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兴趣,让学生轻松走进历史课堂

2022-05-10李余芳

家长·下 2022年4期
关键词:教材课堂教师

李余芳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包含着启发式教育的思想,在教学中教师努力使用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但常遇到启而不发的情况。本文试图探讨历史课堂教学中“启而不发”的原因,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质量的问题。

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带动学生,教学结果和预期之间常常无法吻合。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指路明灯,教师这一盏明灯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启发,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是毫无作用的。那么,如何真正地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得到有效的训练,其关键就在于激发。借由激发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其思维能力,加深思考的深度。

“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学生没有调整好学习状态,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动力,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即便学生身在教室中,但并没有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课,那么学习的效率自然不高。教师即便对学生进行启发,若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仍然处于学习的边缘状态,不能完全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融入其中,才能确保学生是出于自身学习需求进行知识探索的。因此,教师要深刻地认知到提高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造新颖趣味的课堂,这对学生具备更强的吸引力。那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课堂导入创造教学情境

良好的导入对上好一堂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的导入精彩,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六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2007年1月,在一个由央视和地方政府联合举办的文物活动中,由于礼仪小姐的失误,导致一个价值连城的铜镜当场被摔碎,这面铜镜价值有多高呢?据说这面铜镜曾经被拍到100万美元的高价,那么为什么一面古铜镜会有如此高的天价?今天就来探寻这一问题。

这样的导语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全班同学议论纷纷,踊跃回答,学习这课的兴趣浓厚起来了。因此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为整堂课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历史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所有的历史事件其实都是一个个故事,因此教师与其直接照搬教材进行知识灌输,不如用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无论发生在那个时代的历史,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和背景。比如,在讲到远古时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山顶洞人的故事,让学生被山顶洞人异于现在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从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知识的教学中。再如,在教学有关于三国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单人的故事出发,如诸葛亮、赵云、曹操等,学生对这些枭雄耳熟能详,对其故事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从学生的感兴趣的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二、实施创新提高课堂趣味性

如果教师从方法上仍然亦步亦趋,总是背景、过程、影响,学生会感到陈旧单调乏味,难以激起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有时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另辟蹊径。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抽象的概念,也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经济体制改革”一课学生必须理解的难点内容。在教学开始前,笔者让班干部发布任务,选三个学生分别扮演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体制下卖肉的小刀手及顾客角色,令人惊奇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计划经济体制下小刀手表现出的傲慢和顾客的万般无奈的表情、市场经济体制下小刀手的热情和顾客的“有钱还怕买不到肉?”的漫不经心的心理形成鲜明的对比。情景剧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手段的作用,增强了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例如,在历史课堂中,由于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其内涵,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出发,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借由对历史人物的扮演,更好地走入教师所设定的情境里,体会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既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改变传统教学中枯燥的知识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新颖的角色扮演中产生情感共鸣,形成更好的历史思维模式,提高其学习的热情。

三、知识拓展,深度学习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教师要依据教材为基础明确教学目的,制订教学计划,但教材所涵盖的内容毕竟有限,如果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教学,那么无论是在课堂容量还是在教學方法上都过于局限,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同时,也要做好知识的拓展,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量,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能学习到更多教材中所没有的知识,把它与相关学科(如地理、政治、语文)、国际与国内热点、乡土材料等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学校附近的苏果超市是所有学生都很熟悉的地方,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过年时要想做一件新衣服还需要布票,就连洗衣服用的“大运河”肥皂还需要肥皂票购买。当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全国粮票、江苏省粮票、布票、大运河肥皂票时,学生根本不可能想象到这样的基本要求都难以满足,同时教师又展示马群三十年的变迁,马群作为城乡接合部的新变化等,和学生一起分析现象,找到关键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感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四、创设情景,巧妙设题

目前,问题式教学已经被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教师要创设新的情景,改变设问的方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雅典的民主政治这一内容时,一位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四幅情景模拟图画——《伊阿宋的一天》并提出了以下几道问题:1.为什么公民大会会影响到伊阿宋赚钱,他还是愿意去参加呢?2.为什么大会门口的监察员会,会阻止伊阿宋的妻子进入呢?原因是什么?如果按照这样的理由,还会有哪些人不允许进入呢?3.会议的内容属于怎样的政治内容?它对于雅典当时的政治有怎么样的影响?4.伊阿宋抽签成了会议中的成员,但是他没有文化,那么为什么他还可以担任这一公职呢?5.综合以上信息,你如何看待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教师所提的问题,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找到思考的切入点,借由自身的探索完成知识的学习,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五、引用材料,培养能力

历史课堂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价值观的主渠道。为了优化课堂,教师需关注资源的有效整合,坚持教材的指导地位,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课时,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营造出更符合于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历史情境,将学生拉回到当时的时光中,将其转变为当时的历史人物,设身处地地思考分析,探寻问题的解决之法。在讲官渡之战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两段文献资料,分别从《三国志》中,选择了两段内容,引导学生从其内容出发,结合教材分析曹操能战胜袁绍的原因。企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在信息提取分析和问题解决上的能力。但是,笔者考虑欠妥,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初一学生在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上还不高,因此,在一开始,笔者和学生一起对文字进行梳理,并且从教学的内容出发对接进行分析,虽然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也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效果。

在讲教学赤壁之战的知识时,笔者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中,借由视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提取有效信息,但是在此之前,笔者没有向学生点明观看的目的,导致学生只是被其中的情节和效果所吸引,缺乏指向性的观看,在视频播放完后,学生仍然沉浸在绚烂的效果和无意义的情节讨论中。此时,笔者向学生表明了观看的目的,让学生带着任务去看,最终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三国鼎立的形成时,笔者从教材中的配图入手,带领学生分析图片中信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式,培养历史思维模式,配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画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实践动手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真正地完成知识内化。最后讲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和东汉末年的州牧割据局面相比,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什么影响?提示学生从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两个角度去讨论,并派一位代表发言,通过讨论学生得出国家在走向统一、生产力在发展的观点,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得到体现。

六、以生为本,体验乐趣

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讲授的内容过多、过杂,没有把课堂交给学生,导致学生长期处于学习的边缘状态,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强,这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扩充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依赖性。

1.根据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笔者通过下面几点要求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1)边读教材边标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发生的时间,人物以及结果;(2)用自己的话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以及其作用和意义;(3)完成两个表格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集中于两次战役的特点上,这一知识点无法由阅读教材直接获取,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自行总结,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颇具难度,因此即便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依然无法借由相互讨论完成这一学习任务。而教师此时不需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可以从战役双方的力量对比出发,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这一角度切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面前的问题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教学绝不是对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过程要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讲述“许攸献计、倒屣相迎”的故事和教材相关史事进一步了解官渡之战,播放火烧赤壁的动画视频了解赤壁之战的过程及结果,增加了学习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更激发了学生对应掌握知识的学习热情。

七、肯定成绩,鼓励竞争

教师要重视鼓励教学,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更加渴望得到外界的表扬和肯定,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及时捕捉学生的进步,不遗余力地予以表扬,让学生能在教师的赞扬声中生成可持续的学习动力,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在课堂思考中,慎用或少用如“你错了”“错误”等易扼杀学生积极性的语句,取而代之以“有一定道理,但还需推敲”“有一定道理,但只能是你一家之言”等带有商量的语句。为了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情感,教师在一些问题后尽可能地标上分值,回答完成后,及时地给回答好的学生以及与过去相比有一定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从而提高学生对自己的信心,逐步打消学生对学习的畏难情绪。为了更好地迎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学生更多展现的平台和机会,教师可以借由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如辩论比赛、知识问答等,可以是单人比赛,也可以是小组比赛,比赛的方式能让学生生出更多的学习动力,在好胜心的驱使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历史课堂需要引进竞争 。

八、结语

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措施很多,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习惯、知识掌握等个人因素,从各个角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借由激发这一有力“引擎”带动学生产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之所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是在于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動性,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学习的氛围里,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从被动的知识灌输转为主动的学习探索,在自身具备可持续的学习动力驱使下,学生即便有困难也会迎难而上,在克服困难中感受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将学习作为一件有趣的事,自觉地落实。教师要以课程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实效为宗旨,以创新为理念,以激发为手段,让学生真正亲近历史,真正走进历史课堂。

(左毓红)

猜你喜欢

教材课堂教师
教材精读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美育教师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