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愿景下山西省节能现状探究与分析

2022-04-19逯晓翠

经济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业结构

摘 要: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是中国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庄严承诺。为如期实现碳中和,节能提效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山西是全国能源消耗大省,文章通过分析山西省节能现状,详细阐述了当前全省节能提效降耗工作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并针对节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统筹兼顾、市场机制、政策标准、基础工作等六大方面提出了持续深化节能提效工作的对策建议,力争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发挥山西节能力量。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 节能提效降耗 能源消费结构  产业结构 重点领域节能 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4-140-04

力争2030年前达到碳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亦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而节能提效则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撑,更是山西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重塑能源结构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源泉。山西省既是能源产出大省,又是能源消耗大省,依靠煤炭工业发展,形成以煤炭开采、炼焦、煤化工、煤机制造等为主的重工业产业布局,能源消费总量大、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近年来,山西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坚定落实节能优先,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为抓手,优化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降耗,推动用能方式从粗放浪费向清洁高效转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全省节能提效降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节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西省须以非常之力、过硬之举,把节能提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做出山西节能贡献。

一、近年来山西节能取得的成效

山西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着力点,大力推动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行为节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为助力“双碳”目标发挥了山西节能力量。

(一)能耗增量目标如期实现

山西省积极落实《“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国发〔2016〕74号),通过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突出重点领域重点环节节能管理、严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加强节能在线监测预警等举措,山西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均控制在2.1亿吨标准煤以内,到2020年能耗总量为20980.55万吨标准煤,较2016年初的19029.3万吨标准煤仅增加1951.2万吨标准煤,远低于国家下达给山西省“十三五”能源消费增量301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即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剧烈冲击了全球经济,2016—2020年山西仍以能源消费年均约2%的增速支撑了年均约5.5%的国民经济增长。

(二)单位GDP能耗下降明显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坚持将节能降耗置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实现“双碳”目标为战略牵引,全力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山西与全国单位GDP能耗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其下降幅度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山西单位GDP能耗为1.19吨标准煤/万元,较2016年1.6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0.43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单位GDP能耗为0.49吨标准煤/万元,较2016年0.5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0.1吨标准煤/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山西省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更为明显。从此图还可看出,山西单位GDP能耗与全国平均水平虽有较大差距,但该差距在逐年缩窄,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山西省借助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把能源消费革命摆在战略优先位置,将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作为重要突破方向,以煤为基的传统消费结构正在逐步扭转,用能结构和用能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由《山西省统计年鉴》(2017—2021年)计算可知,山西煤炭、洗精煤及其他洗煤、石油制品占全省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均在逐年下降,分别由2016年的25.59%、2.32%、7.44%下降至2020年的16.39%、1.45%、5.63%,降幅依次达到9.2、0.87、1.81个百分点;实施工业、供暖、交通等重点领域电能替代,电力占全省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从2016年的32.99%提高到2020年的39.33%,上涨6.34个百分点;天然气、煤气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占全省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18.28%上升到2020年的22.72%,增加4.44个百分点。

(四)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016年以来,山西省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效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大力发展优质产能,持续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起具有鲜明省情特点的支撑多元、布局合理、链条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煤炭过剩产能有效化解,淘汰出清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煤矿890座,煤炭总产能由14.6亿吨减少到13.57亿吨,煤矿数量由1078座减少到900座以下,累计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5685萬吨;压减生铁产能82万吨、粗钢产能655万吨、焦化产能4129万余吨。二是大力发展优质产能,先进产能占比稳步提升。扎实推进26座高产高效矿井产能核增,国家已批复14座,核增能力2890万吨;煤矿先进产能占比由之前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68%。三是推动基础产业的做强做优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实施技术改造和数字经济发展专项工程,支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转型项目1144个;推动14个标志性引领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数字经济、节能环保等成为千亿级产业。

(五)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增效

山西省坚持节约优先的能源战略,大力推进能源节约,持续加强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节能提效管理,形成节能绿色低碳发展新方式。

工业领域:工业能效不断提升,绿色制造成效显著。一是工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山西省规上工业增速全国排名从2016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8位,在全国排名5年前进21位。二是全力推进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指导长治、晋城编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方案》,加快推进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利用。三是加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创建37个绿色工厂、3个绿色工业园区、16个绿色设计产品、2个绿色供应链。

交通运输领域:绿色出行扎实推进,交通节能方兴未艾。据交通运输部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山西省共有公交车1.76万台,其中纯电动1.2万台,占比68.18%;出租车42761台,其中纯电动19576台,占比45.78%,城市公交、出租汽车中电动车辆占比位居全国前列;太原市8292辆传统出租车全部更换为纯电动出租车,成为2020首个省会城市出租车纯电动化的城市。

建筑领域:严守“双控”目标,绘就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底色。开展绿色建筑专项行动以来,山西省累计新建节能建筑1.10亿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334万平方米,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由2016年的12.7%增长至2020年的73.7%,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新建建筑能效提升了30%,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为浓郁。

农业领域:促进农村生物质能高效利用,并推行节能农机装备。在临汾、长治、朔州等市开展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试点,采用“树枝切断+专用炉具”“秸秆成型燃料+生物质炉”户用清洁取暖、沼气集中供热等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中生物质能源的回收和利用;同时开展农机绿色节能行动,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所需农机为重点,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机装备,示范推广节种节水节能节药的农机化技术。

(六)节能技术加快研发推广

立足于破解开发和推广能源节约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瓶颈,依照《山西省工业节能技术推荐目录(2017)》,加强先进节能技术研究开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力度。技术赋能,工业节能。启动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项目,开展低热值煤清洁高效燃烧资源利用与灵活发电关键技术研究;长治襄垣建成基于高温除尘的燃煤锅炉污染物一体化控制装置及示范工程,破解了传统超低排放改造投资大、能耗低的难题,环保岛能耗降低8.9%,烟气、SO2、NOX排放标准优于国家标准。发展绿色建筑,促进传统建材行业向绿色建材及装配式建筑等方向延伸拓展。潇河国际会展中心7个弧形屋顶将装配7万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并采用“光储直柔”技术,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840万千瓦时,可代替2600吨标煤;大同市平城区云山府项目是省内首个规模最大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采用被动式+装配式+绿建三星技术,为建筑行业转型和节能减排做出了尝试。

(七)制度保障和基础支撑不断强化

为努力创建资源节约性社会、着力缓解能源瓶颈制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节能降耗工作的制度保障和基礎支撑不断完善。一是健全节能标准体系。2020年对照已发布的能源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对省内能源能耗限额地方标准进行再次清理,废止“镁冶炼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等多项能耗限额地方标准;修订《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二是强化节能评估监察。制定出台《山西省公共机构节能考核评价办法》等8项制度办法,进一步强化节能目标评价考核体系,落实节能预警分析。三是夯实节能基础能力。山西省全面开展钢铁、化工、焦化、有色、建材等高耗能重点企业能耗情况摸底调研,摸清企业能效水平;省市两级要求在2021年底前建立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并将全省已建成的“两高”项目全部纳入监测系统。四是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借助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平台,加强节能低碳全民教育,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议照明节能、空调节能、光盘行动等;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健康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立足于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围绕节能“双控”,全力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改造,节能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全省节能降耗工作仍存在许多困难与挑战。

(一)能源需求与节能工作之间的矛盾

山西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山西煤炭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发动机”。全省单位能耗虽在逐年降低,但能耗总量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能源消费强度较高,未来一段时间能源需求的上涨压力依然很大。当前山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也处于推动中,经济规模将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建筑、交通、通信等领域的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致使能源需求与节能工作之间的矛盾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二)单耗仍较高,且其下降率趋缓

长期以来,山西省万元GDP能耗一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2020年单耗的绝对值在全国各省区排名靠后(倒数第五位);同时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趋缓。单耗降低率的数值由2016年的-4.22%回落至2020年的-2.88%,多数节能降耗成果已呈现出一定的边际递减现象。

(三)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不降反升

高耗能行业集中、能耗总量大占比高是山西省工业能耗的基本特征,也是制约全省节能降耗工作的最大因素。总体而言,“十三五”时期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耗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高耗能行业能耗上升势头未得到根本遏制,能耗结构尚未实现有效扭转。

(四)节能空间收窄难度加大

经过近几年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山西省节能空间不断缩小,节能难度持续加大。首先,山西高度重视能耗“双控”工作,随着各环节各领域节能降耗的相继实施,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历年来最高值,节能潜力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留给之后时期通过淘汰过剩落后产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节能可控空间逐渐收窄。再者,生产领域和生产环节相对容易见到节能成效的技术改造也呈现出一定的边际递减效应。以此推断,在今后若单纯以技术节能方式实现综合能耗的同比下降,短期内难度较大,技改节能阻力增加。

(五)疫情影响节能目标完成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德尔塔、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频出,变异速度加快,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严峻,疫情防控难度加大。再加上,202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多地连续出现多点散发疫情,对经济稳定恢复造成不小冲击;工业企业节能提效工作的开展,节能成果的实时交流、精准应用与大范围推广,也因疫情受到一定限制,对全省节能目标的完成产生较大影响。

(六)节能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节约能源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来看,山西省仍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节能工作合力。一是节能工作认识不到位。省内部分市县没有把能耗“双控”工作提升到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的高度来认识,依赖高耗能产业发展经济的惯性尚未改变,上马“两高”项目意愿强烈。二是节能基础工作有待加强。节能管理、统计、监测等基础工作较为薄弱,部分企业节能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能源计量统计不实等问题仍存在。三是地市节能力度不平衡。受多种因素影响,各地新能源车辆更新进度不一致,部分地市未完成“十三五”节能目标(包括晋中市、临汾市、晋城市、运城市、吕梁市)。四是过多行政手段加大节能成本。节能目标完成、节能责任落实大多依赖于地方政府实施的行政措施,对耗能企业进行直接干预的“被动节能”加大了全社会的节能成本。

三、关于山西省深化节能提效工作的六点建议

针对当前节能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西省亟需用非常之力、下恒久之功,采取有效举措持续深化节能提效工作,力争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节能目标,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山西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贡献山西节能力量。

(一)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业附加值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节能减排、助力“双碳”目标的关键。一是做强做优基础产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提高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产能置换比例,促进煤炭、钢鐵、建材等产业向中高端延伸,推动现代煤化工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二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集中力量支持绿色环保、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三是培育现代服务业。出台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链条蔓延,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蜕变,形成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以煤炭、钢铁、电力、焦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深挖节能降耗潜能,探索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业态,加大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力度。借助“互联网+”智慧能源,重点支持燃煤节能环保锅炉(窑炉)改造、烧结工艺超低排放工艺和装备、余热余压余气二次能源循环利用、热储能、超超临界煤电、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环保技术,示范推广电机变频、焦炉配煤优化、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半导体照明、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等成熟适用的节能技术、产品和装备,不断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三)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兼顾相对薄弱领域

节能提效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要严格能效约束、统筹部署。持续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用能领域节能提效管理,如:加快工业电气化进程,开展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试点,提升交通精细化、智能化、低碳化水准,因地制宜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满足农村家庭取暖、做饭等生活用能需求;同时兼顾城市、社区、商业和中小企业等用能相对薄弱领域,将用能纳入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整体布局,坚持全省“一盘棋”,全面推进节能提效,实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政府引导,构建市场化节能长效机制

节能提效应由“被动节能”转变为“主动节能”,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推动节能工作走向市场化,建立节能市场化长效机制,营造有利于节能降耗提效的良好市场环境。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放开节能环保竞争性业务,实现能源消耗可控制、可操作、可交易;探索培育用能权交易市场,杠杆撬动节能潜力,充分施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稳定普惠的产业经济政策,鼓励支持各类企业参与节能环保,健全科学有效的节能激励与约束机制。

(五)健全节能标准,提高节能意识

一方面,健全节能政策法规。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研究修订省级层面节约能源配套法规,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采取开展能源计量监管等措施严格用能单位主体责任,充分发挥节能标准对资源能源使用的规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强化全社会节约能源的标准化意识。通过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召开节能主题论坛、宣贯节能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普及节能和低碳知识等,增强民众、企业对于“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认识,引导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大力营造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浓厚社会氛围。

(六)加强基础工作,保障节能提效

强化节能提高能效,需做好节能基础性工作。一是完善节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鼓励“政校企”多方组建节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节能科研成果、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二是强化节能评估审查、能源计量统计制度,推广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对节能工作进行动态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增强基层节能管理和执法机构信息化水平,为强化能源节约提供精准且有效的数据支撑;三是打造重点用能行业高效的智慧能源体系,加大能源互联网推广力度,提高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精细化管理,强力助推山西能源数字化转型,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保障力。

[基金项目: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度一般课题“‘双碳’目标下山西节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NYB202108)]

参考文献:

[1] 白泉.建设“碳中和”的现代化强国 始终要把节能增效放在突出位置[J].中国能源,2021,43(01):7-11+16.

[2] 李禾.实现“双碳”目标,科技创新是关键引擎[N].科技日报,2022-03-10(002)

[3] 潘晓娟.宋鑫委员:全面推进节能工作提高能源效率[N].中国经济导报,2022-03-08(009)

[4] 史作廷.新时期中国重点领域节能增效潜力分析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21(10):167-175.

[5] 沈照人.国家节能监测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02):11-14.

[6] 毛涛.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工业低碳发展制度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09):20-29.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简介:逯晓翠,硕士,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研究、应用经济。]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