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APTT、TT水平与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

2022-04-20杨晓雪王志强方冬青

山东医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脓毒症

杨晓雪,王志强,方冬青

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院医学检验科,辽宁 阜新 123000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感染中最为严重的亚型,可引起急性肾损伤(AKI)与多器官功能障碍[1]。调查显示,约23%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可发生AKI,而感染性休克合并AKI 的病死率高达51.8%[2]。以往研究显示,严重感染可活化凝血系统,并影响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抗凝系统[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凝血酶时间(TT)可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4]。但感染性休克合并AKI 患者血清APTT、TT 水平的具体变化尚不明确,二者是否与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关仍有待探讨。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5]中感染性休克及《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临床实践指南》[6]中AKI诊断标准;②入院前未接受过相关治疗;③入院后参考《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5]及《国际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临床实践指南》[6]给予抗感染、容量复苏、血管活性药物、器官支持等。排除标准:①长期接受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②合并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者;③入组前1周存在大型手术史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长期应用肝素等抗凝药物者;⑥有止血药物应用史者。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并符合上述标准的感染性休克合并AKI 患者115 例,其中男57 例、女58 例,年龄(42.35 ± 6.91)岁。患者治疗24 h后根据治疗效果[7]分为显效组30例、有效组48 例、无效组37 例。显效组男14 例、女16 例,年龄(42.04 ± 7.48)岁,KDIGO 的AKI 分期1期10 例、2 期17 例、3 期3 例,感染性休克来源肺部5例、腹腔19例、皮肤软组织2例、其他4例;有效组男26 例、女22 例,年龄(42.95 ± 7.39)岁,KDIGO 的AKI 分期1 期17 例、2 期26 例、3 期5 例,感染性休克来源肺部6 例、腹腔31 例、皮肤软组织3 例、其他8例;无效组男17 例、女20 例,年龄(41.81 ± 5.85)岁,KDIGO 的AKI 分期1 期13 例、2 期20 例、3 期4例,感染性休克来源肺部5 例、腹腔24 例、皮肤软组织3 例、其他5 例。三组上述资料均具有可比性(P均>0.05)。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血清APTT、TT 水平检测方法 三组于治疗前采集5 mL 外周静脉血,3 000 r/min 离心5 min,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日本希森美康CA1500)检测血清APTT、TT 水平。APTT 正常值为23~37 s,TT 正常值为16~18 s。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偏度—峰度正态性检验,呈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血清APTT、TT 与治疗效果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赋值为1=无效、2=有效、3=显效;以显效、有效定义为总有效,绘制血清APTT、TT 预测治疗效果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Logistic 多元回归法分析血清APTT、TT水平对感染性休克合并AKI 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血清APTT、TT 水平比较 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血清APTT、TT 水平依次升高,两组间比较P均<0.05。见表1。

表1 三组血清APTT、TT水平比较(s,±s)

表1 三组血清APTT、TT水平比较(s,±s)

注:与显效组比较,*P<0.05;与有效组比较,#P<0.05。

组别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n 30 48 37 APTT 37.01± 4.54 45.62± 7.73*60.89±10.44*#TT 18.86±3.91 23.01±5.36*30.27±7.15*#

2.2 血清APTT、TT 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APTT、TT 与治疗效果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725、-0.574,P均<0.01)。

2.3 血清APTT、TT水平预测治疗效果的ROC 曲线分析结果 血清APTT 预测总有效的AUC 为0.793,截断值为54 s、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70.27%;血清TT预测总有效的AUC 为0.755,截断值为30 s、敏感度为85.90%、特异度为56.76%。见表2、OSID码图1。

表2 血清APTT、TT水平预测治疗效果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2.4 血清APTT、TT 水平与感染性休克合并AKI 患者治疗效果的关系 血清APTT、TT 水平升高均是影响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见表3。

表3 血清APTT、TT水平影响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治疗效果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合并AKI 具有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是危重症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研究显示,严重感染时机体产生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 等大量炎症因子,介导激活凝血机制与抑制纤维蛋白溶解过程[8]。王东强等[9]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脓毒症大鼠模型,发现与对照大鼠相比,脓毒症大鼠血小板数量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王丛等[10]研究发现,脓毒症大鼠凝血酶原时间、APTT、TT 较健康大鼠均明显升高。因此,脓毒症患者的病程中伴随凝血功能异常。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性因素的反应过程,在级联炎症反应下,抗凝物质的产生过程受到抑制,且抗凝血酶Ⅲ因与凝血因子结合而不断被消耗,导致抗凝血酶活性降低,故APTT、TT 延长[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显效组、有效组、无效组血清APTT、TT 水平依次升高,提示APTT、TT可能与治疗效果有关。

APTT是一种内源性凝血系统指标,对第一阶段凝血因子的综合活性具有敏感筛选价值,可反映Ⅶ、Ⅺ、Ⅷ、Ⅸ凝血因子缺陷,亦可初步诊断出血类疾病[13-14]。ZHONG 等[15]研究纳入了24 例感染性休克新生儿,发现复苏治疗后患儿APTT 较治疗前逐渐缩短,生命体征、症状随之改善,一方面从侧面说明感染性休克患者APTT 水平延长,另一方面提示APTT 较短者病情较轻。NIEDERWANGER 等[16]研究指出,APTT的延长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升高有关。本研究Pearson 分析结果发现,血清APTT 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关系;ROC 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PTT 预测总有效的AUC 为0.793,敏感度为80.77%,特异度为70.27%,提示血清APTT 对于预测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价值,可用于指导临床调整治疗方案。此外,血清APTT 水平升高是影响感染性休克合并AKI 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治疗前血清APTT 水平比较高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临床应给予重视,早期给予凝血障碍的纠正治疗及广谱强效的抗炎治疗。

TT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的血液凝固时间,可反映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情况[17-18]。崔军凯等[19]通过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发现,与正常大鼠、假手术大鼠相比,脓毒症大鼠TT较高。张焱[20]研究显示,重度脓毒症患者TT较轻重度者明显升高,并与病死率有关。俞聪波等[21]研究显示,脓毒血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凝血障碍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TT与治疗效果呈负相关关系,血清TT预测总有效的AUC为0.755、敏感度为85.90%、特异度为56.76%,血清TT水平升高是影响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临床价值与血清APTT相近。

综上所述,感染性休克合并AKI 患者血清APTT、TT 水平与治疗效果有关,二者可作为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因子,其水平升高是导致患者治疗效果较差的相关因素。血清APTT、TT 检测具有易取材、方便快速的特点,能为感染性休克合并AKI患者的疗效进行预判,从而指导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及推广优势。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可能导致数据存在偏倚,更可靠结果有待后续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感染性休克脓毒症
清热解毒法干预脓毒症的临床观察*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急诊脓毒症患者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思考心电图之177》
长链非编码RNA GASL1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