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人教育视域下区校协同的英语教育戏剧实践

2022-05-05徐巍李珍珠马骏刘兰杨洋付莹蒋京丽

关键词:全人教育

徐巍 李珍珠 马骏 刘兰 杨洋 付莹 蒋京丽

摘    要:全人教育的启示在于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全人”,即落实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要求,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视域下区校协同的英语教育戏剧实践历经“区校协同,学科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全人教育,校内特色课程的创新建设”和“启迪心智,学科教学改进的实践探索”逐步走向全面育人的不同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区校协同发展逐年走向纵深,教师英语教育戏剧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全人教育课程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关键词:全人教育;区校协同;英语教育戏剧实践

一、案例背景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1]。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2016年发布。在倡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全人教育的启示就在于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全人”,即落实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要求,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

英语教育戏剧在传统语言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在情境中应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北京市昌平区中学英语教研团队自2011年起以市、区教委及各学会组织的英语教育戏剧展示活动为契機,通过英语教育戏剧实践项目的全员主题式推广、展示交流式引领和内涵实践式发展,融合分级培训、分层展示、分类研磨、分项推优等方式,打造了一支优秀的区级英语教育戏剧团队和一批优质的戏剧作品。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的英语教育戏剧为例,探讨全人教育视域下区校协同的英语教育戏剧实践。

二、具体实施

(一)区校协同,学科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基于区级层面的英语教育戏剧展示活动和全方位的主题培训,英语教研组教师尝试将戏剧元素带入课堂,逐步开展教育戏剧的实践与探索,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即兴表演、编演课本剧等活动,以“演”带教,以“演”促学。自2015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区级英语教育戏剧展示活动,从最初的展示片段剧目,逐步发展为模仿演绎完整经典剧目,最后成功举办主题原创剧目的大型专场展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思维、情感、品格等都得到了滋养和提升。同时,在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英语教研团队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承担起昌平区英语教育戏剧专题实践式培养课程,为周边七所中学师生提供参与式主题培训。

(二)全人教育,校内特色课程的创新建设

全人教育的目标是在健全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的英语教育戏剧实践活动,从小众参演、大众社团起步,逐步打造和完善以“人人有戏”为宗旨的“1+1+X”特色教育戏剧课程(如表1所示),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潜能的开发。

由表1可知,“1+1+X”特色教育戏剧课程由英语教育戏剧课、戏剧社团和多学科在教育戏剧中的融合展现组成。“1+1”指英语教育戏剧课和戏剧社团,两者双轨并行。英语教育戏剧课采用全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具体而言,教师将教材单元主题与戏剧相融合,制订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戏剧社团(木铎剧社)立足弘扬传统文化,依托教育戏剧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社团的表演剧以课本剧和原创剧为主。“X”指多学科在戏剧中的融合展现,即英语教育戏剧应在充分发挥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育人功能的同时,创造性地加入音乐、舞蹈、劳动、技术等学科元素,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融合。

(三)启迪心智,学科教学改进的实践探索

为更好地推进学校英语学科教学的内涵式发展,有效解决当前教学中碎片化学习的盲目性、孤立性,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英语教育戏剧实践活动,启迪心智,发展思维,增强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在英语教育戏剧实践活动中,教师聚焦“思教结合”“学用结合”开展教学改进(如图1所示),通过理性分析、实践分享和综合研习,在整合“三思(思教材、思文化、思戏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双能(能思辨、能协作)”创新。

下面以Mulan某一课时的小结和课后延伸环节的教学改进(详见表2、表3、表4)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整合“三思”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双能”创新。

由上述教学改进过程可知,学生的即时生成和课后任务表现随着教师“三思”的优化而不断丰富与深入。同时,学生在英语教育戏剧实践中合理思辨,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学用结合”。

三、实践收获

经过七年的区校协同实践,英语教育戏剧的综合性、人本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使昌平区(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的师生受益颇多。

(一)区校协同发展逐年走向纵深

区校协同已从简单意义上的学科实践展示,走向专业引领、多级培训、戏剧基地建设等多元式、内涵式发展。多所学校形成“班班有戏剧、人人有角色、年年有展演”的发展格局。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的木铎剧社已排演Mulan等十余部英文剧目,进行了二十余次大型演出,并在昌平区中小学戏剧校际联盟中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联盟校共同构建英语教育戏剧课程、拓展戏剧展示平台、发展教育戏剧科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区英语教育戏剧的发展开创新格局、探索新路径、输出新经验。

(二)教师英语教育戏剧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在过去的英语教育戏剧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关注台词的模仿,缺乏对整体情境、人物心理表现和学生创造力的关注。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即在“思教结合”“学用结合”的教学改进中逐步形成“Action情绪唤醒—五步Reaction研习活动(初步扮演、思路追踪、相互评价、进阶表演、总结提升)—Motivation课后任务内化知识、拓展思维”的设计思路。学校英语教育戏剧课程正在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英语教研团队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同时,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市、区级教育戏剧专项课题。6FC864DB-124F-45C5-9BCB-FABE938FF634

(三)全人教育课程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英语教育戏剧课程既是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也是项目式的学习,在促进全人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为了演好一个角色,学生会认真、反复地揣摩人物特点,深刻理解人物动作、语言、情绪,进而运用恰当的行为和语气进行展现。总之,英语教育戏剧课程使得学生的肢体表现力、语言感染力、艺术能力、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持续而稳步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区校协同下的英语教育戏剧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言应用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创新精神不断增强,他们正在成长为一个个会审美、善和谐、能创造的幸福人!

四、结语

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机会从小学习表演,将来很难成为有魅力的社会角色。让学生参加戏剧表演,不是要培养文艺爱好者,而是要赋予学生一种社会技能。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入探索全人教育视域下的英语教育戏剧实践充分证明,教育戏剧在解放学生天性、启迪学生心智、完善学生人格、发挥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英语学科能力的进阶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案例点评】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主要聚焦于课堂,教师通过英语课外活动增强育人效果的意识相对薄弱、思路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在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英语教研团队的引领下,打破课内外教学的边界,以戏剧表演为载体,以“演”带教,以“演”促学,引导学生在“用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英语语言能力、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操作、可借鉴的经验。

其一,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而且需要健康向上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初中英语教研团队的指导下,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英语教研组建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育戏剧课程。该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创设多种机会、尝试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在戏剧表演中体验英语学习的魅力和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用中学语言,在学中强能力,学用结合,效果顯著。

其二,探索多元协同教研途径。昌平区和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基于英语教育戏剧的联合探索和实践为传统的区校两级教研体系注入了活力,这不仅有助于学校实现自身的持续进步,而且还有助于区级教研带动周边学校的共同发展。同时,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中小学融通的英语教育戏剧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英语学习方向的一致性、内容的连贯性、过程的持续性和水平的渐进性。

其三,推动教师团队专业成长。在建设和实施英语教育戏剧课程的过程中,英语教研组的青年骨干教师自觉组成研究和实践的共同体,并在区级教研员和学校教研组长的共同引领下,通过学习、思考、研讨和合作等方式,交流与分享心得体会,开阔视野,激发潜能,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为进一步丰富英语课程的有效育人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1-09-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谢安邦,张东海.全人教育的缘起与思想理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48-52.6FC864DB-124F-45C5-9BCB-FABE938FF634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
从新加坡基础教育“少教多学”看“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理念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高校资助工作现状分析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全人教育理念与实践
论全人教育视阈下的高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