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信息技术规模推进城乡教育均衡

2022-05-05顾小清张乐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应用模式互动课堂

顾小清 张乐乐

【摘 要】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江苏省开展区域整体规模化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应用、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从教师、学生和学校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了专递课堂、双师教学、网络教研、网络联校四个层面的区域城乡结对互动课堂规模化应用模式。在分析实践应用过程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体制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三方面对未来如何深入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创新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应用模式;推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8-0016-06

【作者简介】1.顾小清,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学习分析与学习设计、智能教育;2.张乐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智能教育。

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教育部提出重点做好“三个课堂”,提升偏远地区的教育质量;2020年《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促进“三个课堂”建设,成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和网络条件下精准扶智的重要方式。

江苏省在整体推进“三个课堂”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之路,启动了“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建设项目,旨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城市优质学校和农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的结对帮扶,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供优质教学服务,缓解和改善城乡教学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问题,促进省内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本研究主要针对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明确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核心价值,重点探究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应用模式和新型教育帮扶机制,以期为我国其他区域推进教育均衡的城乡结对模式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城乡结对帮扶

教育信息化水平落后、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优质教学资源匮乏等是城乡教育差距的显著表现。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2]基于此,相关省市明确提出了城乡结对帮扶的政策要求,通过校际网络的交流互动,建立优质学校与乡村薄弱学校之间的帮扶关系,优质校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为薄弱校提供支持服务,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城乡结对互动课堂

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是城乡结对帮扶的一种形式,主要指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城市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1对1或1对N的结对帮扶,能够全面提升区域教育资源的供给服务能力。具体表现为:名师同步课堂共享,解决农村校师资少,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问题;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通过同步课堂活动形成本区域优质课程资源,并且纳入区域生成性优质资源库,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研修活动共享,通过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帮助乡村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解决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价值定位

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是智能时代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路径,旨在以“三个课堂”思想为指导,强化“互联网+教育”思维,探究城乡结对课堂构成要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以创新的实践应用为支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学校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

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发展为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助于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场景下学生、教师、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要素的融通共享,进而构建“双师教学”的实践应用模式,帮助乡村学生共享城市优质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缓解了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和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3]

(二)深入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助力课堂精准施教

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了一个新的时空场景,突破了传统教室围墙的局限,实现了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跨时空流动。[4]这种时空场景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同时,教学服务内容、共享资源的数据化,为课堂教学的精准施教提供了便利。

(三)形成“学生—教师—学校”相互赋能的作用机制

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为解决区域、城乡、校际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差距等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推动学生、教师、学校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义务教育阶段三者之间相互赋能的生态系统。通过双师教学、网络教研活动等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网络联校的推进提供优质师资力量。同时,网络联校中学校的持续、创新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三、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模式的构建及应用

(一)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模式构建的要素解析

构成要素是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结对互动课堂的构成要素是探究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模式的基础和前提。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模式主要由参与者、课程资源、技术环境、网络教学工具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参与者是主讲教师、辅助教师、城乡学生,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程资源是参与者讲授、学习、研讨的对象;技术环境是为教师、学习者提供的必要网络支持平台、互动教室和云端听讲教室;教学工具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与学习者、其他教师进行沟通的媒介、载体。

1.参与者。

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中的参与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城市主讲教师和乡村辅助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者、支持者、组织管理者的角色。特别是主讲教师,他们主管着多个课堂的教学活动,是课堂的核心指导者;学生是城乡不同区域的学习者。

2.技术环境。

技术环境是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模式构建的基础,其成熟度直接决定了课堂应用的实现效果。江苏省依托较高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构建了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所需的技术环境,搭建了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省级管理平台,建成了具有完善教学设备、控制管理设备的主讲教室、互动听讲教室和云端听讲教室,以支撑同步教学覆盖区域的结对帮扶学校。

3.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教师讲授、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内容。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中,专递课堂场景中的课程资源主要以乡村学校开不足、开不好的课程和师资短缺课程为主;同步课堂中的课程资源主要以资源薄弱课程和区域特色课程为主;研修课堂中的课程资源主要以教师备课、专题研讨的内容为主。

4.教学工具。

教学工具在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主要包括教学交互式一体机、电子白板、计算机、扬声器(音箱)、视频展示台等常规多媒体设备。

(二)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应用模式的框架

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全方位、综合性的特点。其中,应用模式的构建是核心,主要受技术系统和人力资源素质的影响。从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和教师研修不充分三大难题入手,采用“结对帮扶”的方式把城市优质校与乡村薄弱校联合起来,开展专递课堂、双师教学、网络研修,从而进一步推进网络联校建设,实现精准扶智,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三)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模式的实践应用

进入教育信息化2.0的新时代,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发展目标,优质、均衡的教育不仅需要优质资源的科学配置,更需要以此为支撑的教与学的变革,而这种变革集中体现在对课堂的革命上。[5]课堂的变化不仅仅是物理环境的变化,更为深层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1.构建常态化管理机制。

为促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顺利实施,江苏省从区域、学校层面积极探索构建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在组织架构层面,划分省、市、县、校各级“自上而下”的管理权限和本区域的管辖范围。在建设保障方面,积极探索经费保障机制、名师专家的遴选与管理机制、教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在教学资源方面,重点探索优质资源的更新、共享与迭代机制和教学数据管理机制等,以化解目前结对课堂中教学资源、数据管理的问题与困难。在合作交流方面,区域城乡学校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面共建的原则,探索建立结对学校的长效合作机制,在结对目标、内容、计划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工作要求。

2.规模化创新实践应用。

(1)专递课堂

专递课堂是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中的一种应用场景,主要是指城市校优质教师通过互联网络对结对学校的学生进行远程授课,实现输出端城市教师和接收端乡村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重点解决农村薄弱校学生的学习问题。

(2)双师教学

优质教师资源分布不均是导致城乡学校教育质量差距的重要因素。[6]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双师教学”实践,主要從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对城乡教师的角色进行分工、细化,以此实现同步课堂的有效开展(如图2所示)。

(3)网络研修

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7]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网络研修是指以研修课堂的形式,将城市优质校与乡村薄弱校的教师进行结对,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共同开展研讨活动,探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通过网络研修集体备课、研课交流,远程授课教师对乡村教师进行长期陪伴式培训,定向帮扶乡村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8]

(4)网络联校

通过“结对帮扶”的方式促进城市优质校与乡村薄弱校形成“互联网+教育”一体化,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网络联校。这是一种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为主要支撑,着力推进乡村薄弱学校、教师、学生三者良性循环发展的新生态。网络联校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以数字资源为支撑,重组学校的业务流程,全面转变优质校和薄弱校的教学、教研和管理方式,促进学校发展方式的变革,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展望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江苏省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在课程资源的共享、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结对互动课堂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在市、县级层面对结对互动课堂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存在差距。要实现网络条件下的高效互动与精准帮扶,需要硬件设备和网络环境搭建达到较高水平。但是苏北部分乡村教学点教学基础设施条件仍不理想,网络节点较多、视频输出设备落后,影响同步课堂的互动效果。三是同步课堂教学互动不够深入。部分主讲教师与结对学校学生的互动仅仅以提问为主,未系统地进行互动环节的设计,未能实现不同区域学生之间、学生与主讲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四是乡村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部分辅助教师将自身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者,与城市主讲教师缺少沟通、交流,导致教学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

为了深入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创新应用与发展,还需要从顶层设计、基础环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持续探索。

(一)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三个课堂”应用的三层架构,即省级统筹、区域整体推进、学校是应用主体。这就需要在省级统筹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性的制度设计盘活域内优质教育资源,既包括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也包括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共享,以切实提升资源应用效能。[9]首先,要完善结对帮扶机制,注重城乡结对的过程化管理与监督。教育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城乡学校结对活动开展的状况及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科学的指导与支持,保障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依托结对互动课堂管理平台,以“管理+评价”的方式,实时对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开设情况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期开展教学应用情况的评选、评优活动,激励城乡学校优秀教师的积极参与,形成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常态化应用。再次,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深入了解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制定更加可行、具体的帮扶政策及工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城乡结对互动课堂的良性循环与创新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

跨时空信息化教学应用效果的提升需要突破两个关键瓶颈:交互性和临场感。[10]第一,区域政府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教学设施配置,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区域城乡结对互动课堂全覆盖。第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创设虚拟逼真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沉浸其中,不同区域、不同场景的学生能够进行“零距离”的交互,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者的临场感。第三,聚焦区域关键业务,大力推进“名师空中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工作。一方面做好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整合多方资源,丰富在线课堂内容,实现主要学科资源的全覆盖;另一方面提升平台的功能和服务支撑能力,加强数据间的衔接、融合与共享,积极推动精准化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协同社会多方力量,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须协同政府、企业、地方高校和中小学校的力量,构建多方参与的帮扶模式,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一,各中小学校在努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过程中,要做好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的总结与提炼工作,形成可区域推广的、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先进经验。第二,依托地方高校专家智库的优势,由相关学科专家对城乡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相关培训与指导,同时与高校研究型专家结对,从理论、实践等方面获得切实的指导,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第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服务关系,企业定期对城乡学校信息化教学工具、平台进行更新与维护,并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及时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须及时与企业方进行交流,以获得指导和帮助,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A/OL].(2020-03-16)[2022-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3/t20200316_431659.html.

[2]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A/OL].(2016-07-11)[2022-03-10].http://www.gov.cn/xinwen/2016-07/11/content_5090312.htm.

[3]汪基德,冯永华.“农远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J].教育研究,2012(2):65-73.

[4]谭积斌,杨满福,罗俊.用科学方法与适切技术实现课堂变革——马祖尔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内涵与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20(4):39-45.

[5]郑旭东,饶景阳,贾洋洋.“三個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演进历史、战略价值、关系解析与概念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6):14-22.

[6]王志临,孙洁.城乡结对学校精准帮扶策略研究:以丽水市为例[J].生活教育,2020(6):51-55.

[7]胡小勇,曹宇星.面向“互联网+”的教研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6):80-85.

[8]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A/OL].(2019-03-20)[2022-03-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9]杨金勇.“三个课堂”县域规模化应用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基于边疆民族山区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1(5):26-31.

[10]张伟平,陈梦婷,赵晓娜,等.专递课堂中师生互动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崇阳县小学美术专递课堂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8):90-96.

猜你喜欢

应用模式互动课堂
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研究
连翘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模式初探
试析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建设思路与技术方法
浅议互动课堂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探析
英语教学中教育游戏应用模式探究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