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刺激联合偏瘫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效果

2022-04-20翟付海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效能

翟付海

脑梗死是我国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病,在全球范围内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患者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负担。脑梗死的治疗与患者的预后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西药治疗、物理疗法等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但患者仍有较高的致残风险[1]。许多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半身不遂,经过急救后也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帮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尽快回归家庭与社会,提高患者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康复治疗对于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探讨电刺激联合偏瘫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笔者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前来本院就诊的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筛选出9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与随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1月—2020年1月前来本院就诊的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筛选出9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住院号尾数是否为偶数进行分组,各45例。研究组男26例,女19例;患者年龄45~80岁,平均(66.84±2.17)岁;发病至救治时间1~6 h以内;平均(3.45±0.53)h;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20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患者年龄43~78岁,平均(67.14±2.08)岁;发病至救治时间1~6 h以内;平均(3.30±0.48)h;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救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相关标准[2];(2)均有不同程度偏瘫;(3)意识清晰,可配合评估工作;(4)以往未接受电刺激治疗;(5)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排除标准:(1)感觉性失语者;(2)合并严重心肺等内科疾病;(3)合并恶性肿瘤;(4)过敏体质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了低频电刺激治疗,使用低频脉冲电治疗仪,采用并置法,主电极置于神经肌肉运动点,副电极置于支配有关肌肉的区域,分别固定好电极,打开电源确认仪器状态后,根据治疗目的以及患者情况调整频率、强度等参数,询问患者感觉并进行调整。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治疗。治疗结束后取下电极,并在贴电极部位使用生理盐水清洗。每次治疗0.5 h,2次/d,连续治疗1个月。

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偏瘫康复训练,首先依照Bobath等神经易化技术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主被动活动、翻身训练等,训练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与舒适度,控制好翻身幅度与速度,活动量逐渐增加。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关节活动,当患者可离床时,在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坐位平衡、立位平衡训练,运动过程注意循序渐进。坐位平衡与立位平衡训练效果明显后,指导患者进行离床活动,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指导患者保持稳定站立,之后借助四角拐尝试单脚站立,站立1 min后交换另一只脚站立。当患者单脚站立可保持平衡后指导患者进行步行训练与肌力训练,分别采用Frenkel训练法、悬吊训练法。以上各项练习均由治疗师辅助训练逐渐向患者独立训练或在家属辅助下完成 。连续训练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法评估,分别从意识水平、凝视情况、视野等方面进行评估,检查项目均应记录患者的第一反应,评估过程中禁止诱导患者,只在患者对有害刺激无反应时才能记录3分,总分值在0~42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3]。

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量表评定,分别从下肢腱反射、髋膝踝关节屈曲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估,满分为34分,分数越低,运功功能越差。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评定,从进食、梳妆、洗漱、洗澡等日常活动判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检查前向患者说明目的和检查方法,分数低于45分为严重缺陷,80分以上大部分自理[4]。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患者患侧肢体可正常活动,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为显效;治疗后,患者患侧肢体功能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后,尚未达到以上标准的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的自我效能感,采用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予以评价,其中一种包括31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在0~4分间,患者的分数与其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6]。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包整理两组资料,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运动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FMA评分与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FMA、ADL评分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相关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与ADL评分(分,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FMA与ADL评分(分, ±s)

组别 NIHSS评分 FMA评分 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5) 25.45±1.02 8.59±0.83 17.52±1.11 25.67±0.93 40.85±1.48 67.45±1.27对照组(n=45) 25.27±1.07 16.02±0.91 17.29±1.06 19.68±0.88 41.02±1.41 51.62±1.35 t值 0.034 3.703 0.068 3.748 1.002 3.791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经过1个月的治疗,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

2.3 两组自我效能感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自我效能感评分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且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自我效能感比较(分, ±s)

表3 两组自我效能感比较(分,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5) 52.51±8.91 120.36±7.20对照组(n=45) 52.35±8.72 95.92±8.16 t值 0.103 17.316 P值 >0.05 <0.05

3 讨论

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脑梗死发病率较高,特别是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生活习惯的调整,再加上工作、生活压力增加,现在脑梗死的发病率变得越来越高。脑梗死患者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例如语言功能障碍、偏瘫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自理能力,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以及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由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脑梗死偏瘫患者往往缺乏足够的活动量,这样就会导致其瘫痪侧部位的肌肉具有越来越差的节律性收缩,同时其肌肉泵也会逐渐的失去对其肢体静脉的挤压作用,最终导致无法予以有效、规律的血管收缩,进一步导致其机体的静脉血流变慢,从而引起患者肢体的血液循环不断减慢,甚至还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7]。与患侧肢体相比,脑梗死偏瘫患者患侧部位的血流动力学会出现明显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很容易会导致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增加了患者的并发症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常见的脑梗死偏瘫并发症,一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除了会导致患者的患肢部位发生水肿、静脉曲张、疼痛、肿胀等各种症状,同时还会导致起肢体功能下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引发出血、肺动脉栓塞等各种严重病症,具有很大的危害性[8]。除此之外,脑梗死偏瘫患者由于受到自身神经功能缺损以及脑组织损伤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其行为及心理等因素发生的综合变化,很容易导致睡眠障碍、抑郁、焦虑等各种非运动型症状。因此,对于脑梗死偏瘫的患者,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不断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与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预后。

低频电刺激作为脑梗死康复治疗的一种手段,通过物理治疗方式刺激小脑至大脑皮质的固有神经通路,对患者的大脑皮质产生刺激作用,加快其发生静息膜电位改变,进一步地激发其运动神经的兴奋性,减少钙离子内流,能够对脑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9]。从低频电刺激的具体作用机制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的脉冲阳极可以对患者的神经元膜产生刺激,使其实现电位去极化,进一步的增强其神经元的兴奋性,而其阴极刺激则可以使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通过脉冲阳极和阴极两者之间的耦合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反应,并且使其神经元的重塑得以加速[10]。总的来说,在电刺激治疗当中,通过阳极可以对患者的患侧额叶背外侧皮质区产生刺激作用,在提高其大脑皮质神经元兴奋性的同时,促进其脑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实现对其皮质抑制回路的调节,对其脑部两个半球间的交互性进行抑制,最终实现两侧脑半球之间的平衡[11]。通过电刺激的方法,可以加快患者的静脉淋巴回流,从而有效减少其肌肉张力,防止患者发生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的情况,进一步地加快患者患肢部位血液循环,改善其上肢肌肉群的相关功能,缓解其上肢功能障碍。然而,低频电刺激虽然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但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方面却现有报道,不少脑梗死偏瘫患者在长时间低频电刺激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善[12]。在本研究中,接受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为(19.68±0.88)分,与治疗前的(17.29±1.06)分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鉴于单一低频电刺激治疗的局限性,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早期偏瘫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情况从开始的床上被动训练过渡到下床活动及平衡运动训练,再过渡到肌力训练与步行训练,整个训练过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尤其是要重视对主动运动进行指导,增强训练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护患者,避免患者跌倒加重病情。通过肢体康复锻炼的方式可以加快患者的神经反射重建,促进其脑部神经功能改善,激发其神经兴奋性,从而改善其患肢功能。

在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NIHSS评分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降低,ADL评分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相关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过一个月的治疗,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了电刺激联合偏瘫训练的治疗效果。此外,治疗后,研究组自我效能感评分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相关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电刺激联合偏瘫训练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

综上,电刺激联合偏瘫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能够达成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能使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其自身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可以获得明显的提高,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值得应用。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漫画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