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八达晕”图案的多元化创新设计研究

2022-04-21李叶红吴洪

丝绸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维数字化技术纹饰

李叶红 吴洪

摘要: 本文以当代数字化环境下传统“八达晕”图案的传承与创新为专题展开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实物对比、设计实践等方法,结合图案纹饰史、设计美学、计算机美术等多学科知識对传统经典“八达晕”纹样进行了全面而立体的分析。研究认为,“八达晕”纹样的框架结构组合规律、用色系统、内饰纹样等形象语言上具有八边内核在其中“米”字结构连方圆、灰暗与明丽并置、几何连缀而寓意吉祥的独特之处。根据其独一无二的形、色风格,可以从“形变”“移色”“新意”三个角度进行设计创新。在现代视角的观照下,“八达晕”图案在数字化环境下可进一步地创新演绎,即从传统手工绘制到数码板绘、从二维平面图案到三维立体虚拟或实物装置、从观看穿戴到交互体验,实现多元的审美传承与技艺创新。

关键词: 八达晕;图案;纹饰;数字化技术;多元创新;三维;交互体验

中图分类号: TS941.2;J52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7003(2022)04010208

引用页码: 0412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2.04.014(篇序)

“八达晕”是中国传统织锦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款几何图案,多见于蜀锦和宋锦等织品。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哲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也是现代设计创新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关于“八达晕”图案创新设计的研究较少,通常只作为文章或是著作中的一个段落或章节涉及。到目前为止,将“八达晕”作为专题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顾春华的“古书画装裱中八达晕锦图案的研究与设计”[1]。该文以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的藏品——中国古代书画手卷的包首“锦”为例,对“八达晕”“四达晕”的布局及填充纹样作了分类研究,精确地指出了“八达晕”纹样和“四达晕”纹样的布局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进行“八达晕”图案设计时可以从图案填充、框架、骨架线等角度入手进行变换,从而对其进行创新。顾春华以独特的审美视点选择传统经典纹样进行研究,特别是将在海外保存完好的“锦”作为案例,极大地拓展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故在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传统经典进行深入研究。此文发表在2013年,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多新技术的出现为本文进一步研究“八达晕”提供了契机。本文除了在二维的基础上对“八达晕”的框架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之外,还根据艺术语言生成的规律提出“形变”“移色”“新意”三方面的创新可能,进行了相关的设计实践演绎。同时从当下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数码艺术”“3D打印”“计算机美术”等科技手段,对“八达晕”的创新进行了从二维到三维、从现实到虚拟的实践与设想。

1“八达晕”纹的流变及分类

“八达晕”又写作“八答晕”“八达韵”,同时又名天华锦和宝照锦,“八达”有四通八达、八路相通的美好寓意。据记载,“八达晕”为五代后蜀孟昶所创。元戚辅之《佩轩楚客谈》:“孟氏在蜀时制十样锦,名长安竹、天下乐……八达韵。”[2]“八达晕”纹样相较于其他几何纹样,如龟甲纹、盘绦纹、方胜纹、锁子纹等,其结构较为复杂、层次较为丰富。

“八达晕”纹从其形制上看呈现四平八稳的结构特征,主框架由八边形和四边形组成。这种八边形的框架结构体现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自然、天体、宇宙规律的一种探寻与观照。从它的结构造型上看,体现出一种明显的“洛书符形”即“八角星”图案特征。它的“米”字形结构骨架表示地理方位,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这八个方向,同时又表示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其中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根源“九宫八卦”及“天地之道”[3]。

“八达晕”纹样在宋代时期,图案主要以如意纹与写生花卉纹的组合为主,色彩低调雅致,符合这一时期含蓄隽永的审美特点。随着社会审美的改变,自明代晚期始,纯色及对比色的大量运用,并且采用了勾金之法,“八达晕”图案开始具有金碧辉煌的富丽效果。明清时期的“八达晕”图案中缠枝花依旧继承宋元时期花大叶小样式,并且开始出现大量文字与“八达晕”框架的组合,如“卍、寿、福、喜、贵”等,以示吉祥富贵、福寿康宁。这一时期“八达晕”图案也出现了历史上最为繁缛华美的“锦上添花”式,堪称复合型纹样的典范[2]。“锦上添花”是指在已经很复杂华丽的“八达晕”或“四达晕”锦地上,再盘以升降龙纹或者辅以花卉纹,最有代表性的是“行龙八达晕”纹和“缠枝三多八达晕”纹[4]。

宋代开始,丝绸正式成为绘画装裱材料,尤其是锦和绫。南宋宋高宗时期特设苏州宋锦织造署,专门生产用于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的宋锦。据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和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记载,“锦”大多用于包首[5-6]。包首是在画上首袖裱纸背后加架裱一段绢或缅绫,手卷卷好后能包住画轴之首,故叫“包首”。而“八达晕”是织锦中包含吉祥寓意最多的纹样,所以经常被用在重要经书和高官的告身包首上。在宋神宗时还严格规定了告身的装裱规范,如宰相的告身应当誊写在十八张一等绫纸上,并用“八达晕”锦装裱。

“八达晕”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形式也衍生了两个姊妹图案“六达晕”与“四达晕”。仅以水平、对角线构成骨骼的称为“六达晕”,仅以十字交叉构成骨骼的同类图纹则称为“四达晕”[2]。二者都是“八达晕”的变体形式,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八达晕”和“四达晕”较多,而“六达晕”较为少见。2“八达晕”纹的艺术特点

2.1形制

“八达晕”图案是织锦几何纹样中结构组成较为复杂与特殊的一种,它与“菱纹”“龟甲纹”“球路纹”“盘绦纹”“卍字纹”等几何纹样相比,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他几种几何纹样都是以“单一单体”图形结构重复排列而成,而“八达晕”纹则由“单一双体”(方形与圆形或八角形与正方形)组合而成。

“八达晕”纹还是一种呈“米”字结构,由中心发散的几何图形。其中心为圆形或八边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斜角延伸联结,最终构成变化丰富的网状纹样。“八达晕”的框架组合结构主要有三种:一为“五圆四方”的框架组合,如图1(a)所示;二为“五圆十二方”的框架组合,如图1(b)所示;三为“八边四方连四圆”的框架组合,如图1(c)所示。

“五圆四方”的框架组合是“米”字中心为大型如意团花图案,其对角线连接四个较小团花图案,上下左右连接则为小正方形图案的形式。“五圆十二方”的框架组合则为“米”字中心為大型如意团花图案,其对角线连接四对方形与菱形的组合,方形中填充有中型团花图案,上下左右连接正方形小图案。“八边四方连四圆”的框架组合为“米”字中心为正八边形,上下左右连接四个小正方形,斜上斜下四个方向则连接小圆形。由此可见,“八达晕”纹的框架特点可以用“八边内核在其中、米字结构连方圆”来概括

2.2色彩

“八达晕”纹样的用色总体看来有两个极端:一种是体现优雅严谨的理性之美,多运用青、绿、褐、黑等冷静理智的色彩,呈现出灰暗、冷峻的性格特征。另一种则刚好相反,展现一种华美富贵的气质,多用黄、金、朱、赤等明度较高的暖色来搭配组合,表现明丽、欢快的色彩个性。“八达晕”的配色在长久以来,也形成了一套稳定的配色规律。它通常以一种色调为主,并选用主色的邻近色或同类色进行搭配,极少会运用大面积的对比色。对比色一般只作为点缀色出现。如:具有代表性的“清代蓝地莲花团花八达晕纹”的色彩搭配组合为深海绿+鱼尾灰+野葡萄紫+槐花黄绿+鷃蓝+枫叶红,如图2(a)所示[7];色彩配比约为深海绿15%、鱼尾灰5%、野葡萄紫15%、槐花黄绿20%、鷃蓝35%、枫叶红10%,如图2(b)所示。在这款“八达晕”纹中以蓝绿色调为主,占比约70%以上,而充当点缀色的枫叶红只占10%。又如:“清代金地牡丹团花八达晕纹”的色彩搭配组合为苋菜红+栀子黄+藤黄+熟金+精白+卵石紫,如图2(c)所示[7];色彩分配比约为苋菜红15%、栀子黄20%、藤黄37%、熟金10%、精白3%、卵石紫15%,如图2(d)所示。从这一款“八达晕”纹的色彩配比来看,也是遵循了以一种色调(黄色调)为主,有栀子黄、藤黄、熟金这三种同类黄色进行大面积使用,较少地搭配红色与紫色。由此可见,在这样的色彩组合规律下能使整幅图案看起来统一但又不失变化。

2.3内饰

在“四方八位、变化无穷”[3]的“八达晕”框架结构上,其框架内部分区域里通常饰以满版的锁子、卍字、盘绦、连钱等几何纹样。这些纹样代表着人们心中最朴素的美好愿望,如连绵不断、天长地久、生生不息、子孙延绵、万代不绝、福寿安康等寓意。几何内饰图案在“八达晕”框架中穿插交替使用,形成了一种重复、均衡、变化且带有节奏的美感。内饰图案除了几何纹样之外还有动植物纹样,同样也象征着美好的寓意,如华美吉祥的凤纹、权势威严的龙纹、象征爱情的蝴蝶纹、清雅纯洁的莲花纹及雍容富贵的折枝牡丹纹等。其框架与内饰纹样的组合,彰显出严谨端庄且吉祥美好的审美特点。

3从本体探规律

3.1形变

对“八达晕”纹样的起源、文化内涵、框架结构、内饰特点、色彩组合的综合分析得知,“八达晕”纹样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框架结构,即“米”字结构的“五圆四方”,“米”字结构的“五圆十二方”及“米”字结构的“八边四方连四圆”这三种。这三种结构是“八达晕”纹样框架的核心,所有的变化元素都依附于此结构之上。在主体框架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八达晕”纹的内饰内容来改变纹样的面貌从而进行创新,即改变填充的图案与色彩。图3(a)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图案与“八达晕”框架的结合,将运动感极强的“S”形茛苕叶花纹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头像作为内饰元素,填充于“八达晕”框架中,得到一种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形象,原来“八达晕”华美严谨的风格变成了一种华丽且充满动感的巴洛克风格。图3(b)为日本和风图案与“八达晕”框架的结合,将表现自然风格的樱花图案作为内饰,分布在“八达晕”的框架之中,使整个图案变得清新、自然、轻松起来,改变了原来浓重、华丽、严谨的风格特征。由此可见,以“八达晕”框架为基础,改变框架内不同风格的图案与色彩,就可以形成新的“八达晕”图案。

框架,不仅是“八达晕”图案的内核所在,更是形制中主要的元素。对其框架进行创意变形,能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一种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且属于“八达晕”的“形式”。现代图案诞生于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图案的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都与传统图案有了明显的不同,要将传统图案进行创新设计,就需要按照现代的审美进行重新编排,而现代理念的“解构与重组”就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方法。图4是对八达晕五圆四方型的核心框架“米”字结构的提炼与运用。将“米”字框架的内核结构进行解构,提炼形成新的抽象图形,再在此基础上将传统的“八达晕”色彩(清代红地天华锦色套)按比例运用于此图形中,形成了新的图案单元型。然后运用形式美法则(重复、渐变、韵律等)对单元型进行重组,形成新的图案样式。图5是对八达晕框架结构进行的“变体”提炼与设计,提取了“八达晕”八边四方连四圆型框架结构中单元体的分界线为设计元素进行新图案的设计。单元体的分界线也是单元体的框架组成线,它连接着两个单元体,是最重要的结构线。将其作为元素提取出来,从元素提取、元素重组,到新的图案样式生成,通过这一设计过程,可发现形成的新图形中仍然含有“八边内核在其中”的内在造型规律。原因在于,从“形似”到“神似”的蜕变中,核心框架的元素提取是保持新图案“神似”的关键,就算提取框架的局部进行重组设计,也同样具备八达晕内核特征。

3.2移色

“八达晕”图案还有一个特殊的用色方法,就是晕色。“晕”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日月气也”[8],是指以微妙的色阶来表现色彩由浓到淡,平缓过度,仿佛有光晕效果的一种形式。“八达晕”纹中的晕色主要体现在花型的边缘,用由深到浅的明度色彩渐次排列,让图案发生浓淡、层次的变化,从而增加图案的丰富感和韵律感。常见的是“两晕”和“三晕”最多至“四晕”,可以从晕色规律中得到启发进行新的设计。图6运用“八达晕”框架结构规律进行花型设计,并将“晕色”作为图案设计的亮点分布于中心图案及四周,以求达到主次、强弱、渐变、韵律的综合美感。

流行色是一种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能够反映消费者所诉求的时尚风格和流行要素。对于图案造型来说,流行色提供了当下的色调组合形式。因此,在传统“八达晕”图案的创新设计中“流行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方式,它不仅可以强化设计作品的时尚效果,更能够将传统元素激活,融入当代社会。每年国际、国内流行色机构都会发布未来1~2年的流行色趋势,这些色彩趋势是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来的,因此具有参考性。设计师可以根据这些趋势色卡进行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将传统图案色彩时尚化、潮流化,如近些年流行的“莫兰迪色系”[9]“空气感色调”[10]等,都可以给“八达晕”图案创新带来新的色彩启迪,如图7所示。

3.3新意

中国传统图案的吉祥寓意是其灵魂所在,“八达晕”图案也不例外,图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才是人们内心所追求的。“八达晕”图案“四通八达”“八路相通”的美好寓意在中国历史中主要用于文书和告身的包首,仿佛是为文书、告身等物件进行“福运加持”。然而在现代社会,设计师可以将其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多维度拓展运用。如视觉传达中的标志设计和招贴设计、服装设计中的款式和图案设计、家居纺织品设计、文创产品的外包装设计,甚至一些建筑外观和内饰的设计等,都可以运用“八达晕”的吉祥寓意和图纹样式。由传统图案到现代纹样、由平面纹样到立体装置,多方位多维度地实现“八达晕”寓意的运用,从而更好地让传统经典文化内容融入现代生活。

无意义图形是指由计算机按照数理算法随机生成的不带有任何意义指向的图形。21世纪是计算机艺术的时代,如何打破传统“八达晕”的固有印象赋予它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和面貌,可借助计算机艺术来进行创意。在传统八达晕框架中加入一些无意义的计算机生成图形,如用Fractal[11](Fractal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被誉为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理论)、Perlin Noise[11](Perlin Noise译作柏林噪声,是指Ken Perlin发明的噪声算法)算法生成的随机重复图形,可让传统“八达晕”纹具有意想不到的时尚感和科技感。无意义图形的加入可以使原来“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八达晕”内涵发生改变,从而带来新的意蕴和当代文化内涵。

4数字化环境下“八达晕”图案创新的边界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出现是20世纪艺术领域最令人瞩目的巨变[12]。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电脑在不断更新迭代,软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其与艺术设计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不断在拓展艺术设计创新的边界。可以说,在传统理论和技术没有推进可能的困境下,新技术、新观念、新需求才是推动艺术设计的原动力。

4.1平面软件实现“八达晕”图案绘制自由

随着手绘板、屏和绘图软件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板绘图案设计的优势也凸显出来。传统“八达晕”图案的绘制需要很长时间,调形换形、调色换色都很不方便,尤其是想进行逆向修改成为难题。平面软件以其反应快、换色便捷、瞬间储存、易于修改、迅速呈现效果等强大优势,为图案绘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运用电脑软件就可以通过设置图层、历史步骤、区域填充等手段轻易办到传统绘制需要高难度技术操作才能完成的部分,让图案设计工作者实现广阔的绘制自由。于是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八达晕”的造型设计、骨架创设、色彩搭配等创意方面,将繁复精工的制作交给软件,这样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还可以不断对“八达晕”图案的设计注入新意。

4.2数字建模拓展了“八达晕”图案三维立体的设计用途数字建模主要是指通过3D制作软件在虚拟空间中结合三维数据信息形成的相应模型[13]。3D技术的出现,为图案带来了新的设计空间并扩展了图案的用途。如果说平面绘图软件打开了“八达晕”图案绘制创新的大门,那么3D技术则拓展了“八达晕”图案的运用边界。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八达晕”的观看体验,即由二维平面效果转向三维立体,由平面装饰图案拓展为立体装置或产品,从而让“八达晕”成为灵感来源,创意目前技术能承载的立体艺术。图8为3D软件制作的“八达晕”立体装置模型,在电脑上建好模之后就可以利用3D打印机进行“切片”[13]打印。最终利用這项技术对“八达晕”图案进行各种的立体创意,实现装置艺术、产品设计的可能。图8“八达晕”装置3D效果

Fig.83D rendering of the "Badayun" device4.3虚拟数字艺术实现“八达晕”图案多元交互体验随着虚拟现实(VR)[14]、增强现实(AR)[14]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兴起,设计师可以使用数字化处理手段来重新传达与表现“八达晕”图案的美感和意蕴,将“八达晕”作为灵感来源进行多元化的构思,拓展其自由的可能性。如将其融入3D影像艺术让它动起来,各元素之间实现多种组合的可能,使观者体会由静态欣赏转变成动态沉浸[15]的变化感。还可作为虚拟布料图案与虚拟服装走秀相结合,进行线上展示,同时人们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八达晕”图案的换形、换色体验。从观看穿戴到交互体验,从而实现“八达晕”的多元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数字化时代“八达晕”图案创新的核心,仍在于对其内在造型规律的提炼与运用。如果以“八达晕”内核规律为圆心,新技术、新媒介为半径,所能实现的创新设计就是目前的设计边界,而这个边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与扩大。只要保持“八达晕”造型的内核规律不变,无论时代怎么发展都可以运用当下的新技术、新手段对其表现形式进行深度挖掘与再设计。

5结语

“八达晕”图案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特点,还拥有独一无二的结构美学特征,对其进行设计传承与创新的探讨具有文化价值。本文通过对“八达晕”的由来、结构、用色、内饰的分析,探寻了其内在规律与理念。并由其本体出发,从“形变”“移色”“新意”三方面入手,实践了多种创新的可能性。再在新技术的层面,尤其是在3D、VR、AR等计算机软件和数字虚拟技术的参与下,探讨了在数字化环境中如何拓展“八达晕”图案创新的边界,并认为只有在精准把握传统图案内在造型规律的前提下,采用新视角、新观念、新技术来演绎,传统元素才会被激活,从而焕发新生。

参考文献:

[1]顾春华. 古书画装裱中八达晕锦图案的研究与设计[J]. 丝绸, 2013, 50(8): 36-42.GU Chunhua. Research and design of Bada Halo Brocade pattern in mounting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J]. Journal of Silk, 2013, 50(8): 36-42.

[2]高春明. 传统织绣纹样: 几何人物[M]//中华元素图典. 香港: 商务印书馆, 2010: 4.GAO Chunming. Traditional Embroidery Patterns: Geometric Figures[M]//Chinese Elements Atlas. Hongko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0: 4.

[3]阿城. 洛书河图: 文明的造型探源[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12.A Cheng. Luoshu Hetu: The Modeling of Civilization[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8: 12.

[4]赵丰, 袁宣萍.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图像卷[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ZHAO Feng, YUAN Xuanping. Image Volume of Ancient Chinese Silk Design Materials: Image Volume[M]. Hangzhou: Zhejiang University Press, 2016.

[5]周密. 齐东野语(唐宋史料笔记)历代史料笔记丛刊[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4: 5.ZHOU Mi. Qi Dong Ye Yu (Historical Note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istorical Notes Series[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04: 5.

[6]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M]. 李梦生, 点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11.TAO Zongyi. South Village Stop Farming Record[M]. Proofread by LI Mengsheng. Shanghai: Shanghai Chinese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21: 11.

[7]黄清穗. 中国经典纹样图鉴[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HUANG Qingsui. The Chinese Classic Pattern Book[M]. Beijing: People’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2021.

[8]汤可敬.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6.TANG Kejing. Analytical Dictionary of Characters[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2018: 6.

[9]徐好, 罗彪. 西方大师原作高清解读: 莫兰迪[M]. 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2.XU Hao, LUO Biao. High-definiti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s of Western Masters: Morandi[M]. Changsha: Hunan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20: 2.

[10]张昕婕. PROCO普洛可色彩美学社: 家居流行色配色指南[M]. 南京: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019: 12.ZHANG Xinjie. PROCO Color Beauty Society: Home Color Matching Guide[M]. Nanjing: Jiangsu Phoenix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2019: 12.

[11]黑陽. 非物质/再物质: 计算机艺术简史[M]. 杭州: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0: 9.HEI Yang. Immaterial/Re-material: A Brief History of Computing Art[M]. Hangzhou: Cul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20: 9.

[12]楚小庆. 技术发展与艺术形态嬗变的关系研究[D]. 南京: 东南大学, 2019.CHU Xiaoqi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Evolution of Art Form[D].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2019.

[13]田涛, 郑琳. 3D打印模型制作与技巧: 用ZBrush建模[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5.TIAN Tao, ZHENG Lin. 3D Printing Model Making and Skills: Using ZBrush Modeling[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20: 5.

[14]范丽亚, 张克发, 马介渊, 等. AR/VR技术与应用: 基于Unity 3D/ARKit/ARCore[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9.FAN Liya, ZHANG Kefa, MA Jieyuan, et al. AR/VR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Unity 3D/ARKit/ARCore[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20: 9.

[15]马晓翔. 新媒体装置艺术概念与形式研究[D]. 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 2012.MA Xiaoxiang. Research on the Concept and Form of New Media Installation Art[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2.

Research on diversified innovation and design of the traditional "Badayun" patternLI Yehong WU Hong(1.Schoolof Film and Television, Wuxi City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Wuxi 214000, China;

2.School of Greative Desig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wei 516600, China)

Abstract: "Badayun", a very representative geometric patter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brocade, is commonly seen in Shu brocade and Song brocade. It not only has high philosophical value and aesthetic value, but also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spiration sources of modern design innovation. 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on the relevant innovative design, which are only referred in a paragraph or chapter in an article or book.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value to study it systematically as a special topic. Especially in the contemporary digital environment, how to use new technology to inherit and innovat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patterns is a vital subject at present.

The author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and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traditional classic "Badayun" pattern by collecting relevant literature, comparing real objects, and implementing design practice, while also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uch as the history of pattern ornamentation, design aesthetics, and computer art. The research holds that the pattern of "Badayun"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mbination of frame structure, color system, interior design and image language: there is an eight-sided core in which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 "mi (rice)"connects the square and cycle", "darkness and brightness juxtapose", and the interlocked geometric figures covey auspicious meaning". According to its unique shape and color style, design innovation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deformation", "color shifting" and "new meaning".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Badayun" pattern can be further innovated and interpreted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from traditional manual drawing to digital board drawing, from two-dimensional plane pattern to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or physical device, and from watching wearing to interactive experience, so as to achieve diversified aesthetic inherita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paper has not only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modeling rules, color characteristics, connot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Badayun" pattern, but has constructed the academic logic with visual image langua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xpounded the innovative attempts under the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It also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case study of interpreting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 from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The promotion of new technology, new ideas and new concept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more possibilities of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lassic cases under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adayun; pattern; ornamentation; digital technology; multivariate innovation;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experience︰40 g/m23 000(單位、千分位空格)%

猜你喜欢

三维数字化技术纹饰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商代青铜器纹饰变化初探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数字化室内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的相互渗透
广播电视发射机数字化改造
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