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N1(-)及Vimentin(+)与早期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022-04-23徐胜昔石颖芳王恒丹李梦琴汪志春

实用癌症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腋窝阴性淋巴结

徐胜昔 李 森 石颖芳 王恒丹 李梦琴 汪志春

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肿瘤,是全世界女性发病率(24.2%)及死亡率(15.0%)最高的恶性肿瘤[1]。乳腺癌的现代个体化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中,手术治疗有着无可替代的的作用。前哨淋巴结(SLN)被定义为肿瘤转移途中所经过的第一站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被运用于乳腺癌的手术治疗始于Krag的研究[2],此后经过长期的发展,SLNB被广泛运用于早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中[3-4]。如今,SLNB被认为是一项成熟可靠的方法,SLN阴性的患者免于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可以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带来淋巴水肿、肩部活动受限、感觉障碍等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5-8],但对于SLN病理显示为阳性的患者,指南仍推荐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9]。对于这部分接受了ALND的患者,有研究显示,有40%~70%的患者并没有除SLN外的淋巴结侵犯[10]。这一部分患者接受了“无效”的进一步腋窝手术处理,因此,能够在SLN阳性的患者中,预测非前哨淋巴结(nSLN)的转移状态,对避免可能的ALND是十分需要的。本研究的目的探索在SLN阳性的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各种临床病理的特征中,可能预测nSLN转移状态的危险因素,以此寻求部分患者避免ALND的可行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期间的乳腺癌入院患者中检索,纳入标准如下:①经过穿刺病理或手术活检诊断为乳腺癌;②原发肿瘤直径≤5 cm;③术前相关影像检查及临床触诊,无肿大腋窝淋巴结;④未行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抗肿瘤治疗;⑤成功进行SLNB,且病理检查结果确诊SLN转移,后续行ALND;⑥术后nSLN的转移状态明确。共11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完整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年龄、肿瘤大小、原发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病理分级、有无癌栓情况、是否多灶性、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SLN总数、SLN转移阳性数(SLN+)、SLN转移阴性数(SLN-)以及SLN转移阳性数占SLN总数的比例(SLN+/SLN)、纤维连接蛋白1(FN 1)表达情况、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情况。

1.2 手术方法

SLNB采用蓝染示踪法,患者麻醉准备完善后于乳晕下或肿瘤周围皮下注射亚甲蓝0.2~0.5 ml,轻柔按摩5 min,于腋窝下部沿皮纹方向取3~5 cm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沿蓝染淋巴管方向,仔细寻找,检出蓝染淋巴管进入的第一个淋巴结,完整分离摘除,进一步探查其他蓝染淋巴结或蓝染淋巴管指向的肿大淋巴结,一并摘除,送冰冻及石蜡病理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相关数据应用SPSS24.0分析处理,对所收集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信息汇总,单因素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或χ2检验,多分类变量及连续型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将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信息及原发肿瘤基本情况

本研究所纳入的111例患者均为女性,原发肿瘤均为单侧,其中左侧BC患者59例,右侧BC患者52例;年龄28~75岁,中位47岁,平均年龄为(47.79±9.56)岁;原发肿瘤大小(肿瘤最大径)1.0~5.0 cm,中位2.5 cm,平均大小为(2.71±0.93)cm;原发肿瘤位置分为乳腺外上象限,非外上象限,位于乳房外上象限患者共54例,占比48.6%(54/111),非外上象限患者共57例,占比51.4%(57/111);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为浸润性非特殊类型乳腺癌患者共104例,占比93.7%(104/111),特殊类型(髓样癌4例,粘液癌3例)患者7例,占比6.3%(7/111);病理分级Ⅰ级患者4例,占3.6%(4/111),Ⅱ级患者88例,占比79.3%(88/111),Ⅲ级患者19例,占比17.1%(19/111);淋巴管血管有癌栓患者共31例,占比27.9%(31/111),无淋巴管血管侵犯患者共80例,占比72.1%(80/111);原发肿瘤呈多灶性26例,占比23.4%(26/111),呈单发性患者共85例,占比76.6%(85/111)。所有患者均为术前经影像学(超声、钼靶等)及体格检查腋窝表现为阴性,SLNB术中冰冻及术后石蜡病理表现为阳性,且接受同侧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具体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信息及原发肿瘤基本情况的单因素分析/例

2.2 原发肿瘤免疫组化情况

根据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乳腺癌指南对免疫组化(IHC)结果的判定,激素受体ER≥1%,PR≥1%判定为阳性;Ki-67增殖指数>14%为高表达,≤14%为低表达。HER-2扩增状态结合IHC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综合判定,当免疫组化结果为阴性或1+时,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定义为阴性;当免疫组化结果为3+时,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定义为阳性。当结果为2+时,根据荧光原位杂交的结果确定HER2的阳性。ER阳性患者共88例,占比79.3%(88/111),ER阴性患者共23例,占比20.7%(23/111);PR 阳性患者共79例,占比71.2%(79/111),PR阴性患者共32例,占比28.8%(32/111);HER-2基因扩增阳性患者44例,占比39.6%(44/111),HER-2基因扩增阴性患者67例,占比60.4%(67/111);Ki-67增殖指数高表达患者65例,占比58.6%(65/111),Ki-67增殖指数低表达患者46例,占比41.4%(46/111),FN1阴性患者共62例,占比55.9%(62/111);FN1阳性患者共49例,占比44.1%(49/111),Vimentin阴性患者共67例,占比60.4%(67/111);Vimentin阳性患者44例,占比39.6%(44/111)。具体见表2。

表2 原发肿瘤免疫组化情况的单因素分析/例

2.3 原发肿瘤免疫组化情况

纳入患者检出SLN共405枚,检出数目范围为1~9枚,检出中位数为3枚,平均数为(3.65±1.772)枚;其中阳性SLN共188枚,检出数目范围为1~5枚,中位数为1枚,平均数为(1.69±0.932)枚;阴性SLN共217枚,检出数目范围为0~8枚,检出中位数为1枚,平均数为(1.97±1.776)枚。

检出nSLN共1733枚,检出数目范围为2~39枚,检出中位数为14枚,平均数为(15.61±6.674)枚;所纳入患者中nSLN病理检查结果全部为阴性患者共71例,占比64.0%(71/111),至少有一个nSLN为阳性患者共40例,占比36.0%(40/111)。阳性nSLN共166枚,检出数目范围为0~25枚,中位数为0枚,平均数为(1.50±3.406)枚。

将SLN+/SLN分为三类,分别为SLN+/SLN小于0.5为一类,共51例,占比45.9%(51/111);SLN+/SLN≥0.5且<1为二类,共34例,占比30.6%(34/111);SLN+/SLN=1为三类,共26例,占比23.4%(26/111);具体见表3。

表3 SLN及NSLN检出情况的单因素分析/例

2.4 NSLN转移状态的临床病理特征单因素分析

对所纳入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SLN的转移情况与患者年龄、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管血管侵犯状况,Ki-67状态、SLN+、SLN-、SLN+/SLN、FN1表达以及Vimentin表达有关(P<0.05)。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病理学分级、多灶性情况、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与nSLN转移状态无显著相关性(P>0.05)。

2.5 多因素分析

将在单因素分析中表现出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包括患者年龄、原发肿瘤大小,与淋巴管血管侵犯状况,Ki-67状态、SLN+、SLN-、SLN+/SLN、FN1表达以及Vimentin表达,对以上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大小,FN1以及Vimentin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原发肿瘤大小,FN1(-)及Vimentin(+)是nSLN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具体见表4。

表4 多因素分析的独立风险因素

3 讨论

既往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中,对患侧腋窝淋巴结的清扫被视为常规手术治疗,即使术前腋窝表现为阴性,ALND也被认为是不可省略的,以此达到更好的局部控制。然而结果却让人失望,即使已经达到了理论的手术范围,肿瘤的复发和转移仍然常见。临床实践的结果对Halsted的理论提出了质疑。有研究证明,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SLNB对于患者的腋窝的临床分期的效率并不劣于ALND[11-12]。对于此类患者,患者腋窝SLNB可以替代ALND,以避免手术相关并发症。与此同时,随着对乳腺癌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加深,及乳腺外科诊治理念的发展,腋窝手术的范围又提出质疑。在部分行SLNB及后续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中,有40%~70%的患者所检出的阳性SLN是腋窝仅有的转移淋巴结[10],本研究中,SLN表现阳性患者中,nSLN阴性患者占总人数是比例为64.0%,与上述研究相符合,相当于有71例接受了“无效”的ALND,与接受腋窝SLNB的患者相比,这些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但并发症(水肿、手臂麻木等)较多,生活质量下降[13]。因此,从肿瘤分期的和肿瘤预后的角度,从部分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将nSLN转移高危及低危患者进行区分,以避免无效的ALND是十分有意义的。

有研究表明原发肿瘤大,淋巴管血管癌栓阳性,激素受体状态阴性,Ki-67增殖指数高,阳性SLN数量多及SLN+/SLN比例高是SLN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nSLN转移的风险因素[14-16]。但由于实验设计及入组人群的差异,目前对nSLN转移的预测因素尚未达成一致意见[14]。在本研究中,使用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原发肿瘤的大小,与淋巴管血管侵犯状况,Ki-67状态、SLN转移阳性数(SLN+)、SLN转移阴性数(SLN-)、SLN转移阳性数占SLN总数的比例(SLN+/SLN)、FN1表达情况以及Vimentin表达情况在nSLN的是否转移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但是,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有原发肿瘤的大小,FN1表达情况以及Vimentin表达情况是nSLN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

本研究纳入111例患者中,原发肿瘤大小(肿瘤最大径)范围为1.0~5.0 cm,中位数为2.5 cm,平均大小为(2.71±0.93)cm;原发肿瘤直径愈大,肿瘤负荷愈大,腋窝淋巴结愈容易发生转移[17];既往研究也显示,原发肿瘤大小是SLN 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发生nSLN 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18],在本研究中,随着肿瘤直接每增加1厘米,nSLN淋巴转移风险增加3.212倍;支持肿瘤负荷大是nSLN 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的既往研究结论。

FN1作为一种参与细胞信号传导的糖蛋白,在细胞一细胞黏附、细胞迁移、发生分化和恶变中起到重要作用[19],上皮肿瘤的上皮一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与癌细胞向周围微环境的进展和侵袭以及化学抗性表型有关,在EMT过程中上皮癌细胞中上调的FN l已被用作检测癌症EMT表型的间充质标记物[20],且FN1在多种恶性肿瘤,例如结直肠癌、宫颈癌、卵巢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FN1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21-24]。本研究通过纳入FN1阴性患者共62例,占比55.9%(62/111);FN1阳性患者共49例,占比44.1%(49/111),通过FN1的表达情况,发现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中,FN1的表达情况与SLN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nSLN的转移状态显著相关,是SLN阳性早期乳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FN1低表达(-)患者是FN1高表达(+)患者nSLN转移风险的4.543倍。

Vimentin是维持细胞完整性的中间丝,参与细胞迁移、运动和黏附,在癌组织中过表达驱动EMT,最终导致转移并影响预后[25-28];本研究通过纳入Vimentin(-)患者共67例,占比60.4%(67/111);Vimentin(+)患者44例,占比39.6%(44/111);Vimentin的表达情况与SLN阳性的早期乳腺癌患者nSLN的转移状态显著相关,Vimentin高表达(+)患者是Vimentin低表达(-)患者nSLN转移风险的7.937倍。

对SLN阳性患者,预测nSLN转移状态是十分有意义的,与nSLN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风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本研究通过纳入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发现原发肿瘤的大小,FN1表达情况以及Vimentin表达情况是nSLN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为临床相关判断提供依据,同时表明肿瘤负荷,及FN1与Vimentin参与的相关EMT过程可能是nSLN发生转移的风险因素,相关的分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腋窝阴性淋巴结
玉簪属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及耐阴性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早期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分析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癌
腋下广告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按摩淋巴结真的能排毒?
乳腺癌中DLL4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