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小小问题引发的思考

2022-04-17刘婕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5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洋务运动新课程

刘婕

【案例背景】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范式。如何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学会提高他们的能力,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在教学实践中个人感觉到很难。但最近的一次上课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过程】

高中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这部分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其涉及面广,特别是涉及到洋务运动的内容,有地主阶级中的两大派别洋务派和顽固派,有两大工业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还有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所产生影响的两大评价等等。因此内容很多,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处理的。

为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比如针对评价洋务运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甲午中日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么是否意味着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错了呢?通过讨论,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了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进一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假如你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清朝官员,为了达到自救目的,你将会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到教室后,我按照预定的教学模式开始讲课。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专业性较强,大家先大致浏览全文,找出近代中国不同阶级不同派别是如何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

生:开始认真看书归纳。学生的思维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有序的运转着。学生的兴趣非常高,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洋务运动的影响和评价时,我建议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总结时,我说:“不错,归纳得很好”。

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前景是一片光明啊,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使洋务运动走向失败,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破产,甲午战争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这时候,一个学生冷不丁冒出一句:“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呢?”

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瞬间被这个问题吸引了,都在小声嘀咕:就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有点突然,因为这个知识点不是今天讲课的重点,怎么办?说实在话,我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做充分的备课和思考,但看到学生的热情很高,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能再继续下面的问题了。当然不能扫了学生的兴,而且掌握了这一点,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特别是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而且联系现在改革开放的中國,为什么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学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样学,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是如何崛起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等等。想到这儿,我的思路也打开了,于是我对学生说:“那我们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个个表情严肃,00后出生的孩子已经不懂得民族的屈辱了,他们想的,做的,都是一种新思维,他们是和平年代的宠儿,根本不懂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不懂得百年前的国家是如何被列强蹂躏和瓜分的,不懂得先辈们所经历的苦难。今天的这节课,学生们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育,他们仿佛一下子长大了,看到这种巨大的收获,我趁热打铁,和同学们共同在网上查阅了资料:“从根本上来说,洋务运动的破产是指它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也就是说,它不是中国实现近代化的正确途径,不能实现它的目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的政策、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多方面问题以及战争后洋务派对时代潮流的负面作用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封建势力洋务派并不能完成引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而甲午战争以后洋务派又逐渐成为了中国近代化的阻碍力量。所以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可以看成是洋务运动破产的重要标志。洋务运动的众多局限性,已经在甲午战争中暴露无遗,经过了甲午战争,洋务派已经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进步代表,洋务运动也不再成为中国近代化运动的主流。”下课铃在热烈而又有点严肃中响起来了,同学们意犹未尽,还在沉思之中,但我知道这节课是成功的。

【反思】

一个小小的问题,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更多侧重于备教材,在备学生方面略显欠缺。

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的储备。因此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凭借教学课件、教科书和其他教学资料进入“规范”操作,较少鼓励学生自主提问,一旦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外的问题都会用“课后讨论”搪塞过去,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要改变观念,要改变教学行为,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上课前要考虑我能为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尤其是在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后,老师要及时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习力。

总而言之,关于新课程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正确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中的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中迸出的智慧的火花。学生和学生不一样,课和课不一样,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教法产生不同的效果,教无定法,在抓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始终把教学和学生、现实相联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洋务运动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
美国在甲午战争中偏袒日本的经济原因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