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剑川白曲文献综述

2022-05-01李艳萍杨帖豪

民族文汇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献综述

李艳萍 杨帖豪

摘 要:剑川白曲是大理白族传统音乐中的一朵奇葩,表演形式主要是是由一人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白族民众通过白曲记录历史、传承经验、抒发情感、展示魅力。笔者将剑川白曲的文献按研究方向分为音乐形态研究、人类学视角研究以及传承与发展研究三类进行综述,旨在对往后剑川白曲的研究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文献综述;剑川;白曲;

引言

剑川白曲主要流行于劍川、洱源及与剑川接壤的怒江州兰坪县通甸等地,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白族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剑川白曲按照体裁可以分为短调和长歌,按照歌本内容又可细分为创世古歌、祭祀歌、劳动歌、情歌、一字歌、反意歌、咏物歌、寓意歌、生活歌、儿歌等。剑川白曲数量惊人、内容丰富,因为每年石宝山歌会时大家即兴演唱的白曲曲目就不计其数。

一、剑川白曲的音乐形态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张俊雅的硕士论文《论云南剑川白族调音乐<白月亮,白姐姐>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处理》,作者以《白月亮,白姐姐》为主体,从音乐的唱词、衬词、曲调、吐字发音等方面详细的介绍了该作品,并从中总结了白曲的音乐特色。文章的主要研究维度在《白月亮白姐姐》的演唱处理上,通过自身的演唱技巧知识对曲目进行分析,对于白曲的的艺术特征总结主要依靠演唱技巧的分析来得到。

复旦大学赵一平的博士论文《白族语<黄氏女对金刚经>研究——民间经典口头长诗的文学释绎尝试》,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黄氏女对<金刚经>》的研究背景和剑川白曲的音乐形态,第二部分是将白族语的《黄氏女对<金刚经>》按照内容划分为十五小节,然后对其文学性进行具体分析。该论文虽然不是专门研究剑川白曲的音乐形态,但却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学术文献中研究剑川白曲音乐形态最为全面的一篇文章。

二、剑川白曲的人类学视角研究

从文化整体论的视野下看,剑川白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与其所赖于生产、发展的社会和生态环境为一个整体,而石宝山歌会作为剑川白曲演唱最为主要的文化空间,受到了各位学者对剑川白曲音乐文化研究时的重视。例如冯硕果的《论石宝山歌会的变异》,该篇论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田野与文献搜集调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得出石宝山歌会中剑川白曲演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结论。

朱刚对剑川白曲与石宝山歌会的进一步研究还体现其博士毕业论文上——《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石宝山歌会的民俗学田野研究》。论文将石宝山歌会视为一个民众的交流事件,剑川白曲作为交流的“语言”。作者通过关注歌会语境中地方民众使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最终对从民俗学的视角对石宝山歌会及剑川白曲的社会功能进行阐释。论文中主要论述的是石宝山歌会整个的文化现象,而剑川白曲在论文中是作为研究石宝山歌会中的交流“语言”来进行研究的。

田素庆的《“原生态”的幻想——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是国内第一篇专门研究石宝山歌会的博士论文,该研究以“原生态”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在石宝山歌会中的原生态民歌“剑川白曲”是该篇博士论文中研究对象之一。作者在论文中除了研究白曲的曲本与唱腔以外,作者还对唱白曲的歌手进行了观察研究,从而总结出剑川白曲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三、剑川白曲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早在1996张文的《剑川白族民间音乐传承调查》中,作者就关于剑川白曲的传承保护首次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作者把音乐教师在课堂中教儿童剑川白曲的方式放在了首位,该观点与今天我们所提出的通过乡土教育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的概念相吻合,证明了作者具有对剑川白曲保护的超前意识。

云南大学吴哲的硕士毕业论文《剑川白曲调音乐形态与传承发展研究——以“白曲村”石龙村为例》中,作者通过对石龙村白曲的传承方式、传承主体、传习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再根据石龙村白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石龙村白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人会唱白曲的人较少、会制作三弦的人不多、白曲的曲目更新速度慢。通过田野调查,作者认为白龙村白曲的传承与保护的重点是在当地成立白曲保护组织机构,多为白曲歌手提供表演机会。

四、总结

剑川的白族民众通过白曲记录历史、传承经验、抒发情感、展示魅力,白曲在白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此次对剑川白曲文献的梳理,笔者对剑川白曲未来的研究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剑川白曲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怀抱龙头三弦自弹自唱,也可以一人伴奏一人唱,或一人伴奏男女对唱等多种形式。三弦伴奏在剑川白曲中扮演“绿叶”的角色,“红花”为演唱的曲调。目前对于剑川白曲的研究大部分以“红花”作为研究对象,如果能“绿叶”的多维度之间相互影响来进行综合研究,那么或许能收获1+1>2的效果。

其次,剑川白曲作为一门“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代不同其传承与保护的方式也会不同。不论是剑川白曲还是其他的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研究是具有实效性的。从文献来看,目前对剑川白曲的传承保护研究还停留在2011年,那个呼吁当地政府成立白曲保护机构,呼吁多为白曲歌手提供表演机会的年代。10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传习所,有了政府政策支持,有了更大更好的舞台。今天的我们需要多考虑的是如何增加剑川白曲的附加价值,让剑川白曲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依然展现它无限的魅力与光彩。

参考文献

[1]朱刚.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石宝山歌会的民俗学田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2]赵一平. 白族语《黄氏女对〈金刚经〉》研究[D].复旦大学,2013.

[3]田素庆. “原生态”的幻象[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吴哲. 剑川白族调音乐形态与传承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1.

[5]冯硕果.论“石宝山歌会”的变异[J].北方音乐,2016,36(22):172-173.

[6]段鹏. 石宝山歌会与石钟山石窟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滇西北特有民族原声唱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20YJA76007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艳萍(1994—),女,云南昆明人,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民族音乐学,研究方向:大理白族音乐;杨帖豪(1995—),女,浙江温州人,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1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文献综述
基于WOS数据库的近十年教育游戏文献分析
国外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文献综述
独立董事辞职决策的原因和后果:文献综述
汉语转折范畴文献综述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国内研究述评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