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对策

2022-05-10陈明生

家长·中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互联网+素养

陈明生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快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各个领域都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领域也不例外。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早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应多多应用互联网,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此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强化学生的发展。

一、中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解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其中包括了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掌握,学生要正确合理地运用此种能力和他人交流沟通。从此层面看,语言建构与运用指的就是语文本身,就是单纯地构建和运用语言,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此层面对语文核心素养来说就是主体,是其他核心素养发展的前提,学生需要在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实现该素养的发展。学生发展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所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同时,语言是文学审美的客体,无论是语言艺术的鉴赏,还是文学作品的评价,或是审美经验的表现,都需要以语言作为支撑。由此可知,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有着发展文学审美的作用。语言是学生理解文化的载体,大多数时候学生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对民族文化进行了解,也是通过学习语言文字积淀相应的语言文化,理解和认同民族文化。也恰恰因此,才奠定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地位。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建立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上的。事实上,对学生生理成长的客观要求,就是提升其思维发展和思维品质。有学者认为,思维并非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认为虽然语言和思维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属于思维的载体,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更是不可能脱离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种种思维品质的提升都说明,思维的培养已经蕴涵在语言发展中,无法脱离语言教学。再者,虽然学生有通过语文学习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思维力,但并没有以此作为最终目的培养,即使教师想因此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也会因为确切培养方法的缺乏而无法达成目标。最后,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但语文学科很难界定思维的贡献。整体来说,思维的提升确实在语言的发展中得到了蕴涵,但众多教师根本没有提升思维的培养方法,因此,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应该是普遍的,教师只能适当地根据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点。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常可以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品味其中蕴涵的语言艺术,感受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而这就使学生即使处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此能力下,学生发展了丰富的情感,可以对语言文字独特的美进行体会,从而产生浓厚的热爱语言文字之情。其次,在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中,学生不仅形成了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还丰富了自己的审美体验,更可以具体表现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新课标对审美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学生应该在对美进行发现和鉴赏后,理解内化和感悟这些美,根据感悟,实现对美的表达和创造。所以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育中,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时,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鉴赏与创造。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对语文来说,语言承载了千千万万的文化,语言文字更是文化的表现主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获得其中所蕴涵的文化的过程。索绪尔以来的现代语言学,通常只是对语言为任意音义符号系统进行了着重强调,却忽视了语言为文化的载体。从语言到文化来看,人类可以透过语言,对文化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洞察;而从文化到语言来看,人类可以通过文化对语言的特性进行掌握研究。而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最为有效的熟悉。所以在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基础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继承和弘扬。另外,语言文字的运用有着对时代发展状况和人文修养进行体现的作用。所以在语文课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可以自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进行继承,在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进行吸收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传播文化,在文化自信的树立中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根据新课标基本理念,教师也需要具体阐述甚至限定文化这一素养,要将其融入社会历史人文大背景,在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对策

(一)运用互联网资源,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思维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在理解知识点时会有较大的难度,往往会很大程度上影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从多个方面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课堂更为有趣,可以变得“活起来”和“动起来”。在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基于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和实践。但从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来看,教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并没有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给予重视,而是将所有的注意力停留在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上,这种不对称的情况无法全面发展中学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在新课程改革下,又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核心素养。在这样的情况下,毫无疑问教师就要需要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创新教学形式,在重视书本理论的知识讲解时也同步开展语文综合教学训练活动,以此落实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鉴于现代化背景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教师要多多应用具有丰富资源、超大容量的互联网,在语文教学训练中,对网络资源进行大力整合,根据互联网资源,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首先可以利用互联网下载相关的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利用多媒体设备对音频文件进行播放,以该文件为依据,对该首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初步介绍。其次,教师需要利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对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网络素材进行分类整理并放映,指导学生加强阅读分析,在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徐志摩诗歌的特点后通过阅读交流探讨自己感到疑惑不解之处。最后,教师则需要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后,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发挥自己能力和作用的途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在讲解完课程内容后尝试自己根据《再别康桥》这首诗的特点进行模仿创作,以随笔训练的方式谈论起自己学习之后的感受。通过这种对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保障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时,也落实了对学生实际的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时,促进了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素养的提升。

(二)借助可视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创造性是互联网的特点之一,且属于最显著的特点。具体来说,互联网的创造性体现在互联网的可视化和每个人都为内容的创造者两个方面。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特性,语文学科也是如此,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都是以文本为中心,以诵读等手段内化知识和素养,这样的方式根本无法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也无法真正落实对学生素养的发展。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新课改下其人文属性更加明显和强烈。此时的中学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多多应用互联网,以互联网的创造性,对教学方式进行更新改变,让学生可以良好地接受和学习知识,在可视化的教学中,感知所学知识,培养语文素养。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古诗文看,文学一定是充满诗情画意的。而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薄弱,若直接让学生分析文本,其难以体会到语文之美。就此,中学语文教师不妨融合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引入形象画面体现诗情画意,深化学生对所学文本内容及内涵的理解,实现提升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教师在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讲解时,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其他名家对李白的评价,如余光中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其次,教师可以继续应用互联网,在下载了李白不同诗歌中的不同名句后,展示这些名句,指导学生对这些名句进行欣赏时,以名句为依据展开对诗,利用这种对诗活动加强学生对李白诗歌特点的了解。而在讲述新课时,教师还需要研究其中存在的难懂和难写的字词,利用互联网分析展示这些字词。最后,教师还可以以此诗歌为基础,在互联网上对天姥山的风景视频进行下载,在视频播放途中,先让学生思考诗词中不同字词的含义,而后再根据学生的思考分析详细讲述和补充这些含义。可视化的教学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学生对古典诗歌中文字美和意蕴美的领悟,使学生在审美素养和文化情怀的优化培养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再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题西林壁》这首诗时,于初始环节,笔者融合信息技术播放了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祖国,进而切换到了庐山的风景,为学生介绍了作者苏轼与创作背景,给予学生诵读这首诗的时间,让学生总结作者是怎样描写庐山的。这样,笔者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引入形象画面,使学生以集中的注意力参与课堂,充分体现了诗情画意,实现学生对古诗内容以及内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获,再通过对古诗内容的拓展,顺利实现了中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拓展教学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是一种终身活动,而语文是一门拥有基础性的语言类学科,其良好的属性和使用价值都贯穿进了人的一生,同时,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强烈的延续性也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以往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多多应用互联网,以互联网拓展教学空间。互联网的建立基础就是自由开放,而其自由开放性无疑为语文教学延续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助力。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所要教学的课程知识,以互联网为工具,以课程知识为前提,在网络上对更多的教学资料进行收集。学生则需要以自身的实际需要为依据,选择性地学习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知识内容。通过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还可以对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进行构建;可以在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时,落实对学生自学能力的锻炼,使学生在思维水平的增强中,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此篇课文节选自《红楼梦》,出场的人物多达七八个,学习途中,学生理应阅读课文和原著,但因为学习时间的限制加上课外阅读意识的缺乏,学生鲜少对原著进行阅读,这也就导致了学生根本无法梳理清楚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关系,更别提对课文的理解。鉴于此,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阅读原著,再以原著《红楼梦》为依据,在互联网上下载相应的人物关系图,通过反复琢磨,了解各個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利用互联网在线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章节,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前因后果、出现的人物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当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再指导他们在互联网上下载相关的素材,了解《红楼梦》的语言特色后,观看名家对原著的解读评价。这种一环扣一环应用互联网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林黛玉进贾府的前因后果,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则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的启发、文化底蕴的深化下,达到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品质的提升目的。这样,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导入合理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阅读课文进行探究的兴趣,在恰当的引导下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由此能够得出,融入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导入合理的问题,还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大大提升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语

现代经济衍生出了“互联网+”的技术环境,在互联网的应用中,教育领域出现了新的特点,各个教师都要思考如何在互联网的应用中达成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中,教师需要多方面研究现代化教育,在了解了信息化时代下的教学要求后,通过对互联网优势作用的了解和发挥全方面应用,以此整合互联网资源,传授更多的知识,培养更多的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 “互联网+背景下巧妙渗透创客理念 强化农村高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549)阶段性研究成果。

(宋行军)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互联网+素养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