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低剂量CT引导的可行性研究

2022-04-27赵君禄聂关伟赵德园郑立冬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低剂量消融射频

赵君禄,聂关伟,赵德园,郑立冬,刘 冲

(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放射科 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 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射频消融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肝脏肿瘤治疗方法之一[1-3],CT引导是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常用的引导方法,其优点是:相对于超声引导定位更准确,图像更清晰,且对于早期肝细胞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的局部治疗效果优于超声引导[4];其缺点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放射辐射,而减少放射辐射是我们放射工作者的责任[5]。我们应该秉承辐射防护正当性和最优化原则尽量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特别是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时,尽量采取低剂量CT引导,探讨低剂量CT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患者10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53例、肝脏转移瘤36例、肝血管瘤患者11例)。按照引导CT剂量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50例。常规剂量组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25~90岁,平均(58±19)岁;低剂量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6~92岁,平均(59±18)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Emotion 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探测器宽度16×1.2 mm,两组均采用管电压130 kV,Care dose 4D自动曝光控制调节有效管电流,层厚5 mm,层间距5 mm,重组层厚1.5 mm,层间距1.5 mm,转速1 r/s。常规剂量组预设参考管电流为250 mAs,低剂量组预设参考管电流为50mAs。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前30 min常规给予患者镇静镇痛药物。术中及术后24 h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首先结合患者术前影像资料确定患者在CT检查床的位置,然后行上腹部CT扫描确定最佳穿刺点及穿刺路径。射频电极针经体表穿刺点沿预设路径穿刺进入肝内病灶。穿刺成功后启动射频治疗系统进行治疗。射频治疗结束后立即行上腹部CT扫描,用以观察病灶消融情况以及有无肝内出血、气胸等并发症。

在PACS系统中收集每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和CT辐射剂量参数。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计算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将DLP换算成有效辐射剂量 (effective dose,ED),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制定的蒙特卡罗有效剂量转换公式:E=K×DLP进行计算,单位为mSv,其中K为人体不同部位的剂量转换系数,腹部K=0.015[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图像质量

低剂量组的图像质量低于常规剂量组图像质量,但两组CT图像质量均能满足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要求,均能清楚显示射频电极针在肝脏肿瘤中的位置(见图1、图2),均顺利完成治疗。

图1 常规剂量扫描图像

图2 低剂量扫描图像

2.2 两组患者辐射剂量比较

低剂量组患者的辐射剂量(CTDIvol、DLP、ED)低于常规组剂量组患者的辐射剂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辐射剂量比较(±s)

表1 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辐射剂量比较(±s)

组别 例数 CTDIvol/mGy DLP/mGycm ED/mSv低剂量组 50 3.79±1.21 1264.76±639.45 18.97±9.59常规剂量组 50 18.14±6.16 4887.19±1879.8073.31±28.20 t 16.21 12.90 12.90 P 0.00 0.00 0.00

3 讨论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广泛应用于临床。CT辐射剂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过高的辐射剂量对患者是有害的,会增加患者罹患肿瘤的机会。我们为了降低辐射剂量可以适当降低引导CT的图像质量,避免因过分追求图像质量而造成患者在检查过程中接受过多不必要的辐射剂量[6]。在临床CT检查过程中,人们已经采用各种方法来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7-9],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过程中更有必要采用低辐射剂量引导的扫描方案来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为提高疗效和穿刺成功率,本研究中,我们将所有的肝脏肿瘤患者在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前进行碘油栓塞治疗,使等密度的肝脏小结节与正常肝组织形成明显的对比。在CT引导射频消融治疗时,CT引导的作用是重点观察射频电极针在肝脏及肝脏肿块中的位置,高密度的电极针与肝脏肿瘤组织、正常肝组织具有明显的对比。这就是我们采用低剂量CT在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基本条件。

目前人们采用各种方法来降低辐射剂量[10-11],如降低管电压、增大螺距、降低管电流、采用迭代算法等。降低管电压可以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12],其缺点是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造成X线的穿透能力下降,所以人体吸收的辐射比例就会增加,间接地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因此本研究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CT扫描过程中管电压始终保持130 kV不变。CT扫描过程中单纯增加螺距也可以降低辐射剂量,但会造成Z轴空间分辨率下降,影响对射频电极针的观察。综合以上因素,本研究最终选择通过自动管电流,降低管电流的方法来达到降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辐射剂量的目的。降低管电流虽然会降低图像密度分辨率,但对高对比分辨率影响甚小。本研究中将低剂量组的参考电流降低至50 mAs,仍不影响射频电极针及肿瘤坏死的图像显示。因此,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时CT扫描完全可以通过降低管电流来实现。

CT的辐射剂量的表示方法有:扫描后CT机上自动产生的CTDIvol、DLP及ED,其中ED用来对比不同CT扫描模式的辐射风险、反映整个机体发生随机性效应的危险程度最精确。ED是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给出的有效剂量转换公式ED=k×DLP[13]来计算患者的有效剂量。本研究显示,通过采用降低管电流技术,低剂量组CTDIvol较常规剂量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TDIvol均低于国家标准[14]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等组织在《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标准》中给出的典型成年受检者X射线CT检查的剂量指导水平(腹部25 mGy)[15]。这是因为采用自动管电流技术可以个性化的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16]。本研究中低剂量组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有效辐射剂量为(18.97±9.59)mSv,明显低于房达等[17]肝脏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34.2±17.6)mSv。

综上所述,肝脏肿瘤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可以采用低剂量CT(130 kV,50 mAs)下引导操作,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低剂量消融射频
心房颤动高功率短时程消融的应用研究进展
心脏磁共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价值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来那度胺联合环磷酰胺、低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探讨
CT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新冠肺炎筛查中的临床价值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消融边界:城市中的多功能复合空间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消融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