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路径探析

2022-04-28赵龙顺

当代体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教练员科学化竞技

赵龙顺

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运动成绩的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的运动训练体系,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是实现其目标的必要因素,而在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发展中存在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现代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现实需要,探究其发展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为运动训练科学化提供理论基础。

1 当前运动训练科学性的现实需要

1.1 训练理念的滞后折射出运动训练对科学性的探寻

训练的理念并不是对运动训练简单和宏观的高度概括而是对复杂训练过程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在训练实践中人们可以运用宏观、简单和通俗的语言概括运动训练的本质和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理念的简单在它的背后既有系统理论知识的支持也有丰富训练经验的填充。训练理念的发展与变化也不是简单的知识补充和训练感悟的加深而是科学性的快速增强。传统训练理念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知识的陈旧。由此生成的训练理念不可能适应运动训练的快速发展;②训练理念中的科学成分过低。以个人经验为主体的训练理念不可能保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训练。理论知识的落后是制约训练理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真正对训练周期、超量恢复、专项训练等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在主体上一直在继承着“原版”理论出现的一些变化也基本上属于外在形式的改变而非实质性的创新。例如:前苏联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一直是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尤其是体能类项目训练的重要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对该理论进行甄别和探讨而是全面地接受。近年来在训练周期理论受到大量质疑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习惯于将训练中出现的新问题置于该“理论”的框架下解决,尽管为了适应比赛数量的增多而简单地将单周期改为双周期或多周期,但是对传统训练周期理论的实质,例如:不同时期一般与专项、量与强度的比例等问题并没有进行改变这种形式上的变化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理论的滞后严重阻碍了训练理念的更新和发展束缚了教练员的训练思路降低了训练的效果。

1.2 训练的科学化是提高训练质量的唯一有效途径

长期的训练实践已经证明训练质量的提高只能建立在科学训练的基础之上。正确的训练目标、系统的训练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适宜的训练负荷以及对训练过程的科学监控是提高训练质量的关键。

(1)树立明确的训练目的整个训练及其构成训练的每一个要求、任务、措施和方法都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纵向上长期、中期、短期甚至每天的训练计划都应彼此有机地衔接和呼应形成以总体训练目标为主线的、有层次的序列。在横向上应该注意不同训练目标(长、中和短期目标)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训练目标的结构。运动训练的目的性是训练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前提条件也是每一次训练单元的基础。

(2)讲究计划性和系统性从选材到成为优秀运动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则很难想象如何取得训练的成功。训练的计划性就是在宏观上把握训练的发展方向,在微观上设计和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与手段视情和适时发展运动员的各种能力以及专项运动水平。训练的系统性是在了解和掌握了对运动训练有重要影响因素的属性和功能的基础上从专项的特点和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出发,明确不同训练时期的不同训练任务,控制训练的过程,使运动员的各种能力和专项成绩逐渐和有序地发展。

(3)注重突出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是当代科学化训练的一个主要特征和标志。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主要体现在对不同运动员区别对待的程度上。竞技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挖掘运动员的潜能,不同运动员的遗传因素不同对训练刺激的适应水平也有很大差别,因此在训练的负荷、方法和要求上必须遵循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无论是训练的强度还是比赛的数量都必须纳入到完整的训练计划中统筹进行设计、安排和实施而不能简单地只从训练质量或比赛数量等单方面方面考虑问题。尽管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中在训练强度和比赛安排上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训练安排松散、强度过低、比赛数量少等等;但是,对这些问题的纠正必须建立在对运动专项特点和运动员个体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进行。

1.3 创新意识是运动训练科学性的凸显

隨着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竞争的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高新技术的介入使训练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使科学训练水平得到快速和持续的发展。人们运用高科技的手段对那些直接影响运动成绩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某一训练或技术关键的突破达到运动成绩快速增长的目的。例如:澳大利亚体科所自1985年成立以来一直将促红血球生成素(EPO)的检验、高原仿真训练室、游泳生物力学分析系统和运动员免疫系统的研究作为长期研究课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游泳分析系统”的研究,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准确捕捉游泳动作(包括水下动作)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出发和转身的蹬力)数据并将其与动作频率、幅度和速度进行相关分析,找出运动员在技术动作上存在的问题使教练员及时了解运动员的技术长处与弱点,对不同技术特点的运动员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澳大利亚游泳选手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出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运用该系统进行科学训练的结果。实践证明,优异运动成绩的取得不仅需要体育科学研究的创新而且也需要具体训练方法的创新。例如“间歇训练法”和“法特莱克训练法”对几乎所得运动项目的耐力训练起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又如“等动力量训练法”的问世,使游泳、赛艇等项目的运动成绩得到快速提高。因此,可以认为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宏观训练理论的创新同样是提高科学训练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长期落后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具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而是宏观训练思路的问题是在训练方向上出现了失误。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大部分体能类项目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其原因并不在于某些训练方法或手段的落后而主要是训练思路的问题。我国运动员在训练周期的安排、对训练质量的认识以及有氧训练等宏观训练理念方而存在很大的误区,极大影响甚至阻碍了体能类项目运动水平的快速发展。

2 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过程的现存问题

2.1 研究主体和实践主体的“对立”

澳大利亚运动和训练科学学会前主席Bishop在运动训练学应用研究中强调科研人员与教练员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国外高水平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研究也强调科研人员与教练员的合作,而在训练实践中真实存在科研人员和教练员之间的“對立”的问题。我国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存在科研人员和教练员互不认可的状况,科研人员的研究意识以及具体工作的开展大都局限在推拿按摩、义务监督、技术分析等技术性工作中,教练员对科研成果持有怀疑态度,拒绝研究人员进入训练实践。例如在运动员早期选材过程中,科学化强调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挑选出有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者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工作,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从大多数教练员仍然是通过自己多年的选材经验进行选材。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的对立使得运动训练科学研究与应用之间存在着隔阂,运动训练科学研究的价值无法真正地发挥,这将是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2.2 理论研究无法深入

我国于1983年才开始建立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虽然我国学者在吸收外国先进运动训练理论基础上作出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关于运动训练理论的相关理论庞大且无法深入,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使人信服,即使是田麦久先生提出的项群训练理论现在仍然被一些学者质疑。我国训练理论成果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对运动训练现象的总结和解释,其成果偏重于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归纳演绎和分析,不能充分地运用生物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机制,缺乏多学科的联合研究,训练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令人欣慰的是即使目前还没有哪一个理论可以完全概括运动训练过程,但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运用,我国学者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竞技体育强国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运动训练实践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在项群训练理论、优势项目的制胜规律、运动员科学选材、竞技能力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同步发展五个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近年我国学者田麦久、田烈、高玉花对运动训练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以及对运动训练认知深化过程进行了历史性梳理,这些都表明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几十年来对科学理论的不断追求和探索,展示了我国运动训练理论重要的创新成果,这必然会促进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在这一学科成立50多年后这一关键节点上走向新的征程。相对我国而言,欧美等竞技体育强国在运动训练科学化理论上的研究上更加丰富且细致,他们不仅从宏观层次研究了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还开展了一系列微观层次上的训练理论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运动训练实践。虽然在大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运动训练理论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西方竞技体育强国相比依旧有一定的差距,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运动训练达到科学化水平,还需继续进行理论探索与研究。

2.3 难以突破现有训练模式

当前欧美竞技体育强国普遍采用的是科研训练紧密结合的新型训练模式,近年来世界竞技运动训练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性是“科研、训练和保障(恢复、心理、营养和康复)”三位一体式无缝衔接与充分融合。这一训练方式将运动科研和医疗保障的软硬件植入到运动训练场地中,从宏观和微观层次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长期发展进行诊断、评估和预测,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多年来我国一直采用集体化训练模式培养运动员,集体化训练模式虽然是我国多年以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模式,但是随着竞技体育不断发展以及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升,集体化的训练模式因为忽视运动员的个性发展已经难以培养出顶尖的运动员。在我国许多项目的训练方式体上现出明显的家长式作风,“命令式”“填鸭式”的教学极大限制了运动员的训练激情,未来要达到运动训练科学化的目标就必须要推进我国运动训练模式由集体式向个性化转型、由命令式向合作模式转型,紧密跟随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3 促进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发展路径

3.1 政府引导为主,构建分工明确的复合性团队

从傅海峰的第一块奥运金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再到2019年中国女排的十一连胜,我国在竞技体育上取得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七八十年代我国就确立了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的阶段性目标,要求运动员在世界竞技体育的舞台上获得更多的奖牌以彰显我国实力,我国也逐渐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体育行政机构,作为竞技体育管理的主导者政府的领导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下,政府应当从竞技体育的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简政放权实现竞技体育的“行业自治”,即政府间引导体育组织之间的活动,两者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在法律法规和资源协调等方面进行帮扶,而不直接插手其内部具体事务。除了整体协调好政府与体育组织、各体育部门之间的关系外,处理好微观层面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运动训练过程中科研人员和教练员之间的互不认可是目前我国运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特别要加强教练员的科学文化素养的培养,教练员只有认可了现代科技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作用,才会更积极地在训练中使用它,更积极地与科研人员交流合作。此外,体育科研人员也需要转变观念投入到运动训练过程中,体育科研是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技术更好地为训练服务,科研人员要把训练场地看作成实验室,整个训练过程就是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训练实践与教练员运动员及时沟通交流,解决和预测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更好的服务运动训练。

3.2 深化运动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有着广泛的多学科的交叉联系的学科,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教育学、运动解剖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在运动训练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作用。我国训练理论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训练理论,但是我国训练理论成果的形成主要来自训练现象的总结和解释,缺乏多生物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联合研究,训练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我国学者应当用开放的胸怀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多参加竞技体育领域的学术会议,结合具体实践丰富和完善我国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或者是获得比赛的优胜,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以及一些项目成绩逐渐逼近人类生理极限,突破原有的运动成绩越来越困难,当前特别需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加强不同学科与运动训练的交叉融合,深化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以改变我国训练理论成果偏重于训练现象的总结和解释的局面。

3.3 加大智慧投入,提高科技含量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争和攀比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挑战人体极限的个人行为,大强度、大力量练习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运动训练的需要,独立封闭的训练模式也达不到科学化训练的要求,运动训练逐渐朝着由训练团队、科研团队、后勤保障团队等多方面协调配合的“开放”过程演变。集体化训练模式下我国虽然培养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训练中应该针对不同运动员制订个体化训练方案,发挥集体训练模式的优势,分层次、多方式组织管理,“集体化+个性化”训练才能保证我国在现有的成功的基础上再创佳绩。训练科学化应当在体育科研人员、教练员、运动员、后勤保障等人员共同努力完成,训练过程中每个人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运动训练科学化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挖掘教练员潜能、强化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加强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相互协调配合,为运动训练提供更好的智慧服务。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推动我国运动训练科学化和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强国梦的道路上,需要科技的不断助力,科技与训练结合应介入到运动员的选材、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运动后恢复及营养、运动装备等各个方面,渗透到身体素质、技战术、心理智能训练的全部过程。

4 结语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源于西方竞技体育强国,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运动训练理论,但是与国外竞技体育强国相比,我国运动训练相关理论的研究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我们要积极向西方竞技体育强国看齐,结合我国具体运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努力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强国梦。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练员科学化竞技
重庆市击剑教练员从业满意度调查分析
青春正激昂 逐梦竞技场
电竞种植记
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科学化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合肥市击剑青少年后备人才教练员现状分析
河北省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教练员队伍状况研究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