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减压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

2022-05-08王杏芬俞英英王玲玲牟宝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渗造影剂硫酸镁

王杏芬 俞英英 王玲玲 牟宝华

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造影剂应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为了达到更好的成像效果,提高诊断准确率,临床上CT增强扫描均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快速注入受检者静脉内,由于压力大、速度快、黏度高、浅静脉壁薄等因素,极易导致造影剂外渗,引起剧烈疼痛、皮肤软组织损伤甚至坏死[1-2],临床处理一般使用50%硫酸镁湿敷,但起效较慢,而且对于中重度外渗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减压应用在骨筋膜室症早期的疗效良好,但尚未有针刺减压应用在造影剂外渗方面的报道。该文主要探讨针刺减压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绍兴市中心医院影像中心行CT增强扫描时出现造影剂外渗的患者102例,使用的造影剂为碘佛醇320,剂量为60~100 mL,推注速度2.0 mL/s~5.0 mL/s,穿刺部位均在上肢外周静脉,穿刺工具均使用耐高压的外周留置针。(1)造影剂外渗判断标准:根据美国INS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药物外渗分级。Ⅰ级:皮肤发白、发凉或不伴疼痛,水肿范围最大直径<2.5 cm;Ⅱ级:皮肤发白、发凉或不伴疼痛,水肿范围最大直径2.5~15.0 cm;Ⅲ级:皮肤发白、发凉伴透明状,轻至中度疼痛,水肿范围最大直径>15.0 cm;Ⅳ级:皮肤发白伴透明状,紧绷变色、有瘀伤,中至重度疼痛,可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水肿范围最小直径>15.0 cm。(2)排除标准:造影剂外渗分级Ⅰ级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19~79(50.12±2.98)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15±1.13)kg/m2;静脉外渗程度,Ⅱ级18例、Ⅲ级20例、Ⅳ级13例。观察组,男33例、女18例;年龄20~80(53.42±3.14)岁; BMI为(24.64±1.56)kg /m2;静脉外渗程度,Ⅱ级19例、Ⅲ级20例、Ⅳ级12例。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一经发现造影剂外渗,立即停止静推,回抽药液,拔针后无菌棉球压迫止血,避免继续外渗。治疗期间抬高肢体,每天观察记录评估局部皮肤肿胀的面积变化以及局部疼痛情况,治疗至外渗部位痊愈为止。(1)对照组:单纯采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发生造影剂外渗后,局部组织使用50%硫酸镁溶液浸润无菌纱布湿敷,湿敷覆盖大于皮肤肿胀面积,表面用保鲜膜固定,定期巡视,根据湿润程度及时更换敷料,始终保持局部处于湿润状态。(2)观察组:采用针刺减压联合50%硫酸镁湿敷治疗。发生造影剂外渗后,进行针刺减压的皮肤区域使用5%聚维酮碘原液消毒3遍,彻底晾干后,在肿胀皮肤表面采用7号针头垂直进针,深度为针头斜面完全进入皮下组织,每个穿刺点间距至少1 cm,均匀分布,根据肿胀程度酌情使用无菌干棉签轻轻按压,从周围向穿刺点挤压,帮助局部组织间液渗出。在针刺过程中要尽量注意避开血管、神经,还要注意无菌操作,每隔30 min使用5%聚维酮碘原液消毒1次。待无渗液、针刺点闭合后,再予以50%硫酸镁湿敷,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同前。

1.3 评价指标 (1)局部肿胀消退时间:每天记录、评估造影剂外渗处局部皮肤肿胀情况,直至消退。(2)临床效果:①采用口诉言词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3]进行疼痛程度评估,共分为5级:4级,剧痛,不能忍受;3级,重度疼痛;2级,中度疼痛;1级,微痛;0级,无痛。②根据疼痛程度的分级标准和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伤科学》[4]来判断临床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三个标准。无效:疼痛程度≥2级,局部肿胀无明显缩小或局部肿胀范围最大直径比未处理前缩小≤50%,局部皮肤发白、发凉;有效:疼痛程度为1级,局部肿胀范围最大直径比未处理前缩小≥85%,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或发白减轻;显效,疼痛为0级,局部肿胀完全消失,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局部肿胀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局部肿胀消退时间为(19.13±7.56)h,明显短于对照组(41.56±9.8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18,P<0.001)。

2.2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n=51,n(%)]

3 讨论

CT增强扫描是目前临床诊断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受检人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检查过程中造影剂外渗的发生不容小视。CT增强扫描使用的造影剂多为含碘制剂的非离子型造影剂,是一种高渗性溶液,其渗透压远远高于人体血浆渗透压[5]。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一旦针头脱出血管外或血管破裂,造影剂渗漏到临近组织间隙,会形成一个渗透压梯度,组织间液明显增加,局部组织水肿导致相应组织肿胀[6],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容易加剧病情、延误治疗。

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减压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造影剂外渗,局部组织肿胀消退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在外渗早期采用针刺减压法,广泛针刺减压可以使肿胀组织的渗液、渗血、水肿液、组织胺等充分排除,通过高压向低压液体的廓清作用,降低局部肿胀组织的压力,打断缺血-水肿的恶性循环,减轻筋膜表面张力,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压、减张的同时促进局部组织水肿的消退和无菌性炎症的吸收[7]。对照组仅使用50%硫酸镁湿敷,利用镁离子的渗入改善组织间隙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促进局部渗出液的吸收,进而缓解局部组织肿胀,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起效较慢。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说明针刺减压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造影剂外渗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使用硫酸镁湿敷治疗方法。

造影剂外渗早期,局部组织筋膜表面张力较大,极易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增加疼痛感[8]。早期应用针刺减压法,不仅减压、减张,还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感,该研究无1例患者在针刺减压后外敷硫酸镁出现不良反应。值得重视的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针刺减压后5%聚维碘酮原液消毒,待无渗液、针刺点闭合后再予以50%硫酸镁纱布湿敷,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针刺减压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感染率低、患者易接受的治疗措施,联合硫酸镁湿敷治疗造影剂外渗可以有效发挥协同作用,更快地促进局部组织肿胀消退,减轻炎症反应,最终达到快速、有效修复组织的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猜你喜欢

外渗造影剂硫酸镁
护理干预在小儿临床药物外渗中的效果研究
硫酸镁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析
子痫前期患者进行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的治疗效果观察
妊高症患者治疗中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的应用研究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造影剂肾病”能预防吗
不同护理方法对静脉输液后静脉炎的干预效果比较
潜伏着的“杀手”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显影剂加温处理在CT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