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认证模式的专业思政体系构建与探索

2022-04-18虞晓芬孙建强

关键词:思政指标工程

虞晓芬,孙建强,袁 旦

(1.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4;2.浙江工业大学 环境学院,浙江 湖州 313299;3.浙江工业大学 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00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之后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问题,认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要求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浙江工业大学坚持一体化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教师思政协同建设,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协同机制;特别是在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建设方面,充分依托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上积累的经验和优势,积极探索专业认证模式的专业思政建设,探寻了专业思政体系化推进的可行路径。

一、加强专业思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专业思政,顾名思义就是从专业这一层面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专业教育与专业特质开展的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政教育”[1],其特点是着眼于专业的宏观视角,对专业内的各门课程实施系统化、融入性的思政教育。因此,加强专业思政体系建设对于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都有重要价值,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专业思政是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即新时代“高教40条”),要求把思政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明确提出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内容。因此,加强专业思政体系建设,就是从整体的角度、围绕专业的要求实施思政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解决好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的必然要求。

(二)专业思政是新时代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求

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2],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思政就是课程思政组织化的途径。专业思政确立思政教育目标、开展体系化培养过程、制定系统化的思政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在专业思政体系下有机融合、各司其职,通过一门门课的课程思政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思政目标,不仅在微观课程层面实现将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体系,更在宏观层面借助“专业”这一主线及其所提供的整合资源,使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更加清晰,过程更成体系,思政元素等内容也更为丰富。此外,专业思政不但可以解决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协同问题,还可以促进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理论课的统筹协调和相辅相成。因此,专业思政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化、拓展特别是系统化提升等都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专业思政是新时代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本质诉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专业能力外,必须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思政相较于课程思政而言,更加注重从专业整体的角度,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塑造功能提出具体要求,以实现思政教育贯通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如此,具备系统性、体系化的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特别是其中的价值目标。因而,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培养本质上需要强有力专业思政的支撑。

二、构建基于专业认证模式的专业思政体系的可行性

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可持续性的专业思政体系成为重要议题。近年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一种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对接、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引领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基于专业认证模式来构建专业思政体系,成为实施专业思政的有效途径。

(一)专业思政需要标准化的参照体系

建立专业思政体系需要像课程思政一样有相应的指南或标准,但目前在这方面仍存在相关问题。首先,体系化的顶层设计需要尽可能具备解决普遍层面问题的“标准化”体系。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称《指导纲要》),但这一指导意见主要基于单独课程的课程思政“指南”,在专业层面实施体系化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导较少涉及。其次,专业思政在围绕专业特色实施融合性的课程思政方面更需要“标准化”的方法体系。尽管目前在教师层面对课程思政有了高度的重视,取得了认识上的广泛共识和认同,广大教师已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课程思政探索,但不同专业类如何按照《指导纲要》、结合专业特点“如盐入水”般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仍然需要一套标准化的方法体系进行指导。

(二)专业思政与专业认证模式相辅相成

《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明确指出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这一要求正体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强调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三大理念,并且工程教育认证所强调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位一体,与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对价值、知识、能力三者融为一体的要求也高度一致。与此同时,《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指导书(2020版)》增加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如在“学生”章节中,加入了专业如何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等。两者在理念、内容等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专业思政体系进行整体性设计,有利于促进专业思政的深入开展,也有利于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相关毕业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专业认证模式提供了成熟的方法学实践经验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方法,为构建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专业思政体系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基础。首先,学生中心意味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围绕学生,这正是专业思政系统性的最好注脚。其次,产出导向在实践中就是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这就要求专业思政应该先进行反向设计,率先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政目标及各门课程的思政目标,深入挖掘专业下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实施中,有效制定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教学的结合点,推进教师用好思政元素、站好三尺讲台,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相统一。最后,持续改进意味着具有一个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教育教学朝着目标不断“逼近”,因而专业思政也应具有相应的持续改进机制以确保思政教育目标达到相应成效。

三、基于专业认证模式构建专业思政体系的路径探索

浙江工业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始接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校之一,迄今已有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14个专业获得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认证数量位居地方高校前列。学校依托十余年来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设积累的经验,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以专业认证模式探索构建专业思政体系建设。

学校按照产出导向理念,以专业认证模式为基础,在培养目标上做加法、在支撑体系上做强化、在教学设计上做融入,形成具有工程专业特色的系统性、兼容性、实效性的专业思政体系和教育教学整体方案。针对工程类专业,建立并推行专业思政建设的“三步法”,即:第一步,深度挖掘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和价值教育目标,补充提炼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思政指标点体系;第二步,以专业认证模式为基础,强化思政目标与课程支撑体系深度融合,建立专业思政支撑矩阵体系;第三步,每门课程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嵌入思政教学设计,依托认证模式实施质量保障及评价(图1)。

(一)分析毕业要求的价值目标,建立专业思政指标点体系

《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思维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启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学校结合《指导纲要》、工程类专业毕业要求、人才培养需求、国家和社会发展、学校发展定位等因素,提炼出相应的课程思政指标点,各专业可据此补充扩展具体描述,并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指标点体系。例如,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提炼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生态理念、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文化自信、工程伦理、科学思维等9个思政指标点,各指标点及其具体描述见表1。

表1 环境工程专业思政指标点体系

表1 (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根据产出导向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制订的毕业要求覆盖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 项内容,其中的多项都不是技术层面的能力要求,而是涉及到个人素养和精神层面,属于价值目标,例如工程与社会、职业规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个人和团队等这些非技术层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它们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的对应关系见表 2(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由于以专业认证标准建设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目标一般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尽管其中的价值目标通常和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具有天然的重合度,但其尚不能替代课程思政目标体系。因此,在已有的按专业认证体系建设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能够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思政目标指标点体系,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第一步。

表2 毕业要求与思政目标指标点对应关系

(二)参考专业认证模式,构建专业思政课程支撑矩阵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策略,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并细化为毕业要求指标点,建立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的支撑矩阵,分解课程教学目标,针对每个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课程是达成课程思政目标和专业思政目标的基础与抓手。在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的支撑矩阵中,根据思政指标点体系和课程的属性,有重点地确定每门课程对思政指标点的支撑关系。通过支撑矩阵可对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思政指标点的支撑度进行评价,也能充分梳理和挖掘那些课程思政元素覆盖面最广和支撑度最强的课程,而这部分课程作为专业思政的建设关键课程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此外,对那些与专业认证毕业目标中的价值目标相吻合的思政指标点(表2),应该作为“必需支撑”通过课程支撑矩阵落实到相应的课程;而对于那些专业认证体系非必需要求的思政指标点,则作为“补充支撑”落实到相应课程,以利于从思政指标点、课程内容提高覆盖度。表3中的星号即代表了该课程对相应指标点的“必需支撑”。此外,还需要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和协同发展,整体协作提升人才培养价值目标和德育水平。

表3 思政指标点与课程支撑的矩阵关系及教学点分布

(三)全面融入思政教学设计,落实落细一线课堂教学

在专业层面的课程思政体系建立后,特别是明确了思政目标支撑矩阵后,每门课程就需要依据矩阵关系,通过课程思政进大纲、进教材、进教案、进评价,将课程思政融入到实际的一线课堂教学。每门课程都需要根据不同的指标点要求,有所侧重地将之落实到教学大纲、更新教学目标,并落实细化到教学设计,“思政指标点体系”可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凝练依据,教师可借此开展思政案例的收集及解析,形成“案例—指标点—元素”教育素材链。同时,每一个知识点搭配每一次教学方法的设计,完成教学课程教案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课程德育和智育的自然融合,即是一次“教学点”的实施。由此,便构成了“思政指标点—课程支撑矩阵—思政教学点”逻辑链条的反向设计、正向实施。表3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统计了每门专业课程对应每个思政指标点上的教学点的数量。此外,为了完善专业思政的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专业层面的系统化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改进机制,有必要借鉴专业认证模式中的“达成度”评价等手段实现专业思政的持续改进。

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专业教学目标可采用达成度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偏重定量的评价方式;思政教育目标则综合过程性及达成性评价,以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猜你喜欢

思政指标工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计算机辅助工程)征稿启事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