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模式构建

2022-05-01王玺

民族文汇 2022年5期
关键词:模式构建三全育人背景

摘 要: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大”教育系统之一,心理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三全教育视野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坚持理想、造就健全人格、养成正面乐观情绪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对照三全教育的特点,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全员参与度不够、教师的工作认识度不够、心理育人间断过程太长、心理育人模式单一等困境。因此,本文在剖析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困难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应对举措,力求促进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开新局面,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背景;高校心理育人;模式构建

一、高校心理育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全员的参与度不够

全员育人,重点加强的是学校心理教学支持系统建设,但在具体管理上,大多还是由院校的心理教学主管部门及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心理教育老师担负着学校心理教育的重点工作,而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也主要是由在学校中承担着心理教学工作的专职老师为主、辅导员们为辅的模式开展着,而且在心理教育工作者中专职教师的总量上还远远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也因此造成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人员比例严重不足。但对在高校中工作的其他教师们来说,所承担教育管理方面的具体工作却也并不清晰,其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并未过多关注,而只是觉得上好了自己的专业课,并且进行了相关研究工作,便是自身的主要责任。而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学等相关的教学工作,并不认为是自身的具体职责所在。对父母们来说,很多都是讲成绩、忽情绪,尤其是在子女们走进校园以后,对情绪方面的重视也较少。同时,家长们也普遍存在着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存在偏见的现状,主要由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心理教育是缺位的,导致在发生了心理问题时,很多父母就会产生不接受、不配合的情况,进而妨碍高校心理教学工作正常有效的进行,更严重的还会耽误了子女的病情,进而造成心理危机事故的出现[1]。

(二)教师对心理育人工作的认知度不够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采用心理健康教学的方法,来达到教育目的。而所谓心理教育的关键点,也就是高校要培育怎样的人。不过由于目前很多高校心理教育工作都仍然停留在心理健康教学的初级阶段上,并不能提升到“育人”的层面上来,还仅仅以处理学生们的思想生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处理社会道德問题为导向,所以学校在具体管理上的工作理念和思路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专职老师与辅导员必须进一步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三)高校心理育人过程的间断太长

全程育人从时间的连续性上强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连续、不间断的教育过程。但一般院校通常都只注重于学生入校后教育阶段的心理教育,会在学生初入校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但也仅限于如此,学校普遍存在着对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心理教育相对不足,在各个年龄段都没有很好链接,所以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受众面也就相对窄,其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就并不突出。同时,也因为一般学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范围划分在了在校期间,因此也就不能对学生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里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规划工作,对学生在刚入校的心理发展过程以及在毕业后的心理健康个案监控管理等工作的关注度也就显然不足。因此,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也就必须具有往前扩展和向后延伸的心理教学趋势,必须贯彻于从学校的教学全过程,和由学生走向社会的教育全过程。

(四)高校心理育人的构建模式单一

全方位育人,从方式方法上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丰富性和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但目前心理教育表现形式比较简单,最普遍情况下依托的都是心理教育课堂,在其他方面涉足的资源相对很少,且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发展对心理教育的合力并未形成体系。各院校是对线下教学资源利用较多,线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资源利用较少,没有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心智发展的特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接触的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上,因为很多父母对心理教育的漠视,所以无法有效指导子女注意自我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又从何说起。上述的种种问题,都并没有把三全育人的整体竞争力与心理育人的基本指导思想有效融合,而心理育人的整体发展目标,也尚有待更为科学的规范。心理育人模式的方式与方法也需要更为多元化,包括教育理念与实际、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等,都需要围绕着“育人”这一主题[2]。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心理育人模式构建

(一)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

首先,学校要按1∶400的师生数比配足心理健康专任教师,同时强化学校对心理教师的招聘、配置、培训等管理工作,并建立一批以专职心理老师为核心、兼职心理教师为辅助的专业团队,以促进学校心理教师特色化、专家化的发展。其次,要强化地方政府部门对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与统筹领导,并通过逐步实施心理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逐步形成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相关主管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使高等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职能越来越明确,进而更有效促进了高校全员育人、育心的工作,并逐步建立心理教育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合力。最后,学校逐步完善在心理和科学教育方面的软硬件设备水平,并积极开展网络心理检测、心理咨询、心理体验等教育方法,逐步建立起线上、线下互动式的心理教育工作局面,以服务于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

(二)推进育人工作形成合力,打开全员育人的联动局面

学校应发挥其学生工作团队的育人功能。学生工作团队和学生联系得最广、最多,是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队伍,要配合好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工作,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予以积极关注和心理引导,在必要时转介至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专门的心理护理部门。而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学校的工作团队也要做好专业预警,实施精准扶持,实行“1+1+1”的教学模式,为一位学业困难学生选配一位帮扶责任老师、一位朋辈帮扶人。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和管理者的功能。专职教师的管理应确立教育的责任意识,将教育内容纳入教学、互动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和环节,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思维和情感抒发,特别关注于对学生的心理反应以及在教学中对生活资源的发掘,力求在生活中为学生解困,在思想与情感上为学生指点迷津,在学业上协助学生提高成绩,在心态上帮助学生战胜困难,把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落到生活实处,做好了教书育人、管理教育学生和服务育人,从而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性互动状态[3]。

(三)关注不同阶段诉求,做到心理健康服务全程化

心理服务全程化是指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四年的所有阶段,并贯穿于学校德育的全过程。高等教育要顺应学生成长过程与心智发展规律,以适应各个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入学阶段,由于学生面临着全新的生活、环境、人际交往以及学业困难,极易产生心理不适,因此高等教育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实际状况,采取入学教育、心理知识传播、教师心理教学、学生团体指导、学生心理活动培训等方法,有针对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地普及健康常识,主动给予学生关怀,有助于他们转换角色和意识,尽快适应并合理规范校园生活。大学生在培养期间逐步接触到了难度很大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学业压力、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都较大,因此学校可以采取设立心理教学课题,举办心理教学活动、讲座、谈心交流等方法,帮助和指导学员合理面对压力和做好自身心态调整,明确发展趋势和学科发展方向,提高他们对所学领域的浓厚兴趣与自信。毕业阶段,毕业生将面对的就业压力、考研压力、社会角色转变压力、毕业分离情绪等,有关院校都要重视职业规划和就业形势的教育,指导毕业生合理地规划自己,并积极开展简历准备、模拟招聘会、就业礼仪等培训,以提高毕业生适应职场与社会环境的积极心态。

(四)尊重个体心理差异,做到心理跟踪教育全程化

学校应通过心理健康的普遍监测、心理咨询、谈心交流等方法,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和心灵困惑,了解他们的精神心态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面向学校全体与注重关心、个性教育和共性把握等有机地结合的方式,根据不同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研究和摸排,并确定为重点关心和跟踪培育对象,建立特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将开展特殊学生心理跟踪教育的全程化,以帮助特殊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并通过有效、适宜的教育手段改变自我精神与心态健康的状况。同时,学校也要面对不同年龄、各个阶段、不同问题程度的特定学生,进行心灵减压、情感管理、就业指导、人际交往管理、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集体心理健康指导与心理咨询工作,以解决特定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共性问题,同时根据学生现状与特点,从诊断性教学向预防性和诊断性教学并重过渡,提出心理跟踪教学全程化的策略与解决方法,剖析与探究经典事件,寻找心理事件产生的动因与处理策略,从而形成了学校的模块化心理治疗案例库,为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快寻找有效治疗方式,并构建全程心理健康跟踪教育服务制度[4]。

(五)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打牢全方位育人基础

学校要把心理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使学生都能进行心理德育和掌握基础知识,增强心理能力和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和有针对性,应当严格地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内容和侧重点,教学内容要涵盖家庭生活、个性发展、语言学习、人际交往、工作选择和职业发展等范畴,既贴近学生生活、学习与实际,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学生可以了解在日常生活、学业、人际沟通、适应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多元化的心理需求,教师要摆脱“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取把心理教学和研究工作有机地融合的方法,通过增加学生心理活动与交流环节,并结合情景模拟、网上视频等学生具有兴趣的教学方式,把社会热门话题、科学难点问题、学生感兴趣话题,以及有争议性问题等带入心理探究的课堂教学之中,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心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营造健康融洽的课堂氛围。

(六)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全方位育人方法

首先,高校要做好心理知识宣传工作,将校园心理知识信息融入学校的日常上课、作业、学习活动中的各个方面,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校园教育心理活动的参与度、针对性和时效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二,要积极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心理活动,进而提高了学校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实现了学校无声教育活动与有声德育的融合,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和不良心态,从而建立了学生良性的心理素质。第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的主要战场。为此,学校要建设心理教学平台,把互联网教育和心理教学的工作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网络心理治疗、在线心理测试、在线心理问题应对等板块,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教育方法和学员们在网络进行沟通互动和心理咨询,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在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教育功能,以调动学生学习心理知识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应在新课程时代结合学生思想道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全面落实了学校对学生全员、整体、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学管理工作要求。从最初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展到越来越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问题;从最初的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问题发展到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最后通过帮助学生们养成坚强意志、完善身心健康、提升抗壓能力,最终让学生们实实在在的成长为可以肩负中华民族崛起大任的世纪新人。

参考文献

[1]吴艳, 韩君华.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1):3.

[2]张翠翠. "三全育人"视角下构建心理育人体系[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21(33):2.

[3]边冠莉. 试论"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2.

[4]钟明池.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索[J]. 青年与社会, 2020(1):2.

[基金项目]

本文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21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论述研究(SZYJ202103)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研究(2022-ZZJH-327)

作者信息:王玺,男(1989年3月)汉,河南商丘市,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模式构建三全育人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跟踪导练(一)5
多元化评价体系融入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的模式构建
高职院校“2+3”企业化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