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挑战及落实路径

2022-05-09蒋秀凤

中国新通信 2022年5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摘要】    在“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背景下,互联网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理清思路,重新定位,创新教学模式,润物无声地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需充分利用互联网努力将育人目标贯穿于课程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旨在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提供具体的操作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程思政    “互联网+”    立德树人

引言:

在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问题,而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大学英语作为国内高校受众面最广的人文通识课程之一,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相互促进,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如何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深化,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通过有效的路径释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突破和聚焦的重要任务。

一、“互联网+”教育生态圈的内涵

生态是“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人们将生态与教育结合并将生态学思想理念与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融为一体。生态进入课堂,为广大的学生创造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其核心为人性与科学的融合。因此,“互联网+”教育生态圈逐步产生。教育生态圈的构建及实现将使学生学习、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师专业发展、大数据分析反馈等相互联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互联网时代以学科为载体,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型学生学习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的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参与测试评价,对自身学习情况实时反馈,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互联网+”教育生态圈既尊重了教育的育人为本目标,也促使信息技术形成封闭教育圈,充分体现了教育线上线下的协同作战。在“互联网+”教育生态圈中,互联网推动了教育的自我进化,教育者可借助一切力量和资源进行创新育人、育创新人,融合各种教育资源,探索全新教育模式,构建“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传统教学与信息教学、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德育大联盟。

二、“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

在“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加快步伐。

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大学英语作为语言类公共基础课积极加入教学改革的行列,从听、说、读、写、译到读、写、思、辨等多方面均可自然融入思政元素[1],提高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大学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国际性能够很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文明互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命意识。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背景下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面临的新挑战

(一)“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

在“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2]。网络现已成为大学生表达和宣泄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移动互联网的隐匿性和便捷性特点使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网络冲动,违反道德甚至于触犯法律的言行时有发生。因而,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制等思政教育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另外,大学生不断受到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潮流的强烈冲击,他们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和思想觉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部分学生不关心国家大事和公益事业;功利心明显,缺乏责任感和正义感;网络思维占主流,不善于团队协作。总之,学生深受互联网带来的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也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对学生思想价值观进行有效引导时困难重重,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充满了挑战。在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将在线授课和学习的优势与实体教学的优势结合,并加强线下实体课堂教学改革,使完善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课程思政的新常态。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主体缺位

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过程中發挥着主体作用。教师的思政认知能力、育人理念、理论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在全国高校开展,但是依然有很多高校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一定的认知甚至迟疑徘徊,致使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推进较慢;一些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由于自身思政能力有限,致使课程思政建设呈现悬空状态;还有部分教师的育人理念陈旧,思政意识缺乏,认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会影响正常的授课进度,增加额外的工作量,从而忽略了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从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机会,使高校教书育人的效果不明显。以上这些情况体现了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主体缺位的问题:认知缺位、理论缺位、素养缺位及课程思政能力缺位[3],也对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教育如何深度融合提出了挑战。

(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为了响应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号召,很多大学英语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思政改革的大军中,自认为在教学中刻意加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完成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但实际上大多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和实践探索,联系实际不够紧密,思政元素的挖掘存在假大空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教学内容浅显化和硬融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不灵活较为生硬;课内课外的教学点衔接不当,部分大学英语教师不能熟练掌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无法合理指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有针对性的听说读写训练,进而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实践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急需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实现语言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路径

(一)利用互联网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材及其他隐性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背景下,为真正实现大学英语课程育人目标,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延伸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应用空间[4],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育人优势,深度挖掘课程思政的有用素材,积极扩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內容。

为了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教师需要多角度利用网络空间和智慧媒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互联网+”教育时代就是要构建创新育人、协同育人、生态育人、联动育人和立德育人的全方位全时空教育,借助一切可利用的力量和资源育创新人,搭建网络平台,融合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编织成教育联动网络。

大学英语课程是国内高校受众最广的人文通识课程之一,教学内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和思想。这门课程与思政课程不同,通过英语语言的教学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育人,隐性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5]。在教学中任何一个步骤,比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作业布置、课堂互动、考试测试等环节,英语教师都可以有机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教师从进入教室那一刻起就可以开始思政育人了。学生上课迟到或者缺勤,可以借此进行诚信守时的德行教育;学生完成的作业疏忽大意、字迹潦草,则可以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果将来在工作中也是态度不认真可能会酿成大错;学生考试失利,消极颓废,此时可进行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大学英语教材中含有很多隐性的思政元素,不仅存在于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中,也包含在课后的阅读和翻译练习中。这些宝贵的思政素材比显性地讲大道理更有成效,能够不知不觉地激发学生的道德理念和美好的情感流露。如果大学英语教师能够联系实际,巧妙灵活熟练地深挖教材中所有有用的内容,那么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将会更加顺畅有深度。教师可在教学的不断创新中逐步实施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充分发挥大学英语教师和其他教辅人员的协同育人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仅凭大学英语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高校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和外语学院齐心协力共创良好校园思政生态圈,达成协同育人的共识。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各部门及英语教师需从多角度探索可行途径,寻求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而非显性的说教,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由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从事学术研究,授课之外教师和学生很少见面。再加上近几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在扩招,在校学生已经接近现在高校师资所能承受的极限。因此,英语教师很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只重视课堂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建设。而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学生管理工作普遍较重,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态十分不易。这就需要高校各部门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者互帮互助互通,保障学生在课内外统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在课堂教学和管理中,英语教师深度融入隐性思政元素;课堂之外,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不断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6],及时有效引导,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三)充分发掘学生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个性突出,他们的思想变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责任意识,更多地从自我出发,以个人价值权衡,富有创新精神。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和思想觉悟极易受到网络冲击。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背景下,各高校各部门及所有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想教育、健康素质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规范、约束和良性的引导,积极构建互联网文化软环境,推广形式多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吸引学生的关注。大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所以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意义重大。

鉴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开展校外和课堂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包括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参观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参与社会调研。学生也可以将活动的全过程制作成微视频发布在网站上,供其他同学观看。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组织学生共同分享与英语教材课文主题相关的优秀影片、纪录片和专题片,观看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与演讲。

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中有一篇文章Audrey Hepburn – A true angel in this world,主要讲述著名影星奥黛丽·赫本“真善美”的崇高目标让她的整个人生充满了社会责任感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对弱者的关爱的故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奥黛丽·赫本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的纪录片,然后布置课堂学习任务,分组进行讨论和演讲,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思政导入胜过一遍遍的说教。

另外,对于新闻传媒专业的学生,英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公益微电影的创作并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和传播。通过公益微电影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具有天然的优势,既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塑造思想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三观,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生态圈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诸多的挑战。大学英语教师需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积极投身于课程思政建设中去。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8]。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是完全不同的,不能把思政教育做成“盖浇饭”,生搬硬套地强加在英语教学内容上[9],而应该将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在语言教学中,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功能。这不仅需要大学英语教师的不懈努力,还需要其他一线教师甚至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广泛参与,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教育。

参  考  文  献

[1]孔标.“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3):179-182.

[2]李丽娜.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13):161-163.

[3]石岩,王学俭.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及实现路径[J].教学与研究,2021(09):91-99.

[4]易佳.基于“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探讨——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7):2209.

[5]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研究,2021,38(03):52-57+112.

[6]陈红.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的困境及解决路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06):30-33.

[7]丁宁.互联网+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发展与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9):123-126.

[8]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 2021,18(02): 47-5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一般项目:“三全育人”格局下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Y202104)及兰州财经大学2018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LJY201804)的阶段性成果。

蒋秀凤(1979-),女,甘肃张掖,硕士,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