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α-硫辛酸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2022-04-12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8期
关键词:硫辛酸注射液神经

孙 闯

辽宁省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内分泌科,辽宁辽阳 111000

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内分泌系统疾病, 据调查资料显示, 糖尿病的总体患病率将近10%以上,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作为其中一类较为常见的合并症,也是最为常见的致残原因之一[1]。据报道指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且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期间非常容易出现保护性感觉迟钝或丧失等情况, 合并出现足部溃疡或感染,甚至因病情较重而导致截肢[2]。 在目前临床工作中,多采用α-硫酸锌及甲钴胺作为主要治疗方案,其中甲钴胺的单独应用尽管可促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效果较为一般。 α-硫辛酸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氧化剂,在既往研究中多被用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神经传导功能[3]。 本研究选取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收治的11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旨在探讨α-硫辛酸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收治的110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5 例。 对照组中,男35 例,女20 例;年龄23~58 岁,平均(40.87±4.11)岁;病程4~12年,平均(8.25±1.24)年;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9.23~11.10 mmol/L,平 均(10.25±1.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9.23%~12.14%,平均(10.25±1.64)%。观察组中, 男38 例, 女17 例;年龄24~60 岁, 平均(40.97±4.25)岁;病程5~11年,平均(8.30±1.18)年;FBG 9.30~11.24 mmol/L,平均(10.78±1.07)mmol/L;糖化血红蛋白9.17%~12.25%,平均(10.37±1.60)%。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符合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同意,全部患者均知晓本研究情况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在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行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诊断后确诊;诊断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规范(征求意见稿)》[4]的标准;患者的神经精神状态正常、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合并良恶性肿瘤病变者;合并颅脑病变或神经功能障碍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出血倾向者;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1.2 方法

两组均结合患者的血糖指标给予糖尿病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或者胰岛素等强化治疗,以将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FBG<7 mmol/L,餐后2 h 血糖(2 h blood glucose after meal,2 h PG)<10 mmol/L[5]。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207,生产批号:20180512)注射治疗,方法:1.5 mg 甲钴胺+250 ml 生理盐水(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870001,生产批号:20180402),静脉滴注,1 次/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注射液(丹东医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65201,生产批号:2018019)治疗,方法:600 mg α-硫酸锌+25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 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neuropathy subjective symptoms questionnaire,TSS)评分、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正中神经及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 同时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①采用TSS 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6],评价指标包括了疼痛、烧灼感、麻木感、感觉异常,每个指标的满分为5 分,总分为20 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②采用453 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美国Medtronic 公司)对患者的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的MCV、正中神经SCV 及腓总神经的SCV 进行测量。 ③疗效评价标准[7]:将患者经过治疗后肢端疼痛、麻木等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 腱反射得到明显改善或者恢复正常,MCV 及SCV 较治疗前增加≥5 m/s 或恢复至正常水平评为显效;将患者经过治疗后肢端疼痛、麻木等自觉症状及体征得到好转,MCV 及SCV 较治疗前增加<5 m/s 评为有效;将患者经过治疗后肢端疼痛、麻木等自觉症状及体征改善甚至加重,腱反射及肌电图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评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SS 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疼痛、烧灼感、麻木感、感觉异常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烧灼感、麻木感、感觉异常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烧灼感、麻木感、感觉异常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S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SS 评分的比较(分,±s)

注 TSS:神经病变主觉症状问卷

组别 例数 疼痛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烧灼感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麻木感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55 55 2.87±0.41 2.90±0.45 0.366 0.358 2.12±0.54 1.36±0.24 9.538<0.001 8.204 22.394<0.001<0.001 3.05±0.48 3.10±0.47 0.552 0.291 2.33±0.24 1.09±0.35 21.669<0.001 9.950 25.438<0.001<0.001 3.17±0.45 3.20±0.51 0.327 0.372 1.90±0.25 1.36±0.33 9.673<0.001 18.296 22.464<0.001<0.001组别 例数 感觉异常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总分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55 55 3.10±0.65 3.08±0.71 0.154 0.439 2.11±0.54 1.45±0.38 7.413<0.001 8.688 15.011<0.001<0.001 12.04±1.84 12.10±1.95 0.166 0.434 8.20±1.36 4.40±0.65 11.854<0.001 12.447 27.782<0.001<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MCV、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SCV 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MCV、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SCV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MCV、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SCV 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MCV、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SCV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4)。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MCV、腓总神经MCV 的比较(m/s,±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MCV、腓总神经MCV 的比较(m/s,±s)

注 M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组别 例数 正中神经MCV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腓总神经MCV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55 55 40.21±4.25 41.33±4.17 1.395 0.083 43.21±4.55 46.19±4.20 3.569<0.001 3.573 6.090<0.001<0.001 38.15±3.64 38.20±3.75 0.071 0.472 40.77±4.12 43.15±4.68 2.831 0.003 3.534 6.121<0.001<0.001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照组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期间出现1 例局部血管微红, 但未影响治疗过程,滴注结束后症状消失,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血常规、 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SCV 的比较(m/s,±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SCV 的比较(m/s,±s)

注 S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

3 讨论

临床资料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起病较为隐匿,多呈现出缓慢进行性加重的情况,在早期不容易被诊断发现,而一旦进展为晚期,则非常容易对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且有部分患者可因外伤、感染等导致糖尿病足未能及时治疗而致残甚至死亡[8]。目前,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有报道认为,氧化应激是目前较为公认的一种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共同通路,同时也容易受到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因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常见机制:①多元醇-肌醇途径;②脂代谢过程出现异常;③机体氧化剂损伤;④已经发生了微循环障碍[9-10]。 不过在近年来,多认为线粒体活性氧的蓄积以及氧化损伤被认为是导致糖尿病合并症的共同发病机制,因此,在治疗该病时也多从该角度出发,加强对抗氧化剂的应用[11]。

在既往临床工作中,多在常规降糖基础上加用甲钴胺以控制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甲钴胺本身作为一种辅酶维生素B12钴宾酰胺制剂, 与其他类型维生素B12比较,对神经组织具有较好的传递作用,其优势在于能够通过利用甲基转换对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产生较强的促进效果,同时对已经受到损伤的神经组织进行修复,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仍然值得进一步的提升[12]。 α-硫辛酸作为一种功能较强的抗氧化剂,其作用机制在于能够对脂质氧化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促进增强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同时也增加了神经Na+-K+-ATP 酶的活性,以此保护帮助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13]。二者联合应用在促进改善神经细胞代谢及活性,促进髓鞘脂质合成,加快修复损伤神经组织上具有突出的效果[14]。

在本研究中, 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就α-硫辛酸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烧灼感、麻木感、感觉异常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MCV、正中神经SCV、腓总神经SCV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更好地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帮助进一步改善麻木、疼痛等相关症状, 原因是α-硫辛酸的应用更好地从该病的中心发病环节出发, 与甲钴胺的作用机制互补,起到了较强的叠加效应, 且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5]。 但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有限。

综上所述,α-硫辛酸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帮助改善症状及体征, 同时可促进调节腓总神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丰富观察指标, 并对不同剂量α-硫辛酸注射液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以更好地分析最佳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硫辛酸注射液神经
木丹颗粒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诺保思泰®阿加曲班注射液
脑梗塞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与丹红注射液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α-硫辛酸对滩羊肌纤维类型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联合应用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的疗效分析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中药足浴联合腺苷钴胺、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