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跆拳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研究述评

2022-04-23梁延臣

体育时空 2022年6期
关键词:跆拳道评价体系身体素质

梁延臣

中图分类号:G85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210-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跆拳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体系现状进行综述。目前研究主要从身体素质训练手段、评价指标筛选和评价标准制定三个方面着手。部分学者运用层次分析法、相关系數等统计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评价指标的选取多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五大身体素质,对平衡素质的研究较为少见。评价标准的制定多采用离差法及百分位法,主要集中于单项身体素质评分标准和等级评分标准的构建。

关键词  跆拳道  身体素质  评价体系

跆拳道运动起源于朝鲜,它以简洁实用、内外兼修、手脚并用的运动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随着运动员不断在国际赛事上创造佳绩,国内学者对专项身体素质影响运动成绩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本研究对跆拳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研究现状进行分类综述,为我国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素质方面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也称身体适应性,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及平衡性等机能的总称,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1]。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在于增进身体健康,改变身体形态,提高机能水平,为专项训练打好练习的基础。专项身体素质是跆拳道运动员学习技术、掌握技术和运用技术的基础和保证,包括力量、柔韧、速度、耐力和灵敏性。通过对概念的深刻剖析及以往学者的研究,文章从跆拳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中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和平衡六项身体素质进行综述。准确把握专项身体素质特征有助于对跆拳道运动员初期选材及有针对性地实施训练手段。

二、跆拳道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

(一)力量素质

跆拳道比赛中,双方技战术水平和其他方面的条件基本接近时,力量大的运动员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跆拳道运动员需要有足够的力量。跆拳道项目的力量训练与一般项目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有其共性和不同的特征。客观存在的特征在于连续周期性的速度力量训练,主要是近固定远端发力的离心—向心收缩为主,快速力量是竞技跆拳道项目体能训练的核心,同时注意加强起动力量、核心力量、稳固支撑性力量和最大力量的训练[2]。

(二)速度素质

跆拳道运动员的专项速度主要包括反应速度、击打的动作速度和步法移动速度。在跆拳道运动中,反应速度和击打动作速度占重要位置。反应速度主要是练习者根据比赛中对手的情况而做出的快速判断和应答能力,它受遗传因素影响很大。击打的动作速度是指运动员完成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的能力[3]。影响速度主要包括反应时和动作时,反应时主要由队员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积累,出击时机选择与判断能力,技战术储备等多种因素决定。

(三)耐力素质

跆拳道比赛时间长,对跆拳道运动员的耐力水平要求比较高,在跆拳道训练中,一般将耐力素质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一般耐力又称为“有氧耐力”。专项耐力,是指在跆拳道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克服专项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疲劳的能力,目的在于提高运动员机体在承受长时间供氧不足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4]。在现代跆拳道奥运会比赛中,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赛胜负往往取决于双方相持能力的强弱,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跆拳道运动专项耐力的特点是以无氧耐力为主。所以,要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水平,主要应发展其无氧代谢能力。同时通过对跆拳道运动员安静、递增负荷及恢复状态下的STI指标测试,发现跆拳道运动对心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这也表明跆拳道运动与有氧耐力有着密切关系[5]。

(四)柔韧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发挥运动员技术水平的基础,再加上跆拳道是以下肢为主要攻击手段的特殊性,因此对柔韧性要求是极高的,它不仅决定击打的效果和力度,还可以决定队员的灵活性和身体的耐久力,直接影响比赛中的得分[6]。运动员在完成腿法技术时,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髋关节柔韧素质,髋关节一般有以下的运动形式:屈髋、转髋、顶髋(后踢时伸髋),而且不同的动作在转髋、顶髋的阶段和方向不同,所要求的动作幅度很大,这样才能在比赛中运用自如,提高运动成绩[7]。特别是跆拳道新规则,提高击头技术和旋转性技术的分值后,击头得分比例在随新规则的出台和电子护具使用时间的增长而迅速增加。击头技术分值的提高,使得高位技术和下劈技术的运用更引起重视,各国运动员都在想方设法练习击头技术、创新击头技术。也可预见,击头技术将成为当前新规则下电子护具时代跆拳道比赛制胜的主要技术。

(五)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的发展水平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是否具有快速的反应、判断、躲闪、转身、翻转、维持平衡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完成动作时,是否能自如地操纵自己的身体,在任何不同的条件下都能准确熟练地完成动作;是否能把力量(爆发力)、速度(反应速度)、耐力、协调性、节奏感等素质和技能通过熟练的动作综合表现出来[8]。

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要经常改变身体的位置和方向,这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良好的判断力、较快的反应速度和根据比赛中的实际情况调整身体方向和位置的能力。跆拳道运动中的大部分动作均要求快速反应、爆发力完成,还要求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六)平衡素质

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合理运用各种步法与腿法技术的关键是控制好身体重心的转移、保持身体平衡,在此基础上提高动作的速度和灵活性。为此要随时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以便达到快速起动之目的,随时都能有效的进攻与反击[9]。稳定性是运动员平衡能力好坏的主要体现,跆拳道运动员在一段时间内各机能的相对稳定,主要表现在动作的不易移动性和技术动作的相对稳固程度上。在涉及体能训练的问题中,部分教练员可能提到平衡,但实际训练过程中极少数人去关注平衡,没有将平衡能力训练看成是体能训练的一部分。可见对于运动员平衡能力的训练,目前国内跆拳道界没有给以足够重视,没有认识到平衡能力对运动员竞技成绩的提高,对专项力量、速度、灵敏的提高,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对跆拳道技术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10]。

三、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

按照跆拳道竞技的需要,选取100m跑、800m跑、30次仰卧举腿、50次左右横踢4项指标作为对运动员动作速度、速度耐力、速度力量、动作速率的评价。将纵、橫叉选为评价跆拳道运动员柔韧素质的重要指标。同时,通过对9项素质指标逐步判别,筛选出了3项判断指标,依次为10m×4折返跑、800m、10s仰卧起坐。力求使研究从多角度切入,故抽取普通跆拳道运动员与二级跆拳道运动员,选取八项身体素质指标(10s俯卧撑;纵叉、横叉;10s高抬腿跑;10mx4折返跑;立定跳远;400m跑;800m跑;70s仰卧起坐)进行测试。发现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在力量、灵敏方面;二级跆拳道运动员与一级的差距是在速度耐力方面。因此,归纳出对跆拳道运动员训练水平起作用的因子依次为:速度耐力、速度、力量、灵敏、柔韧[11]。

随着研究的深入,通过选取1min横踢、1min夹臂俯卧撑、30s平推杠铃杆、1min冲拳、变向击打、10s下劈、10s横踢、卧推、深蹲、涮杠铃片等几项指标进行统一测试和分析,得出对跆拳道运动员专项运动水平起主要作用的四类专项身体素质因素依次为四肢专项力量耐力因子、专项灵敏因子、动作速度因子、专项力量因子的结论。除了测试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测试柔韧的横叉,测试速度耐力的800m,同时测试移动速度的30m也多次被选为优秀跆拳道运动员身体素质选用测试的指标。

四、结论

1.跆拳道运动员应具备的身体素质特征是快速击打力量大、抗击打能力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快、保持性站立力好、无氧耐力水平高、髋关节柔韧性好,同时还应具备高度机动性和灵活性。

2.评价指标多选取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五大身体素质,并采用离差法或百分位法对其制定评价标准。而对于平衡素质指标选取及标准制定的研究则较为鲜有。

3.评价体系主要以我国优秀跆拳道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高校跆拳道运动员这一群体的研究还少有报道。

参考文献:

[1]孙庆祝,郝文婷.体育测量与评价(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黄宝宏,王卫星.竞技跆拳道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419-1421.

[3]张瑞林,许景朝,孙晓春,等.跆拳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刘燕萍,段文杰.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与耐力运动员STI特征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04):39-40.

[6]杨微超.论跆拳道项目的柔韧素质训练方法[J].内江科技,2009(07):150.

[7]邹红.跆拳道运动员髋关节柔韧素质拉伸方法的设计[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8]谷琦.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9]王琦,黄鹤,李桂英.跆拳道步法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04):96-99.

[10]王晓宁.跆拳道运动员平衡能力的研究及训练手段设计[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11]张启华,邱建华.跆拳道优秀运动员选材评价标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0(06):56-61.

猜你喜欢

跆拳道评价体系身体素质
嘻哈跆拳道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嘻哈跆拳道
嘻哈跆拳道
体育教学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吉林省大学生身体素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