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与德育结合探究

2022-04-21刘杰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新时期德育

刘杰

摘要:道德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众多德育素材,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优势,教师应重视该学科教学策略的探究,将道德教育理念、方法渗透在课程设计中,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思政;道德与法治;德育

前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这一变化。为进一步完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学生道德教育,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道德教育的意义进行探究,并对道德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

1意义探究

1.1道德教育的意义

新时代的教育要培养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初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思想发展还未定型,因此初中阶段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段。初中阶段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薄弱,对自己乃至社会认知模糊不清,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在此阶段形成正确的人生信念、价值观。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教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因此道德教育应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最终提升每个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在课堂上践行“立德树人”教学理念,渗透道德教育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最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2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初中学生肩负着未来建设国家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第一,道德层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基础授课内容注重学生核心素养优化,为学生人生发展打下道德方面的基础,注重德育素养对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法治层面,通过法治基本常识的学习,让学生建立基本的法律观念,并认识到法律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力,避免因法律观念缺失产生违法行为。

2初中思政课堂开展道德教育的方法研究

2.1德育理念的革新

初中思政教师的德育实践应建立在正确的德育观念基础之上,将德育工作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工作紧密衔接,摒弃单纯的理论型、说教型的道德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素质、道德观念、品質产生深刻思考。基于此,教师应关注德育理念的革新,并借此进行德育策略的改进。首先,应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落实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把“理论型德育”转变为“实践型德育”,最终将道德教育落实到位。例如,在学习“集体中成长”单元时,我以《憧憬美好集体》一课为例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意义,增强集体观念,在此基础上我在教学目标中融入道德教育。课前在云教育平台上搜集影视资源,课上利用新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中国女排的训练与比赛视频,视频播放完后,我提问:“同学们,你们所憧憬的集体具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团结、互助”“理解与包容”。此时我引导学生:“我们的班级就是一个集体,同学之间应互帮互助。”集体观念是学生学习或社交中必备的品格之一,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建立起更强的集体观念、团结合作意识。

2.2方法与原则的落实

思政教师要切实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就需要有效落实德育教学的方法与原则。第一,策略探究。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将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落实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道德教育从口号转变为实际行动,最终彰显道德教育的育人价值。例如,《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知自身责任,理解角色不同责任不同的重要内涵,同时提升感恩意识、社会服务意识等基本道德素养。为保障教学目标的完成,我深入落实“以人为本”的授课原则,课前研究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本着共同进步的理念仔细筛选教学资源;课上我先让学生充分了解角色与责任的含义,接着为学生播放抗击新冠肺炎的相关视频,以钟南山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奔赴武汉、环卫工人为城市基础设施消毒、医护人员跨区域支援帮助等为例,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学生观看图片后我提问:“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学生积极回答:“是工作需要”“是责任”。此时,学生已初步掌握责任观念,为我以责任视角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道德渗透奠定了基础。

2.3课堂德育氛围的营造

课堂德育氛围是指道德与法治课堂环境风格,良好的课堂德育氛围是德育渗透效果的表征。课堂德育氛围的营造应围绕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教研的指引。为保证德育实施的成效,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完成以素养提升为目标的教学过程,让其成为学生道德修炼的过程,最终有效营造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氛围。例如,《崇尚法治精神》一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坚守公平的意义,明确个人守护正义的价值,同时提高学生的基本道德判断能力与辨别能力。为了给学生营造出德育氛围,并在此氛围下讲解法治精神,我以康有为、孔子的名言导入课程,让学生辩证理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内涵,最终学生认识到了民族富强、公平正义的真正含义,以此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

2.4重视科学方法

为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最终效果,教师应重视德育科学方法的运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引导教育法,即思政教师不仅应完成德育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不能将传统教学中的说教、灌输继续应用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教育法符合初中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将科学化、人性化、生活化体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彰显科学方法的应用价值。例如,“积极奉献社会”单元授课环节,《服务社会》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爱岗敬业的正确价值取向。课上我一改往日的教学风格,运用案例引导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奉献的意义。我为学生播放蓝天救援队的相关救援视频,观看视频后我提问:“蓝天救援队工作没有报酬,有时还可能需要自掏腰包完成任务,是什么精神支持他们这样做?”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自行讨论,进而深刻认识奉献精神并树立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

结语

分析道德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总结道德教育的策略,旨在立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道德教育来优化核心素养培养策略,为学生的发展打下道德的基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雪梅.浅谈如何加强落实初中生道德教育[J].考试周刊,2021(17):110-111.

[2]单纪珍.主题班会培养初中学生责任意识分层级目标设置的探析[J].好家长,2020(68):41-42.

[3]陈永祥.核心素养下初中思政课堂开展道德教育的方法研究[J].祖国,2020(03):169+171.

[4]范永山.浅析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J].读写算,2018(09):36.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新时期德育
《中国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