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奏强中国之音

2022-05-09李斌黎寒池

对外传播 2022年2期
关键词:日报社柳州

李斌 黎寒池

【内容提要】新形势下,包括地市级党报在内的地方主流媒体在参与国际传播过程中,大都具有掌握大量一手素材、拥有专业采编团队、具备丰富传播经验等优势,但也普遍存在国际传播意识不强、国际传播平台开拓能力较弱、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的劣势。柳州日报社立足西南工业重镇的柳州水质排名中国第一的特色,找准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切入点,打造出极具地方特色的优质融媒体产品《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获得了良好的国际传播效果。鉴于此,在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中,地市级主流媒体要善用“活水”抓“活鱼”,充分展示地方特色亮点;发扬工匠精神,反复打磨优质融媒内容;借梯登高借力传播,实现地方声音声量最大化。

【关键词】地市级主流媒体 媒体融合 国际传播 短视频 柳州日报社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①包括地市级党报在内的地方主流媒体作为地方重要的舆论阵地,在新闻采集、加工和传播的过程中,建立了较为专业的采编队伍,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流程和标准,在挖掘新闻题材、打造精品力作、讲好动人故事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新形势下,地方主流媒体应积极作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奏强中国之音,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2021年12月8日,柳州日报社精心打造的中英文短视频《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在报社全媒体平台首发后,获得了30多家媒体的转发或推介,传播面较广,影响力较大。这一融媒体案例是地方主流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地方主流媒体补足自身短板的一次重要尝试。本文通过分析这一案例,尝试提出新时期地方主流媒体如何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国际传播精品力作,奏强中国之音。

一、新时期地市级主流媒体参与国际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包括地市级党报在内的地方主流媒体是新时期参与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在参与国际传播过程中,具有多重优势,但也存在不少短板。

(一)主要优势

1.掌握大量一手素材

地市级主流媒体一般成立时间较早,多年立足所在地市进行精耕细作,对当地风土人情、社会现象、人文特点都较为熟悉,在长期一线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线索来源和大量的新闻素材,能够在第一时间准确捕捉当地优秀的传播题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产品。善于在地方“抓活鱼”的优势,往往是中央媒体甚至省级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通过挖掘更多具有百姓烟火气的新闻题材做好国际传播,可以使中国形象更加丰满、中国故事更加动人、中国声音更加立体,向世界生动展现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拥有专业的采编团队

地市级主流媒体普遍较为重视专业采编团队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一支专业性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全媒体采编人员队伍,从而保证新闻报道基本实现了全媒体传播、全形态呈现、全时段在位。在面对独具当地特色的新闻题材亮点时,地市级主流媒体的采编团队往往能够及时出击,精心策划,从“小、细、实”处着手,采用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通过地方故事的小切口,讲好中国故事的大主题。

3.具备丰富的传播经验

在构建全新融合传播体系过程中,地市级主流媒体基本已建成了包括“报网端微屏”在内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在推动融合传播高质量运行方面做过许多尝试,具有丰富的传播经验。对于地方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往往能发挥出权威、专业的新闻媒体优势,也能根据网络媒体“短、新、快”的要求,及时找到与新媒体平台匹配的传播点,让好故事以最适合的方式触达用户。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采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接受的语言,对于讲好地域特色鲜明的地方故事具有更为丰富的经验,能够将地方素材通过融媒化叙事包装后,让国际受众更加细致、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喜爱中国。

(二)主要劣势

但应该看到,地市级主流媒体在参与国际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劣势。如国际传播意识普遍不强,绝大多数地市级主流媒体的新闻产品大都满足于“一时一地一域”的宣传报道,往往缺乏持续推进产品“走出去”的传播思维,参与国际传播的意识较为欠缺;国际传播平台开拓能力普遍较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发力的友媒合作意识不强、渠道不足;国际传播能力普遍不足,特别是地市级主流媒体往往外语人才匮乏,采编人员通常没有较好地掌握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使用方法和转化路径,对于如何奏强中国之音的国际表达思考不深、办法不多。

二、短视频《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解析

環境治理是关系着全人类永续发展、备受世界关注的话题,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积极做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题材之一。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有关通报,2021年1月至10月,作为传统工业重镇的柳州,其城市地表水质状况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第一。这个具有较强对比性的鲜活案例正是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展示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付出努力和取得进展的较好切入点。基于此,柳州日报社深耕这一题材,力求深入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图景。

(一)从“我拍我讲你听”到“我们一起讲”:提升中国话语的说服力

打造优质音视频产品,以故事化、可视化等方式,依托融媒体矩阵进行国际传播,是近年来许多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要策略和重要经验之一。

《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是一部“融”出来的作品。在确定选题后,柳州日报社打破常规,以项目组形式跨部门成立主创团队。大量采用当下流行的航拍、延时摄影、运动镜头等视觉呈现方式,充分展现出西南工业重镇柳州来之不易、保持更加不易的山水之美。作品的创作过程成为报社运用融媒体拍摄手段呈现高质量效果的一次成功示范。DC6A7ADE-C5E9-4CB5-B593-425448CF059F

该视频从立项到播发,历时整整80天。在此期间,主创人员足迹遍布了柳州全市的五县五城区。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拍摄到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迁徙飞临柳州画面,主创人员多次到其栖息的水域附近踩点,一连蹲守好几天才最终完成拍摄。该作品先后经过20余次反复修改、打磨而成,创作过程体现了主创团队践行“四力”,用情、用心、用力讲好中国故事的扎实作风。

在不到8分钟的时长中,主创团队采访了大量人物讲述柳江经过污染治理获得重生的经过。这其中既有多名中国人作为采访对象,也有一些“洋面孔”出现。创作者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坚持用国际视野寻找采访对象,采访了6位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外国友人,用不同国家的语言讲述了他们眼中的柳江之变、柳江之美。这些“洋面孔”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国际元素,还大大拉近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使这个发生在柳州的中国故事更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二)从“地方”到“国际”: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力

近年来,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中,柳州水质多次位居第一。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没有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柳州曾在环境污染中苦苦挣扎。也许没人能够相信,如今河水清澈见底的柳江,曾是一条令人掩鼻的“纳污河”。一座工业城市如何做到稳居全国水质之首?柳州如何实现从“酸雨之都”到“水质冠军”的逆袭?柳州的治水故事令许多中外受众感到惊奇。

因此,这不仅是一个宣传地方环境治理成就的好题材,更是一个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好的国际传播载体。在选题策划之初,柳州日报社主创人员提出的题目是“柳江重生记”,把报道定位为地方宣传,希望通过作品着重展示地方生态治理的成就。但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指示精神过程中,主创人员反复讨论研究,视野不断拓宽,逐渐意识到柳州的治水故事不仅是地方的故事,是中国的故事,也是中国与世界的故事,更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与具体体现。

同时,对比国际上类似案例,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流经瑞士、德国、法国等9个欧洲国家,是沿途各国200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源,也是目前世界上管理得最好的河流之一。但其实莱茵河的水质并不是一直如此优良,它曾因污染严重被称为“欧洲下水道”“欧洲公共厕所”。莱茵河的治理过程与柳江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发生在中国柳州的这个环境治理故事,如果通过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进行国际化表达,能够引发较为广泛的共鸣,可以让更多人感知到中国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决心、信心,向世界展示出中国在本领域已取得的骄人成绩。

从“地方”到“国际”,吸引更多受众通过地方故事用国际视野来理解、接纳和探讨这个具有世界共通性的治水故事。通过短视频的精心创作,柳江这条在柳州重生的河流,从中国生态环境日趋向好的一个缩影,成功转变成世界观察美丽中国的一个窗口。

(三)从“国内”到“国外”:提升中国声音的影响力

短视频《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在柳州日报社全媒体平台首发后,迅速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主流媒体网站转载播发。在不到一天时间里,柳州日報社舆情监测系统在互联网上监测发现,国内外共有200余个网页进行了转载。柳州日报社还借助上级媒体、外事部门、知名企业、高校等的传播渠道,积极向境内外受众推介。例如,在人民网的支持下,人民网旗下的“看见中国”优兔(YouTube)账号,以及人民网在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账号均刊播了这一视频。同时,借助与友好媒体的良好关系,通过中阿卫视、瑞典《北欧时报》、柬中记者协会网站、柬埔寨Freshnews网站、柬埔寨仙女台(Apsara TV11)、英国《卫报》中文网、欧洲新闻网、澳华电视传媒等境外新闻机构的传播平台面向全球受众进行了推送。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香港商报》、香港《经济导报》、香港大中华通讯社等香港媒体也在其相关平台上进行了刊播。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账号“发现广西”(Discover Guangxi China FB)对该视频进行了重点推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柳州不少知名企业、高校在海外设立了分支机构或拥有合作机构,柳州借此契机建立了“名企外宣”工作机制。该视频也通过这一机制,借助这些企业和高校的海外传播平台、人脉资源等向国际友人推介。如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企业的脸书账号,发布了这一视频。

通过整合各方传播资源借船出海,《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中英文短视频实现了从本地传播到国际传播,迅速提升了作品的传播面和影响力,实现了用影像和故事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良好传播效果。

三、思考与启示

如何主动融入国家外宣大局,立足和深挖地方特色,打造更多具有广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传播精品力作,是新时期地市级主流媒体值得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成功“破圈”,生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奏强中国之音,给地市级主流媒体新时期国际传播实践带来了重要启示。

(一)善用“活水”抓“活鱼”,挖准地方特色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要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②通过多次组织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柳州日报社更加认识到,立足本地特色和优势,善用“活水”抓“活鱼”,是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基础。柳州可以深挖汽车产业、柳州螺蛳粉、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特色题材,主动融入我国大外宣格局之中。

例如,传播好“一台车”。用好柳州作为汽车最高年产量超过250万辆的中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的题材,讲好柳州工业发展的故事。近年来,销量位居全国第一的新能源车五菱宏光mini EV成功“出圈”,获得海内外各大媒体的关注。2020年12月,日本《朝日新闻》在头版头条对其进行了报道。2021年7月,彭博新闻社报道称柳州是“电动车普及率仅次于奥斯陆的‘电动汽车之都”,该报道在外网引起大量转载,《环球时报》以《“电动汽车之都”柳州给世界的启示》为题翻译刊载。DC6A7ADE-C5E9-4CB5-B593-425448CF059F

再如,传播好“一碗粉”。利用当前俏销全球的“网红”柳州螺蛳粉拓展传播渠道,营造传播话题,用具有高话题度、高辨识度的美食符号,不断精准切入,搭台唱戏、借梯登高,突破地级市国际传播工作瓶颈,立体展示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打造“有味道的”中国名片,讲好“有味道的”中国故事,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③2021年12月,柳州日报社深入挖掘“柳州螺蛳粉年寄递量过亿”这一新闻题材,持续营造话题并推进传播,不仅获得了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中央媒体关注,还两次登顶新浪微博热搜,相关新闻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日报》翻译成外文远播海外,形成了沟通中外的正面舆论热点。

(二)发扬工匠精神,反复打磨优质融媒内容

优质的内容是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影响力的先决条件。地市级主流媒体要想做好国际传播,更需要发扬“工匠精神”,运用融媒体手段打造精品力作。在《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中英文短视频制作过程中,作为高级记者的柳州市委常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亲自指导,柳州日报社集中优势资源全力突破,不仅组建了由社长、总编辑牵头,骨干记者参与的高水平团队进行精心策划、制作,还借助高校、外事部门的翻译力量,并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补齐了配音等环节的短板。

由于是首次制作国际传播融媒体作品,柳州日报社主创团队边干边学,不断克服诸多难点,在实践中实现了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历经两个多月反复修改打磨,最终向受众呈现出一部让人眼前一亮的优质作品。也正是凭借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促使这部作品成功“破圈”走向世界。

(三)借梯登高借力传播,促使地方声音实现声量最大化

地方主流媒体普遍缺乏国际传播平台的现实,制约了带有浓郁地方色彩中国故事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借梯登高、搭台唱戏对地方主流媒体突破国际传播掣肘因素就显得格外重要。对此,柳州日报社积极推进合作传播,不断通过与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及其分支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借筒传声,扩大优质报道的声量,提高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中国声音、柳州声音传得开、传得响、传得远。

例如,2021年11月底,柳州日报社与人民网广西分公司达成合作,共同推進优质新闻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在中英文短视频《一条中国河流“破圈”记》的传播过程中,人民网积极利用人民网英文版,以及人民网在优兔、脸书、推特等海外传播平台的渠道进行播发,双方同频共振,发出了更加洪亮的柳州声音。

李斌系柳州日报社总编辑,主任记者;黎寒池系柳州日报社视频部视觉总监

「注释」

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leader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2021年6月1日。

②同①。

③李斌、肖潇:《地方饮食文化“现象级”国际传播效果的策略解析——以柳州螺蛳粉为例》,《对外传播》2021年第 9期,第35-39页。

责编:荆江DC6A7ADE-C5E9-4CB5-B593-425448CF059F

猜你喜欢

日报社柳州
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元
关于日报社新媒体平台发展的思考
Zhejiang in Jin Yong’s Wuxia World
文言文阅读指津
检察版(四)
“编读零距离”柳州、柳江见面会散记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