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小学德育课程构建策略研究

2022-05-01张占会袁君

民族文汇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核心素养

张占会 袁君

摘要: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的新要求,具体到小学德育教育,学校则要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加强德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的深度融合,借助多种课程载体,推动德育教育的纵深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德育 目标及内容

教育大计,德育为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德育教育作为全面立德树人的教育,相较于学科教育更为广阔全面,其教育载体的多样性、灵活性、生活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加强德育课程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育人渠道、丰富育人载体对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实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积极深刻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下德育教育的目标体系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对小学阶段的主要德育目标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并明确了德育目标的落脚点,即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从知-情-意-行着手,使学生具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将学生培养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

二、核心素养下德育课程的基本原则

核心素养下的德育课程不同于散漫无章的德育活动,在落实推进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做好德育课程目标的确立与核心素养培养任务的深度融合,即进行德育教育前就应围绕核心素养,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避免德育的无目的性和随机性;二是要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入手,确保课程内容与“五爱”教育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与习惯养成教育相融合,与生态文明教育相融合,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遵循教育规律,做到学段衔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三是在课程的组织落实上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侧重实践体验和动态生成,确保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四是在课程评价方面要不断健全多元评价机制,侧重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管和评价,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品行的考察,发挥德育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

三、核心素养下德育课程的内容载体

(一)立足学科德育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夯实文化基础

在学科德育课程方面一是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找准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抓实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如数学学科可结合知识点渗透科学家故事、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德育教育内容,讲求自然圆润,羚羊挂角,不着痕迹。二是要深入研发好具有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课”,通过配强专职教师,教研教学模式,固定教师、固定课时、固定课表、固定教案、固定督查,确保课程实施落到实处。三是要有效利用好“主题班队会”的德育契机,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开展德育主题教育,通过观看影片、搜集资料、开展竞赛、组织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爱国主义、诚信自律、弘扬传统美德等德育主题教育。

传统文化课程方面一是要积极攫取“国学经典”中的优质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精神熏陶教育,如开设专门的国学经典课、诗词鉴赏课、国学小讲堂等,通过学校环境建设及学、诵、唱、演、写等形式引导学生品味经典、感知经典,在国学经典中涵养优良品格。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德,并将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要认真探索中华文明的文化瑰宝,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书法绘画、戏曲、传统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立足习惯养成课程、心理健康课程推动自我发展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的习惯养成内容较多,涵盖了讲究卫生、举止文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热爱运动等多个方面,基本可简单概括为生活习惯、道德习惯、学习习惯三大类,学校习惯养成课程的内容应由此着手,通过规则制定、主题教育、选树榜样等方式来强化落实,而在实践中则要重点注意习惯养成的常规化、反复性,通过教育次数的量的积累而引导学生行为习惯的质的飞跃。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应开设必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选定教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行科学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交友观、学习观等。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问题学生帮扶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有机结合,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和疏导。要积极开展“阳光大课间”等体育类教育活动,引导学通过运动挥洒汗水、宣泄情感,展现学生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为学生沟通情感,排除不良心理,创造自由空间,引导学生珍爱生命、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帮助他们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三)立足励志教育课程、实践体验课程促进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作为小学生来说,也就是需要养成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甚至是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现代公民所需具备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学校可通过励志教育课程的设立,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等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奋斗观,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其次,可借助研学旅行、社团活动、劳动实践、徒步远足等实践体验课程,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过程中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挫折应对能力等。

在飞速发展的全球化教育背景下,积极在德育工作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乎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小学德育应积极利用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体系的指导作用,开展资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全面立德树人。

參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

2、《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教基二〔2014〕4号)

3、郑航《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特征、目标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核心素养
生活即教育,体验即成长
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