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4排CT血管成像在肝癌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2-04-27张目显张桂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后处理供血肝癌

张目显,张桂阳,杨 洁

(1阳谷县人民医院介入科 山东 聊城 252300)(2阳谷县人民医院CT室 山东 聊城 252300)

肝癌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肝脏恶性肿瘤,具有一定多发性,该疾病易引起高血钙、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等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存在较大负性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受疾病早期通常无明显临床表现的影响,导致该疾病确诊时基本已发展至中晚期,致使临床治愈难度大大增加。随着我国临床介入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该技术在中晚期肝癌治疗中逐渐得到了广泛推广使用,但是随着介入治疗频次的增多,术中插管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大,为此,有必要借助影像学技术来帮助临床医生更加清晰、直观地观察患者血管的具体走行情况,促进介入治疗的顺利开展。64排CT血管成像是一种扫描速度较快且图像处理功能较强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具有无创、快速、价格低廉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3]。可充分促进疾病检出率的提高,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可靠参考,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确切了解该技术在肝癌介入诊疗中的具体价值,本组调查特在阳谷县人民医院病例中择取了部分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展开临床对比分析(与介入治疗时的DSA图像相对比),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9年4月—2021年4月期间在阳谷县人民医院行介入治疗的56例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男性43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为54~75岁,中位年龄为61岁。56例患者中,第一次接受介入治疗前实施64排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有34例,已接受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介入治疗前实施64排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有22例。本文56例患者均签署了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肝癌者;②符合介入治疗要求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并发症者;②存在相关诊疗禁忌证者;③临床配合度低者。

1.2 方法

64排CT血管成像检查:设备选用GE螺旋CT扫描机,注射器选用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以4.5 mL/ s的流速经静脉注入65~75 mL造影剂(碘海醇),而后再注入60 mL 0.9%氯化钠溶液,全部注射完成后再进行扫描[4];最后利用ⅤR、MIP对所扫描的肝动脉及其分支图像进行后处理。

DSA检查:设备选用西门子数字减影机,注射器选用Provis高压注射器,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肝动脉及超选肿瘤供血动脉造影。注:造影剂使用碘海醇。

图像后处理:相关重建及分析通过GE ADW4.3工作站及其软件加以实现,并以MIP、ⅤR为重建方法,确保所重建信息便于临床医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进而筛选出最佳的各分支血管参与肿瘤供血解剖走行[5]。为了更好地掌握腹腔干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及腹腔干动脉开口方向,需对其进行精准测量[6]。此外,可邀请多名资深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诊断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靠性。

介入治疗方法:予以患者介入治疗时,先对患者进行常规穿刺,穿刺部位为股动脉,而后予以其肝动脉插管。灌注药物选用奥沙利铂,用药剂量为50~100 mg,在此基础上予以患者10~30 mg表柔比星,或表柔比星+吡柔比星(剂量均为10~30 mg),或单独采用碘化油栓塞治疗,栓塞过程中密切关注肿瘤染色消失情况,确保完全消失后再停止栓塞,此外可酌情行明胶海绵栓塞血管。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64排CT血管成像与DSA的检查结果及ⅤR、MIP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显示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64排CT血管成像与DSA的检查结果对比

观察并分析34例首次接受介入治疗前实施64排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成像结果后发现,该成像结果中清晰显示了肝动脉以及其分支情况,并且便于直观观察肿瘤的供血动脉,与DSA检查相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无明显差异。同时,观察并分析22例非首次接受介入治疗前实施64排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的成像结果发现,存在肿瘤供血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占9.09%(2/22),出现侧枝血管形成的患者占36.36%(8/22),其中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膈下动脉分别为5例(62.5%)和3例(37.50%),该结果与DSA检查相比差异并不明显,但两者对肿瘤血管的三维走行情况显示效果对比中,64排CT血管成像显著优于DSA检查(通过观察图1可知)。

图1 同一患者DSA与64排CT血管成像的成像效果

通过观察图1可发现,与DSA检查相比,64排CT血管成像可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的三维图像,而DSA检查无法做到。

2.2 ⅤR、MIP对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显示能力对比

通过观察表1可知,ⅤR与MIP这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显示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ⅤR、MIP两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显示能力对比单位:例

3 讨论

肝脏是不但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而且其作用至关重要。肝癌在我国发病率占到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二位,据估计我国原发性肝癌的发病人数占世界肝癌人数的一半以上[7]。肝脏的功能主要体现在:①肝脏具备一定的助消化作用,可促进胃肠道食物的消化;②肝脏可调节和促进机体代谢;③肝脏具有造血功能;④肝脏具有解毒作用。由此可见,肝脏对人体的作用极大。因此,当肝脏发生病变时会对人体的功能造成较大负性影响。肝癌是一种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的恶性肿瘤,该疾病具有一定高发性,且疾病早期的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随着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患者会出现肝区疼痛、腹胀、消瘦、纳差等症状,同时还有可能会伴发黄疸、腹泻症等症状,这些症状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患者已进入疾病的中晚期,此时的临床治疗难度相较于疾病早期而言已大幅度提高,因此手术干预这一早期肝癌的对症治疗措施已无法达到预期疗效,甚至毫无作用[8]。鉴于此,临床研究者主张通过介入治疗术来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预后。但经临床实践后发现,肿瘤供血动脉的走行以及插管情况等均会对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产生较大影响。64排CT血管成像是临床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病变检查手段,该检查技术下便于临床医生直观观察肿瘤供血动脉,促使其在充分掌握肿瘤肝外供血动脉起源及走行情况的基础上顺利开展介入治疗[9]。同时在MIP、ⅤR等CT后处理技术的作用下可实现对血管的空间位置及相互毗邻关系的立体显示,并且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10]。ⅤR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腹主动脉大分支走行的显示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而MIP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肝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方面,清晰度可观,且与DSA造影的成像结果相接近。

本研究中,运用了多种手段来对64排CT血管成像后的处理进行重建,旨在将患者体内肿瘤供血血管充分且清晰地显示出来,进而为介入治疗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尤其针对非首次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而言,64排CT血管成像检查的应用价值更高,究其原因是因为此类型患者经反复介入治疗后会大大增加原靶血管发生闭塞的概率,进而促进新血管的生产,然而新血管的走行通常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为此导致DSA造影时会有重叠图像生成,进而对介入治疗的顺利开展产生一定阻碍与制约。而64排CT血管成像的实施可清晰显示肿瘤血管的三维走行,从而为临床介入治疗的高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11]。其主要机制为正常肝组织的血供主要为门静脉供血,而肝癌组织的血供绝大多数为肝动脉供血,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肿瘤供血动脉后,抗肿瘤药物可以高浓度聚集在瘤灶内,起到杀死癌细胞而且不损伤正常细胞的作用。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64排CT血管成像技术,既可协助疾病诊断,又可为介入治疗提供重要血管信息资料,CT通过后期处理得来的动脉成像、静脉成像和肝脏、瘤体体积数据可为适合外科手术切除的病人提供直观、精确的准备信息[12]。对肝癌介入治疗存在显著指导意义,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后处理供血肝癌
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后处理方法对比
心肌供血不足是怎么回事?
低剂量薄层螺旋CT平扫及后处理重建在不同胖瘦体型患者输尿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辣语
银镜反应和后续处理的实验改进
WHSC/WHTC与ESC/ETC测试循环的试验比较与研究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
TACE术联合手术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65例临床观察
颈夹脊穴注天眩清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