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驴得水》看谎言对启蒙的消解

2022-04-17胡娅男

民族文汇 2022年10期
关键词:消解启蒙谎言

关键词:谎言;启蒙;消解

启蒙,在汉语词典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为开启蒙昧,使人明白事理,第二层为普及新的知识,使社会摆脱封建愚昧。在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中,也有“启蒙”相关的解释。书中说到:“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的状态,不成熟的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指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由此可见,启蒙不仅是关于某种知识的学习,也是对人主体性的开蒙。通过这种开蒙,使人到达更加理性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理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的启蒙运动。当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通过宣扬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来反对封建专制愚昧,达到开启民智、推动社会进步的效果。

启蒙是不能有欺骗的,如果连启蒙都充满了谎言,那么启蒙的普及新知、开启蒙昧的目的是永远都不可能达到的。在话剧《驴得水》中,四个城里来的知识分子,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消解了启蒙的意义。

一、谎言与教育启蒙

《驴得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42年的旧中国。在一个偏僻又贫穷的地方有四个怀揣振新农村教育事业梦想的张一曼、周铁男、孙恒海、裴魁山四人。他们创办了一所三民小学,希望通过这所学校传授知识,从而达到消除农村贪愚弱私顽疾的目的。当地的环境太过于艰苦,甚至连喝水都成问题,因此他们虚构了一位叫吕得水的英语老师,利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购买了一头驴,取名为驴得水。后教育部派了特派员下来检查,一切宁静与和谐都被打破了,荒唐的故事也由此开始上演。

张一曼等四人都是先进知识分子。在西方,知识分子是一个近代才产生的概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知识分子一词做出了如下解释:“‘知识分子’最早是指俄国中产阶级的一个阶层。”在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应该就是“士”,“早在春秋时期,孔孟诸贤就提出了“士志于道,规定了‘士’应成为社会基本价值的代言人。”中国古代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就是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因此可以说,“‘知识分子’即指那些不仅有专业知识,更有独立精神、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批判精神的人。”

三民小学里的四人是当时少有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梦想是教书育人,传道解惑。校长孙恒海更是有远大的教育梦想,他想通过创办三民小学教育农民,消除他们的劣根性,从而实现振新农村教育事业的目标。张一曼是校长的支持者,周铁男是校长的崇拜者,裴魁山虽是较自私的一个,但为了吸引学生来学校接受教育,他也愿意贡献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做为奖学金。

在特派员没有出现时,孙恒海是绝对权威的象征。他带领众人虚构吕得水的身份以骗取相关经费,又在特派员要来检查的情况下要求铁匠冒充吕老师。    与自私自利的校长相似的是裴魁山。告白张一曼失败后,裴魁山便对张一曼记恨在心,并在后来特派员和铁匠的指挥下辱骂张一曼,导致了张一曼的精神崩溃。

周铁男在剧中是一个反抗失败者的形象,开始的他勇敢善良,在众人针对张一曼时站在她前面,替张一曼仗义执言。可这种勇敢却在特派员的枪声下烟消云散。他变得胆怯懦弱,只想苟全自己的性命。

特派员则是权利的化身。他是以英国留学生的身份出现在众人的面前,却在铁匠当着自己面朗读蒙语版《莎士比亚全集》时流露出欣赏的神色,并夸赞铁匠的英语纯正。由此可见特派员的留学生身份也是一個谎言。

剧中的所有人无时无刻不在用一个谎言掩盖另一个谎言,又在谎言编造的漩涡中互相欺骗。

二、谎言与时代启蒙

《驴得水》背景设置在1942年的中国,那时尚处在抗日战争阶段,三民小学所在的地方是国民政府的统治区域。特派员带着一笔由美国人捐赠的教育资金出现在了三民小学,在确认完吕得水的英语水平后将资金的十分之三留给了三民小学,剩下的一部分被他扣下,美其名曰充作公用。铁匠的身份暴露之后,特派员并没有责罚众人,为了得到另一笔更丰厚的教育基金,他选择和大家将谎言继续圆下去。

为了让铁匠同意继续扮演吕得水,特派员与校长等人满足了铁匠各种无理的要求,包括对张一曼的羞辱。

美国人到来后,为了不让他起疑心,众人又编出了孙佳佳是吕得水老师家属的谎言。作为孙佳佳父亲的孙恒海更是出于各种荒唐的原因选择牺牲女儿的幸福,甚至给女儿下跪以威胁女儿答应他们的要求。

最后,特派员接受了调查,三民小学没有被关闭,孙恒海等人也都安然无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样子。可不同的是,孙佳佳选择出走延安,张一曼也在这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一声巨大的枪响声中,张一曼成了这场闹剧中最大的牺牲者。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孙恒海、裴魁山、周铁男三人却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继续在三民小学里为他们的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时代需要启蒙。“真正的启蒙在于唤醒人性,呼唤人的尊严,捍卫人的主体性。”时代也需要真正的启蒙者,而不需要一群毫无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在自我放纵和追名逐利中消解启蒙的意义和启蒙者肩负的责任。

总体而言,《驴得水》所讲述的故事虽发生在1942年,但仍然延续了五四启蒙运动改造国民性的主题。这也正是孙恒海等人创办乡村小学的目的,即消灭农村的贪愚弱私。可从第一个谎言开始,贪愚弱私便在逐渐这群启蒙者身上一一展现了出来。启蒙者的自我启蒙都不彻底,更无法启蒙他人甚至启蒙时代。因此从这方面来说,话剧《驴得水》的启蒙话题,是对于五四以来启蒙的颠覆和反思。

参考文献:

[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2.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M].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45.

[3]裴毅然.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探索[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

[4]郭岩.谎言中的人性退守:话剧《驴得水》的启蒙主题反思[J].中国戏剧,2019-09-20.

[5]高力克.五四启蒙的困境:在历史与价值之间[J].浙江学刊,1999-03-25.

作者简介:胡娅男  出生年份:1997年 籍贯:湖北宜昌 民族:汉族 学历: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消解启蒙谎言
谎言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他者的异化呈现
揭穿谎言
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