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引导策略分析研究

2022-04-20张梦辉阚国文张宸瑜黄嘉城余波波王蕾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6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网络舆情大学生

张梦辉 阚国文 张宸瑜 黄嘉城 余波波 王蕾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已经与各种新媒体融为了一体,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对人和事的看法与判断,各种网络舆情的形成,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因此在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1引言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近期“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聚焦媒体融合,进一步表示中央对媒体融合的高度重视。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网络舆情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中也在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焦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对参与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舆情在给大学生带来满足需要、展现自我、融入社会等正面影响外,也存在许多负面问题。如何在融媒体不断整合发展所带来的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情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2研究现狀

目前已有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层面进行总结。邹寅(2020)将指出网络舆情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和匿名性,这也就意味着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网络上涉及的内容的复杂性、多元化性,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无法正确明辨。白玉玲(2021)指出全媒体时代,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结合融媒体的时代背景,目前研究虽然已经提出融媒体时代格局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但是以融媒体为视窗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监管、引导并没有明确、完善的总结,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与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也是少之又少。

故本文旨在立足于融媒体的大背景下,借助融媒体时代下,网络这一平台的自身优势,解决传统模式下高校的网络舆情的弊端,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通过对校内大学生网络舆论现状的调查分析,解析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传播的相关特点和内在联系,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和网络舆情引导模式,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方面,并结合实际给出科学、可行的建议。

3 融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调查

3.1调查的设计及数据回收

(1)问卷调查

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文献中普遍存在问题,以新疆农业大学在校老师、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共回收问卷322份,其中有效问卷304份,有效率94.4%。

访谈法

对校内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了关于校内网络舆情现状个人认知以及学校层面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态度以及相关的引导策略进行了一对一访谈。

3.2调查对象的特征

在304份有效问卷中,有167位男性受调查者(占比55.03%)137位女性受调查者(占比45.07%)。

通过对调查对象所处年级或职位分析,41人(占比13.46%)是大一学生;151人(占比49.52%)是大二学生;29人(占比9.62%)是大三学生;31人(占比10.1%)是大三学生,;29人(占比9.62%)是研究生;还有23位(占比7.69%)是老师。

3.3调查的主要内容

3.3.1大学生对网络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的调查

由问卷得知:网络舆论在大学生间传播的常见途径有微信、论坛、微博、贴吧、社交媒体客户端、主流门户网站等新兴媒体,其中微博和社交媒体平台这类网络互动场所是目前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场所。同时也发现大学生传播舆论的载体大多数是新兴载体(如互联网、电视等),而传统载体(如报纸、广播等)的占有率较少。

3.3.2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接触频率

网络舆论的浏览情况的调查,56.25%的受调查者选择经常浏览网络舆论,39.9%的受调查者选择偶尔浏览网络舆论,而从不浏览网络舆论的受调查者仅有3.8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3.3.3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信任度

在对调查对象是否信任所浏览的网络舆情的单选题数据进行分析中,34.62%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22.6%的受调查者表示官方的可信,非官方的不可信,17.31%的受调查者表示比较可信,12.98%的受调查者表示较不可信,7.69%的受调查者表示很可信,而表示很不可信的受调查者只有4.81%。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信息的态度是有自己的主观判断,不盲从也不一味否定。

3.3.4大学生受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

而在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深浅的调查,61.54%的受调查者选择有一定影响并在某些方面会改变大学生的想法,27.4%的受调查者选择影响很大且会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7.21%的受调查者认为影响很小,选择没有影响的受调查者仅有3.85%。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方面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如果不能很好的遏制不健康网络舆情的蔓延,势必会荼毒个人乃至危害到学校和社会的利益。

4 目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4.1学生层面

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极具个性的群体,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然而身处于冗杂繁杂的网络环境中,面对各种虚实难辨的信息,大学生很难辨识真伪,从而被一些未经证实的虚假消息利用,甚至会导致学生激愤情绪,引发舆论热潮。

4.2社会层面

(1)在融媒体时代格局日益完善和成熟下,加之网络和社交本身所存在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甚至通过匿名的方式来发布和传播各类信息,从而导致很难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和把控。

网站或媒体的营利性决定了以流量作为目的,盲目炒作和推送,许多言论以及作品往往未经工作人员严格审查便得以通过,加之网络舆情参与人群的基数庞大,结果导致不健康甚至有危害性的言论、作品一经发出便很难遏制其发酵。

4.3 学校层面

(1)很多学校忽视融媒体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影响力,一方面导致目前高校对于网络舆情趋于传统化,对融媒体方向的舆情引导不够重视,造成在新媒体运用上总是决策跟不上形势变化;另一方面导致高校的主导的主流网络平台较少,无法很好的贴近大学生平时活跃的信息的集合地和交流地,了解群体内舆情的变化与发展。

(2)大多数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方式較为“生硬”。对于网络舆情的不健康发酵一贯采取强硬的措施和手段,强“禁”硬“堵”,缺乏多种手段去进行舆情的疏通和引导,大多时候忽视学生的感受和诉求,不关注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往往造成网络舆情引导手段流于形式,治标不治本,甚至会引起舆情的愈演愈烈,对学校的名誉以及利益带来严重损害。

5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策略的建议

5.1校方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有效监管

依据国家有关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对于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健全、信息不真实的网站和社交媒体校方要及时向学生进行声明和预警。

加快推进以网络安全为中心的一系列大学生自律性规定和公约,保持校园网络环境的风清气正。

对于涉及网络不当言论,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不正当言行,校风应从严处理,不给舆情发酵和各类意识形态蔓伸留有空隙。

(4)利用大数据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学校、教室、寝室的舆情监控系统,依托检索、存储、可视化等大数据处理技术,主动分析识别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5.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引入融媒体形式

顺应融媒体格局发展形式,紧跟各种新兴媒体和媒介的发展趋势,将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重心逐渐转向大学生日常接触网络舆情的主要渠道。在大学生流量密集的网站和社交媒体建立校园官方平台,设置相关管理团队,重视意识形态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价值导向机制,不断优化内容,通过官方渠道定期就校园热点问题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向学生提供正确的言论引导。

5.3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舆情与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

一方面,学校要重视通过融媒体线上进行舆情的监控和预警;一方面也要重视校园内舆情的引导,将网络舆情引导和课程思政相结合,创新课程思政的内容的同时,丰富网络舆情引导的手段,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学生思潮的引领力。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和思政教育工作层级结构,由上到下,充分发挥师生媒介作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强化引导,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从上到下优化高校网络舆情氛围。

6 结语

由于融媒体格局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的环境日渐复杂,而部分高校仍沿袭传统的高校舆情管理方式,忽视融媒体在校园舆情的影响程度。所以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高校一定要与时俱进,把握官方在主流媒体中的引导地位。立足大数据系统,建立健全校内网络舆情监管、预警和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对于尚未出现的防患于未然,对已经出现的不正确言行进行恰当的处理。坚持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方向,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引入思政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过程中纳入舆情的重要理论,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立足融媒体时代,线上线下相结合,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有益的校园网络舆情氛围。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网络舆情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