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的困境及其解决方法

2022-05-10鲁晓萍

家长·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意境高中生诗歌

鲁晓萍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它同时体现着文学的细腻和音乐的传神。很多高中生面对各类语文题目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可一旦遇到诗歌鉴赏题便遇到了自己的“滑铁卢”——甚至一些学优生也不例外。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当一部分高中语文教师的诗歌鉴赏讲解和训练模式存在较大的误区,致使学生也会沿着错误的方向发展,最后的结果必然和预想的情况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可见,只有找对诗歌鉴赏教学的普遍问题所在,教师才能针对性地选择并采取合适的措施,使这一块短板被迅速补齐。

一、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所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缺少阅读、欣赏诗歌作品的情趣

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日益繁荣,海量的传媒资讯正通过便捷的通讯形式而快速扩散,人们每天能接触的信息足以用“兆”乃至“十兆”计算。面对目不暇接的快捷资讯,很多高中生早就习惯了“不到一分钟,手指划十下”的讯息浏览频率,要让他们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品鉴一首诗十分困难;而在另一角度来看,现代高中生大多有着饱满的激情和自我的性格,喜欢开门见山地表达情感和想法,比较排斥“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信息,而绝大多数诗歌恰恰正是以含蓄、婉约作为自己独特的美感,这显然和很多高中生的信息观完全相悖。

(二)诗歌用语和日常语言习惯的巨大差异性

诗歌是经过深度加工的语言艺术作品,其中的每一个字、词都饱含丰富的情感内涵,在语言表达上固然会和日常用语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有着较大差别。尤其是古代诗歌作品,除了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涉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在语法、词义等方面的巨大差别,就这更加难以通过日常的语言思维做到有效的赏析。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很多高中生在阅读诗歌时不得不在基本的词义理解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功夫,甚至要绞尽脑汁地将并不存在语种差异的诗歌“翻译”成日常用语才能知其梗概,这个过程已然消磨了学生大部分的精力和热情,使学生基本上已没有动力再继续开展后面情感鉴赏的环节。

(三)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

高中生即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所有的高中教师也都在为一个统一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努力着。然而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看待诗歌鉴赏教学时却抱有单一的思想:尽量让学生学习与考试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这种教学理念的存在的确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诗歌鉴赏成绩,但作为一种“激素”性的教学手法,这种教学策略并不能引导学生从内心层面认识、体会、感悟诗歌的韵味和魅力,更无法培养学生的诗歌情怀,最后不仅让学生在大量机械化练习的作用下产生审美疲劳,还会极大地限制学生对诗歌的联想空间和品读思路,也必将使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遭遇上升瓶颈。

(四)诗歌的应用渠道过少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新生词汇和流行语被广泛应用在诸多文化环境下,语言的应用周期越来越快、单位语言元素的生命力也越来越弱。在这个大背景的作用下,诗歌这种具有较强沉淀感的文学形式必然会显得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很多学生在日常交流中都很少会用到涉及诗歌方面的语言单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少有用场之外,不少高中生在作文写作这个本应极力表现文采的地方也对诗歌内容罕有问津,大多按照既有的写作模板进行公式化写作或添加大量自己从流行文化中所获知的“潮流词汇”,诗歌句子俨然成了习作中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生将越来越难认识到诗歌的价值,自然也就会对诗歌鉴赏的学习和训练不抱有太大的兴趣,从而导致这一方面教学质量的提升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

二、解决当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所面临困境的具体方法

(一)以意境为主要抓手优化诗歌鉴赏教学

众所周知,诗歌的篇幅通常要远远短于其他文学体裁作品,但是它所能表达出的情感却一点也不会减少,这主要应归功于诗歌中“意境”的存在。“意境”的含义比较丰富,通常是指凭借一些情感事物——即“意象”的搭配而组成的、可以对读者的内心情感产生深度感染与强烈共鸣的文学场景。意境对高中生而言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平日里接触的电视画面、课本插画和音乐MV镜头中都不乏意境的存在。然而这些艺术作品中的意境都必须依靠动态视听途径才能得到塑造,均不像诗歌那样可以凭单独的文字运用就能创造立体式的情感场景。结合这一认识,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首先尊重学生业已形成的意境欣赏习惯和审美,先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更具感官作用效力的形式为学生刻画比较直观的诗歌意境,让学生形成初步的意境理解意识,而后再根据学生的学习速度和理解层级进行循序渐进的抽象意境感知能力培养。

比如,在带领学生鉴赏《蜀道难》这首经典长诗时,教师可以首先播放一段从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领略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千峰耸立插入云霄,万云激涌环穿山壑,远处一丛丛怪柏奇松悬挂在陡峭的山壁上,还有一条银龙般的飞瀑倾身直下传来雷鸣般的声响,几只山鸟偶尔划过山间的空谷发出阵阵凄厉的悲鸣,天上则是璀璨的星斗发出寒凉的光芒……借助这些镜头,学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诗中描绘的那幅既慷慨雄壮又令人叹止的图画,进而更容易品味到诗人在看到这一幕场景时所产生的慨嘆之情。

(二)以背景为主要依托深化诗歌鉴赏教学

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而这份情感绝非“无中生有”的产物,它必然脱胎于诗人的丰富阅历和敏锐感知。在讲解诗歌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具有宏观和立体性的视野,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并就一些关联事件给诗人带来的影响和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做必要讲解,还可以帮助学生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做共情式体会。诗人的生活和高中生的固然不尽相同,但是面对同样的场景、经历和事件,学生一样可以在大体上形成类似的内心感受,这恰恰是值得高中语文教师利用的良好诗歌情感教学基础。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下,诗歌不再只是一维化的文字,它成了一段话的经历、活的生命、活的灵魂,成了仿佛可以将学生吸收进它的内在世界里的高维通道,而这条通道正是学生得以细致品味作者内心、揣度诗歌内涵的绝佳工具。

例如,讲解《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段关于毛泽东同志早年的人生经历以及这首词写作背景方面的资料:1925年晚秋时节,毛泽东同志离开故乡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中途路过长沙并到橘子洲故地重游。正值青年的毛泽东怀揣着投身革命、匡扶国家的雄心壮志,怀有昂扬的革命热情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看到滚滚长江和飒飒红叶时又不禁想起自己当年求学时与同伴来此游泳的经历,不觉心生感慨,既感叹时光飞逝、故景依旧,又流露出了对革命事业必将成功的坚定信念,于是欣然提笔写下这首流传至今的作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了解,学生将很容易地对当年和自己年纪相差不大的毛泽东同志内心之所思、所想产生深度理解,并不由自主地代入词中所描绘的场景中,从而进一步领略伟人的阔大胸襟和慷慨情怀。

(三)以“炼字”为主要节点细化诗歌鉴赏教学

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能以较短的篇幅表现丰富的内容和饱满的情感,这一功效的达成除了对意境的有效应用外,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炼字”技艺。所谓“炼字”,就是在诗歌创作中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和雕琢,从而让每一个字——尤其是诗歌中的“诗眼”,具备作为强力的信息表现和情感表达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时,应将对“炼字”的引导教学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看待,带领学生通过通读全诗的方式,凭借既有学习经验和主观感知选出最让自己产生良性体味的句子,而后再从中选择在表达效果、表现力度、表述技能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的词或字;在这个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师可选择一些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筛选成果以及选择这个字词的原因,而后再根据全诗进行分析,指出诗中的“诗眼”所在,以供学生品析、感受。当然,不同的人对一首诗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这一项工作时切不可按照“一刀切”的方式机械进行,而要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去看待不同学生对“诗眼”的不同选择。

比如,在讲解《登高》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人寓含在整首诗中的主旨情感——即诗人慨叹身世之漂泊与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怀出发,并结合本诗善于从环境描写入手烘托氛围、渲染情感的手法着眼,品读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在诗中的核心意义。之后,再次回顾诗人的情感寄托,从主旨中提炼出“悲”这个字作为代表全诗多种情愫的“最大公约数”,进而确定“悲”字的“诗眼”地位,体会诗人以此字直言情怀的著诗手法。

(四)完善实践应用,推进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自发强化

对任何一门学科、一个教学模块而言,实践永远是提高学生理解层级、认知水平的最佳手段,也是引导学生感受对应项目学习价值的主要渠道。基于这一认识,高中语文教师在继续完善课堂诗歌鉴赏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应用诗歌内容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理解,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促进学生达成诗歌鉴赏能力自发强化的理想状态。这种引导应当是长效且自然的,不能以“运动”式的形式出现,也要极力避免刻意、机械地套用,应产生一种“恰到好处”“自然而然”的和谐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实感受到诗歌的内在之美和应用妙处。

例如,教师可以自己动手或发动学生制作一些颜色素雅、造型别致的小横幅或横标,在上面写上不同的诗歌名句,而后将之悬挂或张贴到教室、学校中的不同地方,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可以挂上“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激励学生惜时奋发;在宿舍的门栏上可以贴上“居住梁溪古道旁,分明木石最堂堂”,劝诫学生要保持干净、清雅的宿舍环境;而在操场四周的展板上可贴出“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鼓舞学生展现自己蓬勃的青春活力,通过实践应用,推进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强化。

(五)引入课外阅读资源,完善诗歌主题阅读指导

诗歌是一种需要长时间的生活沉淀和文学积累方能被创作出来的语言艺术形式,同样的,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和有效鉴赏也必须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博观约取”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形成良好的诗歌鉴赏素养和习惯,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外为学生引入更多的课外诗歌阅读资源,根据学生的普遍兴趣、理解能力以及课程教学的客观需求,提供具有不同主题和形式的诗歌篇目供学生自主阅读。在此基礎上,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单独设立固定的诗歌主题阅读指导课程,以“主题”为标准分别为学生理解不同情感内涵的诗歌作品提供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指导,还可以将这一课程同时设置为学生之间交流诗歌鉴赏心得或表演诗歌朗诵的舞台,让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得到更多的方法指引与交流乐趣。

比如,教师可以联系学校图书馆调取并定期更换一定数量的诗歌书目,或发动学生从自己家中带来一些自己喜欢的诗集,凭借这些资源在班里设立一个“诗歌角”,供学生自由借阅。教师还可以将每周的第二节语文晚自习设立为诗歌主题阅读指导课,根据最近一周学生普遍阅读的诗歌主题或在借阅活动前由教师率先设立的主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篇目,从这类诗歌的常见写作技法、意象选择、氛围营造路径、情感内涵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给出具体的鉴赏指导建议,并可将学生撰写的读后感、阅读心得和诗歌仿作收集起来,评选出本周若干位“最佳读者”,等等。

除了以上几点策略之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将家校合作模式应用到诗歌鉴赏教学指导中,将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剪辑成精炼的微课资源,而后发送到家校交流群中,一方面帮助家长获得更为科学的诗歌鉴赏培养思路和方法,方便家长在家中帮助学生一起读诗、品诗;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家长感受到诗歌这种独特文学形式的别样魅力,使家长产生重视子女诗歌鉴赏素养培养的正确意识和良好情怀。

三、结语

诗歌是文学殿堂中至美的瑰宝,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种接触美、品味美、感悟美、融合美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师要真正将诗歌鉴赏教学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对待,帮助学生获得走进诗歌世界、把握诗歌情感、领略诗歌魅力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在更多内容、渠道和形式上丰富学生接触诗歌、品味诗歌、鉴赏诗歌的机会和平台,让诗歌点亮学生语文学习长路上的那颗启明星,为他们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意境高中生诗歌
诗歌不除外
七月诗歌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春色满园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一朵花的意境
诗歌过年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