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肢体功能康复及脑血流水平的影响

2022-04-12王少琴刘丽彬

陕西中医 2022年4期
关键词:子午流针法穴位

王少琴,刘丽彬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自贡医院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医科,四川 自贡 643020)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引发缺血性软化或坏死,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3]。祖国医学中将该病归属于“中风”“偏枯”“筋痹”等范畴,病变部位主在脑,亦涉及多个脏腑,病情较轻者,病在经络且仅伤及脑脉,则预后良好,而病情较重者,病入脏腑且伤及脑髓,则病情加重危及生命[4]。另外,中医认为该病易发生于机体内部受损者,外感六淫、情绪失调、饮食不节等皆可致气血上冲于脑触发患者病情,使其神窍闭阻,进而发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症[5]。有研究发现,针灸治疗IS具有双向调节、行气活血、简便易行等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血液循环和运动功能[6]。“温通针法”具有温通经络、补泻兼施、祛风散寒等功效,对多种疑难杂症皆有一定疗效[7]。子午流注纳子法归属于传统时间医学,是一种按时取穴的方法,将传统取穴与时间要素相结合使其作用更大化[8]。本研究旨在观察分析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对IS患者下肢功能及脑血流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82例IS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84±5.65)岁,平均病程(2.68±0.51)个月,病史:高血压22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8例,高胆固醇血症12例;观察组男27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07±6.26)岁,平均病程(2.73±0.55)个月,病史:高血压23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9例,高胆固醇血症13例。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9];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0]中有关中风病诊断标准,发病特点:急性起病、进展迅速;主症:突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言语謇涩,肌肤不仁等,次症:头晕目眩、目偏不瞬、面色潮红、头痛、腹胀、行走不稳等。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症状和体征持续时间>24 h;③首次发病;④年龄35~75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⑤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①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者;②既往有运动功能障碍史者及严重关节病变者;③中风次数≥3次者;④伴有造血系统、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⑤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无法继续本研究者;⑥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⑦针刺皮肤区破溃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包括保护脑细胞、溶栓、抗凝、控制血压、调节血糖血脂及功能锻炼(摆放、伸拉、翻身、移动、站立、主被动运动)等。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同观察组主穴位,进针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法均匀捻转操作1 min,频率为60~90 r/min,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针刺频率和疗程同观察组。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治疗,具体为:①取穴:参考《针灸治疗学》和子午流注纳子法原理,取解溪穴为母穴,其余主穴位有双侧环跳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风市穴和太冲穴。②操作:患者头项部放松取坐位,针刺穴位消毒后,于每日10~11点,使用乐灸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25 mm ×40 mm)用补法针刺解溪穴,其余穴位采用温通针法,左手拇指切按于穴位旁,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穴内1~1.5寸,气至后加重左手压力,然后右手将灸针用力向前捻按9次至针下沉紧,小幅度重插轻提对针尖拉着有感应部位9次后再向前连续捻按9次使针下继续沉紧顶着有感应部位,同时左手下压施以关闭法,促使针感向前传至病所,热感产生后守气1~3 min,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出针后可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出血或血肿。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和积分减分率制定评定标准,积分减分率(n)=[(治疗前-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100%,其中痊愈:n≥95%;显效:75%≤n<95%;有效:40%≤n<75%;无效:n<40%。②中医症候积分:参照《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12]进行制定,包括主、次症共5个方面,采用4级评分法,积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11]评估,该量表包括面瘫、意识水平、下肢肌力和步行能力4方面,采用7级评分法,总分7~4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④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4]评估,总分为0~56分,得分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好。⑤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式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表(FMA)[15]评估,共有17个条目,采用3级评分法,总分0~34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越好。⑥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使用UD320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大脑双侧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最大峰值流速(Vs)和平均流速(Vm)。

2 结 果

2.1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95.12%)显著高于对照组(78.05%)(P<0.05)。

表1 两组中医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见表2。治疗后,两组患者主要中医症候积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BBS评分和FMA评分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见表4。治疗后,两组PI和RI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Vs和Vm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3 讨 论

IS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阴阳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为本虚,痰瘀风火闭阻络脉为标实,因其发病突然,故称为“卒中”,多数中医专家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气血逆乱,而阴虚血少之辈,筋脉失营养,劲切紧涩,以致搐挛僵仆,出现肢体肌力减退、走路不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16]。中医文献表明,经筋主司关节活动,而阳气可濡养筋脉,治疗经筋病应以消解筋结为主要目标[17-18]。目前IS患者生存率虽已明显提高,但多数患者仍无法治愈,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减少IS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促进肢体功能康复和改善预后极有必要。

本研究将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应用于IS患者中,结果显示:中医疗效显著,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明显下降,平衡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得到有效提升,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样得到显著改善,提示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IS患者症状体征、下肢功能和脑血流水平。分析原因,一天之中子时阳气始生而阴气盛极,午时阴气始生而阳气盛极,是以子、午时乃阴阳转换时刻,而子午流注纳子法是一种将时辰推移与气血流注顺序及五腧穴五行属性相配合,选取特定穴位进行穴位开合的针法,这种开穴方法顺应了阴阳转化与时间规律并结合经气的虚实情况予以补法或泻法针刺,使疾病更易康复[19]。IS多为虚症且主要涉及阳明经脉,按“补母泻子”原则,故取巳时上午(9~11时)后半个时辰上午(10~11时)补母穴解溪穴,使补益经气之效更甚,能够增强气血循行,促使经脉疏通。针刺手法是疗效的基础亦是针灸之精华,温通针法理论基础为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在双手的配合下,经气通过捻转提插得以激发,结合关闭法之推弩守气促使气血运行,经气经针感传导至病所以治病,这种手法的突出特点是“通”“温”“补”,通可疏通经络,温可振奋阳气,补则补养血气,欲温先通,温通相合使血脉通畅、血行加速、润养脑窍,具有标本兼顾、补泻兼施之效,使瘀血得消,新血得生,最终改善患者头部血运和全身症状及体征[20]。此外,本研究针刺穴位是中医治疗脑梗死常用穴位,将经穴与腧穴相结合,其中解溪穴具有舒筋活络、镇惊安神之效,可治神经、运动、消化等系统疾患,根据子午流注纳子法,以补法刺之进行开穴,能够增强疏通经络、气血运行效果。环跳穴具有祛风化湿、强健腰膝之效,主治下肢麻痹、腰腿痛、脑血管病后遗症等,是腰腿疾病常治穴位之一。足三里穴是强身健体的大穴,具有调理脾胃、通经活络、扶正祛邪之效,刺之可激发足阳明胃经经气促进气血传递,主治下肢不遂、癫狂、中风、虚劳羸瘦等。三阴交穴具有健脾益血、滋养肝肾之效,刺之可从阴引阳,激发三阴经经气促进下肢经脉通畅。风市穴具有运化水湿之效,为治风邪之要穴,刺之可疏通经络,提高患肢运动功能,适用于半身不遂、下肢风痹、麻木不仁等。太冲穴具有清理下焦湿热、滋养肝阴、调节气血循行之效,刺之可改善跖趾关节气血循行。诸穴配伍,使疏通经络、调理阴阳作用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脑部血液供应,利于其肢体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应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结合温通针法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IS患者症状体征、下肢功能和脑血流水平。

猜你喜欢

子午流针法穴位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子午流注法治疗妇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