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海剪纸”审美嬗变

2022-04-12管艳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临海民俗剪纸

管艳(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民间剪纸艺术在一定的时空中有程式化的特点,但在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生存环境时,必然会影响其审美及外部形式特征的演变。单从造型语言、艺术风格层面对“临海剪纸”进行分析,远远不能体现其艺术嬗变的整体性。还需在遵循社会商业活动与民间剪纸艺术脉络的双重路径中展开研究,结合其经济属性勾勒出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临海剪纸艺术的整体面貌。

台州地区的“临海剪纸”本名“张家剪纸”,向外推介时以“临海剪纸”为名,据张氏家谱记载,南宋嘉定八年(1215 年),来自天津的剪纸艺人张芝敬落户临海括苍镇,致力于传播剪纸艺术。

“临海剪纸”由北方传入,到清代,有了较大的发展,题材包括吉祥团花、人物、动物等,其内容多为吉祥图案,表达了老百姓祈愿吉庆平安的美好愿望。与同一地域的“温岭剪纸”“黄岩剪纸”“玉环剪纸”“路桥保安剪纸”相比,其风格更为“雅化”,更具文人审美特点,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临海剪纸”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生存环境,本应占据第一位的民俗性让位给了商业性。这一转变,为临海剪纸植入了变异基因,影响了它审美性质的嬗变和外部形式特征的演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临海剪纸”中的民俗基因越发稀薄。

从俗语“纸人纸马上天庭”中不难发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很大的功用在于交通天地,这一功用也决定了民间剪纸广泛应用于民俗和礼仪中。至宋代以来,虽然剪纸的应用的范围扩展到灯彩、刺绣图样、皮影、陶瓷装饰等方面,但从晋以来用于民俗活动中的剪纸一直延续。老百姓会因下雨过多致使庄稼受损,从而剪制一些纸人纸马悬挂于屋檐下,以期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上天,使雨住天晴。台州市黄岩区有种植蜜桔的传统,每年在元宵节前后、桔子花开之前,寺庙中就会举行一种民俗活动——将剪纸作品挂在桔子树上,以祈祝当年的桔子丰收。民间剪纸在这些民俗活动中是活动的道具,在看来纯美的背后是服务于民俗的功利性,与民俗风尚紧密相连。民间剪纸生长于劳动者的土壤中,较少受其他文化的影响,反映的是农耕文化本原,表现的是人们社会性需求,强调的是农耕文化的系统性,其程式化的民俗性已经成了老百姓的记忆基因。

而“临海剪纸”由于其家训的原因,严禁参与祝祷等民俗活动。临海剪纸的创始人张芝敬本是北方人,到浙江后长期活动于宁温古道,以剪制、出售剪纸花样为生。在一次卖艺途中张芝敬被大水所困,为一陈姓老翁所救,后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与陈姓老翁长女成亲。成亲后由于年少亲狂,做了一些错事。至其老年,常感怀当年犯下的错误,从而立下家规,严禁后人以剪纸技艺参与传统活动。其后,各代传承人均谨记家训,一直只参与商业活动,从不涉及相关的民俗活动。譬如,现在的传承人张秀娟就因此条家训,曾拒绝参加一些民间或官方举办的活动。由此也造成其与民俗生活脱钩,不再囿于传统自然的流变,从而使其审美情趣中的民俗基因较为稀薄,朝一条不同于民俗审美的趋向变化。

二、“临海剪纸”彰显了入世“实用美术”特性。

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是民间剪纸依存的根本,其结构是由人伦血缘为纽带的家庭、宗族和以地缘聚居为基础的村落社区三部分组成。剪纸艺术通常的传承囿于亲缘、地缘之中,常常是长辈传给晚辈,亲戚、邻里之间互传,传承者几乎无法跨越村社的地缘空间,并以“样”的形式复制农耕社会的视觉程式。从纵向看,一定时空内的民间剪纸艺术具有程式特征——即一直保有民俗性的特点。但从横向看,全国不同时空区域内的民间剪纸艺术风格则精彩纷呈,个性鲜明。因此,民间剪纸艺术程式特征与地域个性并不矛盾。它一旦挣脱所处的地域时空语境,程式特征就会发生变异,向个性方向发展。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程式化的特征,但程式化不是不变化,也非阻碍民间剪纸艺术创新的羁绊。当中国农耕文化基础逐渐被市场经济稀释之时,当经济属性占主导之时,程式与变异的博弈此消彼长,原本平稳的关系逐渐向变异倾斜,加快了剪纸艺术的变异的速度,“临海剪纸”艺术恰恰体现了这一变异发展的过程。“临海剪纸”是市场的精选化,是将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形式语言,参与商业活动的艺术创作,其功用性决定了“临海剪纸”的艺术表现形式。为顺应市场的需求,“临海剪纸”将民间剪纸早期的集体无意识状态、非常纯粹的状态转向更加理性化的状态。

在“临海剪纸”诞生的宋代,城市、商业经济发展迅速,北宋时期天台县令郑至道在元祐二年(1087 年)更是提出了“四民皆本”的思想(此看法比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还要早500 年)。两宋的都城汴京和临安,是剪纸技艺比较发达的城市,当时“货郎担”的行业极为活跃,货郎走街串巷贩卖货品,有些“货郎担”的货品之一便是剪纸。民间剪纸的经济属性开始凸显,“临海剪纸”是一种应用型的剪纸艺术,经济属性更加显性,市场经济为“临海剪纸”艺术嬗变搭建了立体文化生态,并推动其产生亦步亦趋的变化。

“临海剪纸”创始人张芝敬一开始就以市场化面目出现。在他南下之初,即在杭州一带以出售剪纸花样为生和帮人印染织布为生。定居临海后,作为一个没有地产的外乡人,其卖艺足迹遍及台州、宁波、温州等地。

“临海剪纸”自诞生伊始,就以蓝印花布、刺绣、木雕、石雕底样的形式出现,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姐妹艺术的审美元素,受市场经济影响形成了鲜明的审美风格。临海剪纸传承与发展不仅受剪纸工具——剪刀的制约,还受蓝印花布、木雕、石雕等工艺制作技艺的约束,尤其是长期受适用面广泛的商业特质的影响,同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其技法也由“剪”延伸到“刻”“凿”“雕”,形成了规范严谨,玲珑秀气的特点。

“临海剪纸”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印花样”“绣花样”“雕花样”三大类。

江南一带在南宋时就流行“药斑布”,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蓝印花布”。这种民间手工艺所用的印花版,就是一种以剪纸技艺为基础的经由镂刻技术加工的完成的纸质花版。图1 即是由“临海剪纸”传承人张秀娟收藏的由“临海剪纸”中的印花样为花版印染而成的蓝印花布。

图1 蓝印花布 张秀娟剪纸博物馆

就剪纸应用的载体而言,“临海剪纸”与载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依存型关系,剪纸被转化成图案或图像,与载体互相依存、融为一体,即剪纸图形是载体的一部分,无法从载体上分离。蓝印花布、帽子、围兜、家具、墙壁与剪纸图形都是一种依存关系。这就造成了“临海剪纸”在技艺上既受剪刀的约束,也受绣花针和雕花刀的约束。

同时,无论是“绣花样”还是“雕花样”,都需要适应适应帽子、围兜、鞋面、袖口、桌角、墙壁等对象物的不同形状,如图2,为适应帽子的圆形,花鸟图形依据轮廓线设计和剪制,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相较于其他的民间剪纸艺术的随意性、即兴性而言,“临海剪纸”更为严谨、规范。线条圆润流畅、柔和秀美,构图精致、完整,注重线面结合、虚实相生,剪制出的图形纤巧玲珑、秀气雅致,以适应成品的工具、材料和应用范围的特性。

图2 帽花 张秀娟剪纸博物馆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临海剪纸”风格亦逐步发生变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形成了表现人一生中诞生、出仕、婚嫁等重要、美好阶段的艺术形式,将人们美好的愿望,转化成精巧的图案,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实用美术”的底样出现,蓝印花布图案雅致、秀巧,透着温婉、雅静(图1);帽花以“剪”塑形,以“绣”着色,宛如一幅优美的花鸟画(图2);木器上的凤凰以“剪”为底稿,利用雕花刀的刻、凿,形成灵动、传神的木雕图案(图3)。入世的实用性使“临海剪纸”在民俗传统上出现了隔断,突破了程式化的稳定,走上了创新求变的道路,其审美主题从“民俗文化”走向“审美文化”,审美从“自娱”走向“娱他”,审美风格从“俗”趋“雅”。

图3 木雕 张秀娟剪纸博物馆

三、“临海剪纸”彰显了传统文化

在农耕社会中,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男子以文章笔墨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女性则以剪刀针线描画人生。男性视民间剪纸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微末小技,不屑为之;女子则用剪刀和纸张,铰出美丽的图形,装点生活。而在“临海剪纸”的传承中,这种从出生就稳定下来的性别角色的设定发生了改变。临海剪纸传统创作主体为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剪花郎”,这给民间剪纸艺术创作注入新的思维。男性主体的加入是为了追求民间剪纸艺术的经济价值。当地歌谣“张家剪花郎,剪纸走四方。出门空手去,归来钱满筐。”充分说明了“剪花郎”以技艺为家庭经济带来收益,从而得到家庭认同。

图7 沁园春·雪 张秀娟

据喻长霖等编撰的《台州府志》记载:“南宋时期,台州一度成为都城临安的辅都,文风昌盛,赢得了‘小邹鲁’的美誉”。在“临海剪纸”的消费群体中,饶有家资的文人是其中的大客户。传统社会中,文化的兴盛折射在消费者群体身上就是对主流文化的认同,这样的文化生态对剪纸艺人而言无疑是需要将作品中的民俗性转化为文人审美情趣。“临海剪纸”的传人均接受过较好教育,参加科举于他们是其次,更多的是为了和消费者在审美上产生共鸣。受过教育的“剪花郎”整体文化素养高,审美情趣高雅化。

为了迎合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需求,促使“临海剪纸”艺术题材创新与审美价值转化,使作为商品的“临海剪纸”逢迎市场的审美趋同,形成其“文人化”“雅化”的审美特点。

“临海剪纸”中大量的题材来至庙堂文化,偏重教化功能,可谓用剪纸图解传统文化。在《百世坊》(图4)和《义成双》(图5)两件作品中,人物以最能够体现动态的半侧面为主,比例准确,服饰打扮与传统社会中的文人及官员吻合。剪影虽未刻画五官,但体态丰富、自然,人物性格鲜明。图6 是以“临海剪纸”花样为底稿制作而成的石雕作品,人物面部多为3/4 侧面,刻画有五官,整个脸部饱满、生动,与我国古代对男子好相貌的要求相符;服饰与前两幅作品相似,为古代官员和文人装扮;动态含蓄、优雅,人物给人的感觉是文质彬彬。三幅作品比例准确、手法写实,无疑颠覆了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在造型上夸张、变形的特点;题材都是出自传统文化的忠义、孝顺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有叙事性的内容;人物形象文雅,符合文人审美。当审美跳出了传统剪纸的母体范畴,剪纸的形式必定会产生变化,必然导致与传统民俗文化风格和形式相背离的新主题、新风格,客户的需求为“临海剪纸”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处于与民俗文化风格迥异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中,创作题材、审美风格也更多受到影响。

图4 百世坊 张秀娟剪纸博物馆

图5 义成双 张秀娟剪纸博物馆

图6 雕花样 张秀娟剪纸博物馆

四、“临海剪纸”对入世文化的继续推进

当前,“临海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现代化、都市化、整合化特征。用创新观念将现代的绘画、设计、色彩意识融入剪纸作品之中,同时对剪纸的材料进行改善,以丝绸、定制宣纸替代普通纸张,使剪纸作品登上了“大雅之堂”,进入公共文化场所,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推移,剪纸的应用载体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与传统社会相比,现在的社会物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高层住宅的风格不再适合粘贴窗花;空调、杀虫剂的使用,可挂蚊帐子的雕花架子床被请出了卧室;皮鞋的质地不再适合绣花;高铁、飞机的格调与传统民间剪纸的风格格格不入……新兴的物质环境不断的压榨民间艺术生存的空间。“临海剪纸”在应用载体的拓展主要在文化环境领域。

“临海剪纸”本来定下了“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但在20 世纪那个特殊的年代,家族中的长辈怕自家的女孩无法生存,打破了这条规定,将剪纸技艺也传授给女孩,希望她们能有一技之长,便于在社会立足。现在“临海剪纸”第二十一代传承人张秀娟就是一位女性传承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她不仅复原了“临海剪纸”老花样,同时借鉴中国画、书法等艺术语言,通过与剪纸技艺转换,使剪纸作品更有创意。《沁园春·雪》从纹饰图案的角度描摹文字,以刻刀、剪刀替代毛笔,演绎书法的魅力。在传播途径上,改变以文化传播为唯一途径的方式,学习西方高订的商业模式,将作品“精品化”,以商业推广的形式提高知名度。在材料上,“临海剪纸”以定制宣纸、丝绸、羊绒棉取代普通纸张;丝绸剪纸改善了传统纸张容易受潮霉腐、褪色的缺点,增加剪纸艺术的收藏价值;羊绒棉剪纸羊绒棉混合纤维上雕刻花纹,可做日常使用的垫子。

随着农耕文化土壤的消逝,民间剪纸的生存环境随着社会环境、民族习俗的变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少民间剪纸艺术在逢迎市场的调适中不断抛弃自身文化内核,开始呈现同质化倾向,渐失地域特色。

变异应有度、应有原则,应保有自己的底线,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应尊重传统,“临海剪纸”与市场经济牵连发展的过程,或许可以给当下的民间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猜你喜欢

临海民俗剪纸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剪纸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漫画民俗
新模式外宣探析
临海变“大海”
剪纸
剪纸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临海矿山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