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德育模式研究

2022-05-01杨清

甘肃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班级文化班级管理

杨清

【摘要】德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为了落实德育理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益引导,文章选取班级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利用班级文化加强德育的有效路径。首先,简述了国内外有关班级文化与德育的观点,明确了文化建设与德育之间的具体关系;其次,对班级文化建设中德育思想的落实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提出了搭建隐性文化、显性文化载体的观点,并构建了德育融入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最后,说明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营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也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落实,为学生政治素养形成与思想道德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德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7—0034—05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此背景下,促使德育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成为小学教师关注的焦点。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能够规范学生行为举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加之青少年学生的性格与心理特征处于变化发展阶段,因而,在这一阶段融入德育理念十分重要。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落实德育思想,可实现文化育人目标,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帮助。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了解文化与德育之间的具体联系,通过德育凝聚力量,充分发挥德育在班级文化体系中的影响力,使班级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度得到提升。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文献法

本文选择以国内外现有文献为依据,对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加以梳理。在前期准备阶段,笔者共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收集与德育、文化相关的文献,对文献所提出的观念进行整理。其次,对建设班级文化相关文献和著作进行阅读。最后,梳理学生道德发展和班级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内容。

(二)观察法

笔者通过对某小学各班级内部情况进行观察的方式,获取本文所需第一手材料,材料内容以班级文化建设情况为主,同时结合查阅文献所掌握信息,对论文内容进行更进一步的充实。

(一)文化和德育之间的关系

路林认为文化能够从内部及外部给德育产生影响,只要对内外因素进行统一,便可达到实施有效德育的目的[1]。而在文化德育建设方面,赵辛辰指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德育建设可被拆分成六个部分,分别是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要想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的方式,对德育工作加以落实,上述文化缺一不可[2]。综上,学者分别从理论及实践方面出发,对文化、德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本文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建设班级文化

Jackson将班级文化界定为隐性课程资源,认为合理使用班级文化,可促使学生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卢妍宇认为班级文化的本质是由显性文化、隐性文化共同构成的系统,二者均对学生道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4]。关于班级文化所具有的功能,孙文婧、建辉指出,建设正面且积极的班级文化,可确保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给学生德育观念产生积极影响[5]。鉴于此,要想实施有效德育,关键是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所具有的正向驱动作用,通过规范学生所做出道德行为的方式,为其成长助力。叶薇芳指出,现阶段,仍有部分教师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设计制度和布置环境,而没有意识到确立班级精神以及价值取向的重要性[6]。孔祥艳和王志彦则认为,班主任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导致对班级文化进行建设的工作缺少核心[7]。

国内外学者围绕班级文化建设所展开研究,对现存问题进行了说明,对本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大部分学者均选择对班级文化进行正向研究,与班级文化所具有德育功能相关的内容较少,鉴于此,本文选择从德育功能的角度出发,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进一步完善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而为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文化建设和德育之间的关系

易连云曾在其所撰写的文章中提出了以下觀点: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对学生道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8]。赵国栋选择对班级文化异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指出对民主化氛围进行打造,有利于学生道德思维的激发,这对其道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9]。

翻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能够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多从教师视角出发,对文化建设相关活动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建议,理论基础较为匮乏。第二,研究内容多为正向研究,与道德发展、文化建设异化相关的内容鲜有涉及。鉴于此,本文选择以道德发展为落脚点,在对道德发展、班级文化建设所存在关联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明确可使班级文化所具有的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策略。

(一)基于班级管理调整隐性文化载体

1.加大对德育活动的重视力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确定活动主题与形式,确保集体活动能够被打造成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另一方面,将学生视为活动主体,通过对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的方式,使学生自觉性得到激发,从而主动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10]。小学阶段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的形式,通常为常规活动和特色活动,对此,教师应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细节设计的方式,确保德育元素能够得到彻底融入,赋予常见小事以德育价值。例如,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放松身心,使其形成活动意识;在放学之后,对自己的位置和周围区域进行打扫,使其形成劳动意识;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使其形成爱国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班会,从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给学生以洗礼。例如,教师可以召开诚信主题班会,确保学生对诚信内涵有更加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而要想达成该目标,教师应对班会进行以下设计:首先,围绕诚信对生活中的常见小事进行列举;其次,带领学生对列举小事加以分析,使学生明确诚信是做人之本,通过渗透德育知识的方式达到德育的目的。

2.赋予学生“班级小小管理者”的身份。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本身活泼好动,因此,想要在班级当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就必须要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作为组成班级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班级制度是否得到广泛认可与落实,对其规范作用能否得到发挥有着直接影响。对此,为进一步促使班级制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并确保学生能够认真执行相应制度,遵守班级制度规则,就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11]。教师应将部分权力交到学生手上,通过对民主管理制度进行建立的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管理班级的机会和渠道。

首先,教师应将班干部管理班级的模式淘汰,通过竞争轮换的方式,鼓励学生对个人及班级进行管理,并轮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卫生制度、考勤制度、纪律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等,相较于由教师制定的制度而言,学生往往能更好地遵守由自己制定的制度,这对于保障班级制度的落实情况有着积极作用;其次,要求学生以提升道德水平为目标,为班级制度的优化工作建言献策,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制定班集体以及个人发展的目标,让学生成为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以及维护者,这样做既能使班级得到规范管理,还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再次,细化制度条例和内容,在整个制度制定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并在完成制度制定以及班级发展目标的情况之下,与学生共同讨论,逐步完善相应的制度内容,细化管理条例。最后,还需要利用真诚、努力等积极话语,对学生所做出的正确行为表示肯定,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自身的认可,以此确保班级管理特有的导向作用能够得到凸显及增强。

3.做到精神构筑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初期,普遍缺少集体意识,对班级尚未形成归属感及认同感,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想使上述问题得到解决,确保学生对个人的定位是“班级成员”,关键是以集体活动为依托,加深学生对班级规范的了解,通过参与集体活动的方式,增强班级荣誉感和向心力[12]。

在搭建德育载体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通过先说后做的演绎方式,为各项活动的开展助力。第一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建设方向。例如,对班级的期待和对自身的期待,即优先明确班级发展目标以及自身发展目标,帮助班级学生建立共同目标,强化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力;第二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通过分析学生想法的方式,了解学生品质及性格特点,进而为后续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与学生之间沟通的质量以及引导的效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和重视。由于凝聚班级力量依托主体是班级文化,因此,要想利用班级文化对学生进行凝聚,教师既要保证建设目标具有可行性,还要对文化实践性加以强调,确保身处集体活动的学生均能够以班级文化为导向,这对德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班级环境搭建显性文化载体

班级文化对学生成长有着决定作用,因而,在建设班级文化时,教师应以学校文化为参照。此外,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十分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优美、良好、整洁的班级环境,对于提高学生幸福感、学习积极性以及乐趣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以班级环境为依托,将班级文化融入其中,进而实现道德教育[13]。

1.为学生提供整洁的环境。由于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化载体主要是教学环境,因此,对良好的环境进行打造,既能给学生以舒适、放松之感,还对其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积极作用。在落实相关工作时,教师首先要保证班级内部整洁。如果课桌椅歪歪扭扭、墙面遍布灰尘,即便教师对班级文化进行了建设,仍然会陷入文化和实际不符的尴尬境地。要想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由教师下达清洁任务,通过将任务落实到个人的方式,确保课桌椅、地面和墙面始终保持整洁状态。并在此过程中,通过语言引导,提高学生自身对于完成清洁任务的自豪感,并帮助学生建立爱护班级环境的意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道德教育。

2.确定多元化及个性化陈列方案。小学阶段开展德育工作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随着学生年级和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教师还要酌情加入全新内容,例如,生命、诚信和信仰[14]。从某个层面来说,德育就是教师对学生内心加以了解,通过引导的方式,确保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及思想的过程。这也表明教师在确定德育主题时,一方面要考慮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注重双向互动,最大程度保证教育切入点科学而有效。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选择以德育主题为依据,合理进行教室各个区域、空间的色彩搭配、设计以及物品布置,调整班级现有的陈列形式。例如,将桌椅围成长方形,为班会等集体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当然,课桌椅也有德育教育的作用。例如,由教师向学生提供桌套,鼓励学生对座右铭进行记录,通过打造桌面文化的方式,将德育知识根植于学生脑海。在制定德育主题、进行教室环境布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确保环境布置能够体现班级管理理念、学生精神风貌和本班特色,使得学生走入教室时能够感受到教室环境的温馨舒适,同时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进行班级环境布置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设计和规划;第二,要将设计和布置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关联在一起,以积极正向的生活实例为主,为学生提供问题讨论和思考的素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

3.通过教室墙壁体现德育内容。仅凭借德育课程,有时无法使德育渗透学生的日常生活,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外显载体,对德育内容进行直接展现。这里提到的外显载体,主要是黑板和墙壁。作为班级核心区域的黑板,由于其上方要对校训、班训进行放置,两侧要对班规和学生守则进行放置,因此,在拟定布置方案时,教师应以简洁大方为原则,确保班级核心文化能够得到凸显。另外,笔者走访多所小学发现,大部分班级都将两侧墙壁打造成名言警句陈列墙,稍显单一的陈列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可以酌情增加图画、具有生活气息的文字,例如,鼓励学生对自创“名言”进行书写,通过定期轮换等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除此之外,后墙黑板报也有不容忽视的价值,教师应定期更换黑板报主题并增加师生互动等板块,通过富有灵活性的方式,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基于文化载体搭建互动保障机制

1.学校负责引导与评价。参与班级文化建设及相关工作的主体通常是学校、教师及学生个人,三者相辅相成。学校文化和班级文化互相影响,作为组织和实施班级文化的主体,教师需要定期接受学校考核,而考核过程及依据是否合理,通常会给教师日后工作的开展带来直接影响。由此可见,学校应结合不同班级和教师情况,对评价依据进行调整,确保评价模式以建设结果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将班级纪律、学生成绩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着重考虑学生所表现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另外,学校还要对不同班级现行管理模式进行评价,在得出最终结论前,学校一方面要考虑教师的工作难度和认真程度;另一方面要考虑教师所起到的实际作用,通过对科学评价指标加以构建的方式,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对文化构建、班级管理等工作引起重视。

2.教师应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和学生是建设班级文化的主体,要想使文化特有的德育功能得到发挥,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帶领学生逐项落实建设工作,通过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确保建设工作保有强大动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持续提高个人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基于先进理念,建设优秀班级文化。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其他任课教师,均要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做到准确捕捉学生需求,结合实践所积累经验确定特色文化适用建设方案,保证班级文化及德育充分结合。

3.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位学生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对象,要想使所建设的文化达到理想作用,关键是做到师生配合。作为管理主体而存在的学生,可凭借自身的调节与控制能力,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助力。由教师带领学生结合个人情况确定学习计划及目标,确保学生的自觉性能够得到激发。例如,某次英语考试,学生A的成绩是90分,那么他就可以将下次考试的目标提高到95分或98分,要想达成该目标,学生A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及精力,无论对学生A还是班级内其他学生而言,这一过程均能够带来十分正面的影响。总而言之,教师应视情况对学生自觉性进行多角度培养,确保文化建设及相关工作具有坚实的基础。

通过上文的分析能够看出,对德育工作而言,班级文化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将二者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可推动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由此可见,教师应对文化建设工作引起重视,只有具备班级文化的班级,才能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为学生成长助力。另外,基于文化建设对德育加以落实,既有利于良好品质的培养,还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进而为正确的学习观念与习惯的形成奠基。

[1]路琳,吴晶.论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227-230.

[2]赵辛辰.“文化”润“德”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87-89.

[3]Philip W. Jackson. Life in Classrooms[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0:33.

[4]卢妍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5]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08):56-60.

[6]王志彦,孔祥艳.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13(01):99-101.

[7]建晖,孙文婧.班级文化——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2):77-78.

[8]易连云.“生命·实践”:学生道德发展的有效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03):60-62.

[9]赵国栋,易连云.班级文化的学生道德发展功能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7):4-6+34.

[10]林丹.显性与隐性结合:班主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径路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9(09):5.

[11]常彦.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2.

[12]李申申,常顺利.弘扬具身德育文化传统优化立德树人落实机制[J].中国特殊教育,2020(08):7.

[13]王晓彤.从学校德育根系生长看班级文化的生成机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0):3.

[14]牛广妍.小学班级文化生命周期的基本特征及提升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14):3.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依托班级文化建设实施有效德育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519)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班级文化班级管理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