4期(2003年12月)

[14]徐建国:《郝德与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历史教学》2009年第20期。

[15]苏全有:《邮传部与清末邮政事业的近代化》,《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文化自觉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