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大学英语听说课实践研究

2022-05-09曲艺杨静张美丽

智库时代 2022年18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英语

曲艺 杨静 张美丽

(燕京理工学院)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校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也是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在高校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校教师所面临的职责和任务。[2]课程思政是为了实现教学中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教育。百行德为首,万事德为先,“育人”应先“育德”。高校教师应当将传道授业与育才育德有机结合,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专业过硬、德才兼备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英语听说课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主阵地,是学生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出的主渠道。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英语听说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蕴含于单元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通识课程与德育目标的有效联通,价值观引导与知识传授同向同行,实现学生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培养双重目标的有机融合。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听说课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是中西方文化密切交融的课程之一。[3]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十分必要和刻不容缓的。

(一)大学英语视听课程课时较少

相比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时,大学英语视听课学时较少。有的高校大学英语听说课每两周仅一次课,仅占每学期教学总学时的四分之一,这也导致许多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由于课时少,内容多,教师在课堂上一再压缩教材内容,听说课程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听力课。课堂时间有限,限制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语言输出的可能性,学生课上大多是只听不说,口语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而教师也只是课本知识的讲解者,忽略了教学任务中德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学英语听说课必须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课前课后开展泛在式学习。除了线下授课材料的补充,教师应建立完善的线上课程思政的资源和内容,这样既可以解决课上课时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补充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输出的机会,既拓宽了知识的维度,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同时更好地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听说课当中。

(二)大学英语视听教材中西方元素过多

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单纯的语言课程,也是一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架起中西方文化桥梁的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依托教材,而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教材毋庸置疑是英语教师顺利开展英语听说活动的重要保障。目前,大学英语听说课教材引进了丰富的英语视听材料及英文原版文章,学生对于西方的文化和习俗了如指掌、兴趣浓厚、侃侃而谈,而对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和事件却张口结舌、知之甚少。想要用英语传播文化困难重重。就目前英语视听教材中国文化元素远少于西方元素的现状来看, 需要大量补充相关教材和资料,深入挖掘资料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并组织学生开展广泛讨论,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语言学习和德育目标的有机融合。

(三)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目标缺乏有效设计

在大学英语听说课改革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单元教学目标仍旧停留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应用能力,思政目标不突出甚至是零融入。[4]有的教师把思政目标当作硬性的教学任务,生搬硬套、东拼西凑、主次不分,忽略了大学英语听说课隐形思政的特点。针对教学过程中思政“隐性”的现象,在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大学英语听说课思政的“隐性”功能走向“显性”教学,是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的应尽职责。[5]

二、大学英语听说课思政元素挖掘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听说课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应守好这段渠、种好这片田,充分研读课本,挖掘思政元素,春风化雨般进行德育教育。

(1)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教材实现二次开发,挖掘单元蕴含的思政元素,制定德育目标,拓展师生充分互动讨论的深度和广度。线上课程的设置要借力网络技术和数据共享,在教学理念、教学路径、教学方法和教学法案等方面全方位体现“课程思政”理念。《新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每单元分为四个部分,涵盖了听力习题、视频学习和英美电影等单元主题相关的多个模块。内容多课时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提前对单元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把知识进行串联,并对单元话题进行延伸和升级。除了英美电影的赏析外,适当融入单元主题相关、具有思政育人功能的音频和视频,拓宽知识的广度,增加主题的深度,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华。教学内容的拓展既要体现文化差异,又要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动画、视频、网络论坛等手段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改变英语视听说的传统授课模式,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熟练准确地用英语讲好中国的人物和事件。

(2)除利用已有云教学平台的现有资源外,录制针对性更强和目的性更明确的在线课程,方便学生课前进行线上自学。充分利用好课前和课后两个时段,延展课堂的尺幅,将中华文化要素融入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话题当中(详见表1)。教师需要提前根据单元话题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并搜集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录制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于课前发放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单元内容,积累单元素材,激发学生对单元知识和话题的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微课视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情怀,实现浸润式引导,达成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表1 《新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示例

(3)按教材话题对中华文化要素和思政元素进行分类整合,结合教材话题,使教学思政的融入自然顺畅,实现润物无声。以《新编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为例,对教材二次开发,充分挖掘出思政元素,并在每一单元融入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将德育目标落地有声。具体分配如表1。

每一单元在挖掘思政元素、确定传统文化元素之后,教师将广泛搜集整合素材,录制微课视频,用于学生课前的自学和补充。例如在讲人与动物这一单元时,教师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听力材料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多种听说活动,让学生充分明白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从而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使命感,深刻体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英语听说课的途径和方法

大学英语听说课程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以驱动——促成——评价为教学流程,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视听说课程。“产出导向法”融通中西方哲学思想和教育理论,倡导“学用一体、全面育人”,将育人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流程当中。[6]“产出导向法”体系完整,含有清晰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流程,突出了思政育人的德育目标,这一理论体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英语学习者。

教师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分类,录制微课视频,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将每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按照驱动-促成-评价分成三个阶段,分别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层面融入思政教学内容。在驱动阶段,教师提前上传单元话题相关的视频材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小组讨论,完成相应口语作业。该活动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话题的实用性和挑战性,从而给学生制造一种“饥饿状态”,为第二阶段的课堂活动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在促成阶段,学生在课前自行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语言组织和输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课中借助教材中的听力材料,输入相关口语表达和话题素材。通过任务教学法,驱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欲望,完成课上的交际活动。课上的听说练习能增加学生相关话题的知识储备及问题阐述的思辨能力。通过对学生课前口语作业的指导,增加单元话题的可操作性和完整度。课后根据所学内容,完善口语作业,嵌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自如地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的文化成果。之后,通过更高难度的口语话题,综合运用单元知识,巩固单元内容,最后小组完成作业并提交作业视频。

以视听说教程第九单元的科技话题为例,课前教师首先搜集有关科技的文章和视频材料,教学团队成员充分讨论,进行课程设计,设定教学目标,撰写教学方案,录制微课视频。教师在视频中穿插了云赏故宫的新闻介绍,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琳琅满目的故宫宝物,体会数字多宝阁将故宫众多藏品扫描,让游客居家也能云上赏故宫的神奇技术,学生惊叹之余增加了民族的自豪感,明白科技改变生活的基本理念。其次,教师给出另外两则新闻,一则为无人驾驶车在遇到危险情况是否会主动避让,另一则为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及使用,让学生体会科技与伦理的辩证关系,深度思考科技产品出现的初心在哪里?从而引出课前的第一次尝试产出作业:设计一款理想的科技产品。What is your dream high-tech product?Make an advertisement of it.教师引导学生在思考设计时充分考虑该产品的设计初衷,是从利他角度服务他人还是利己角度服务自己,并且要考虑是否为该产品设定伦理层面的程序等等。最后学生基于微课的学习分析阐述对“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理解。课前的准备和输入达到了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真正做到了落地有声,思政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

大学英语听说课是高校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应立足学科教材、整合单元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教学设计,真正发挥大学英语的工具性,让学生自信、流畅地将我国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及文化等传播出去,让世界倾听中国、了解中国,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相关链接】

燕京理工学院(Yanch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一所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河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校、河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始建于2005年,时名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属于独立学院。201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校名变更为燕京理工学院。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校园占地1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076.51万元,馆藏纸质图书279万册;设有9个二级学院,开设63个本科专业以及29个专科专业;有专兼职教师1566人,折合教师总数1551人,全日制本科生24343人。

截至2020年12月,燕京理工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79万册,期刊150种,电子期刊68203册,学位论文389466册,音视频4045小时,电子图书320054册。图书馆开通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简称BALIS)下设的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开通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简称NSTL)平台数据库,加入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与加拿大菲沙河谷大学、加拿大布兰登大学、加拿大皇家大学、澳大利亚艾迪斯科文大学、英国班戈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美国扬斯敦州立大学、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立大学、韩国东国大学、韩国汉城大学、韩国江南大学、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台湾佛光大学、台湾真理大学等国内外百余所知名学府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微留学海外课堂、交换生、研究生、本硕连读、预科班、语言研修、国际证书认证等多种合作形式。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英语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