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站到课堂正中央

2022-04-20阮臻臻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2期
关键词:鱼游语言文字书写

阮臻臻

上周,我们学校与另一所学校进行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位老师执教的是《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两位老师一个70后,一个80后,都是学校的优秀老师。两位老师都是以展示各种鱼的图片导入,初读课文,指导书写,讲解课文,拓展延伸;两位老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到了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个环节。两节课从结构到语言,相似度极高。如果说课,这两堂课都不能说是成功,但是如果说教研活动,这却是及其成功的——让我们直观地看到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传承有余,创新不足”的普遍现象,引起我们的当前工作的反思,唤醒我们对所持的教育观念的审视。

一、 重传承,轻创新

在课后的交流过程中,我们谈到“指导书写”这个环节。这个环节两位老师都有,都指导了两个字的书写,那是不是起到了实际的作用呢?在课堂上呈现的实际情况看,都没有。

在学生刚刚认读字词,还没有实践书写的情况下,两位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都让学生指出你觉得哪个字容易错。其中一位老师在问的时候,就有一个学生说“挥”容易错,老师问哪里容易错,他说右下角的“车”容易写出“东”;一位老师指导了“港”的书写,我身边的两个学生都没有写对;另一位老师指导了“徽”“撤”两个左中右结构的字,从展示情况看,都不是尽如人意。

学生还从没有写过这些字,他怎么会知道哪里容易错?学生的回答怎么会不成为迎合老师的无稽之谈呢?这样东一笤帚,西一耙子毫无针对性的书写指导,无疑只是流于形式。

在课后交流谈到这个环节的时候,两位老师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也心存疑虑,但是公开课都上这么上的,于是就有了这个环节。

每节课要有学生书写的时间这一个要求,是针对这些年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但是任何要求的提出只是一种导向,怎么会成为一成不变的模式呢?我们看二十四史,看中国文化概论,朝代更替,沧海桑田,都如家常便饭,何况是一节课的一个环节呢?

我们老师们由于种种原因,寻求最安全的模式,这无可厚非。如果我们把学生放到课堂正中央,就会清醒地看到由于我们放不开手脚,不敢打破既有的模式带给学生的伤害——课堂的低效,学生学习兴趣的消磨,从而获得改变课堂模式的勇气。

二、 重课文内容,轻语言形式

关于“怎么教”和“教什么”,这是已经争论了十几年之久的问题。但是我们的课堂还是以教懂课文为重头戏。《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这句话中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本体性知识,而“文章说明的道理”是语文教学的非本性知识。非本性知识的获得应该通过本体性知识的学习来实现。“引导学生从用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也明确地告诉我们,学生对于“文章道理”的体会是应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实现的。

一个班的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情况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对于一篇课文内容的利用价值就应该是依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科学的把握教学的重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升。

如果学生的观察习惯还没有形成,观察方法还有待指导,那么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可以以锻炼观察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这篇课文是指导学生观察方法的好例子。青年观鱼,“鱼游到了纸上”;作者观青年,青年站在了我们面前。无论是青年观鱼,还是作者观青年,都不是一时,而是长期;都不是一种方法,而是看、思的融合。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体会观察的重要性,获得观察方法的指导的同时也是对文章思想内容的体会过程。

如果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提高,那么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就可以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从停顿从题目与段落、段落与段落、句子与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停顿,从感情的处理等方面通过范读、引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过程。有了充分的朗读做铺垫,对于思想内容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你正为学生的标点符号的使用烦恼,那本课的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极其丰富,并且是学生在习作中会经常运用到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以上两个句子的提示语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如果在一篇文章中交错使用就会增加文章的灵动性。

再如:

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这四句话中呈现了引号用来引用的另外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四次,也可以以此为例让学生学习引号的这种用法。

当然,還可以从词语的准确性,句子的生动性,侧面描写,多处的照应等方面对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进行引导。

学生站到课堂正中央,我们才会科学把握教材,使用教材,创造出轻松、高效、科学的个性课堂。

三、 重教参,轻学生

在我们当前的课堂,学生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整堂课听不到学生自己的声音,完全是教师以教师用书为金科玉律所设计的一步一步的“十万个为什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教学的难点,在教师参考书上在这样的定位的: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那这真的是难点吗?在课前,我问一个学生“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她说:“这是夸张,夸张他画得好。”我又问,他问什么画得这么好。她说:“他总去看鱼。”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读,完全能理解课文内容。可是课堂上老师的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对课文内容,特别是对“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这一“难点”上。我们为什么不能问问学生你学会了哪些?还有哪些内容的学习是需要帮助的呢?

“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是清华附小的教育理念,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这种因循守旧的课堂表象背后反映出的是我们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缺失,是与时俱进的实践勇气的缺失,更是让学生放到课堂正中央的教育理念的缺失。只有让学生站到课堂正中央,才会有陈琴老师的素读课堂,才会有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课堂,才会获得放下一切顾虑,突破各种僵化的条条框框的勇气,营造出顺应儿童的天性的高效课堂。

本文系:德州市教学研究课题《以写班级故事为起点实现儿童语言表达与精神成长完美契合的研究》课题编号:DZ2020zd008,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鱼游语言文字书写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春天的安排
鱼的背后
27《鱼游到纸上》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书写要点(十)
渔歌子·忆小河夏趣
养成书写好习惯
书写春天的“草”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