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国玉器的类型与用玉制度探究*

2022-04-12罗理婷陈春湖北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5期
关键词:玉质玉器礼仪

罗理婷 陈春(湖北美术学院)

曾国是商周时期,附属于周天子,位于如今的湖北随州以及枣阳一带的诸侯国,曾国的地理优势明显,扼守着随枣走廊,控制着南北交通的要塞,曾国大王曾受周天子派遣至南方以期对峙淮夷,统治南土。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学家们对于周代曾国的考究发现,从西周早期直到战国中期均有发掘。本文对曾国出土的各式玉器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器物类型学的器物区别对玉器进行型式的分类以玉器分期为基础,对曾国用玉制度体现出的时间、等级、性别特征进行研究。

一、引言

在中国人眼里,玉器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器物,他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最初的时候,由于玉器特有的温润质感以及独到的纯净特性,人们对于它的美感而着迷,受到当时生产力的限制,人们的思想过于闭塞,难以理解玉的物理特性,玉的神秘之气便孕育而生。因此,当时的人们将所遇的无法解读的一些自然之象映射其中,这便是人的观念与玉器最早的结合,物化于器,将玉器本身的自然属性放大虚化,赋予其特殊的含义,将社会层次中的思想意识注入玉器,使之拥有了包括艺术、道德、文化等在内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成了社会意识的原型。

殷商王朝的覆灭,对西周而言是极好的教材,他们吸取了其中的教训,提高了统治阶级的无上权力,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方面,对百姓进行高强度的统治,制定出一系列的严苛的法律法规,将日常的生活模式和众多的礼仪形态上升到制度的规范层面,因此,产生了用玉制度。西周后期社会动荡,虽步入了春秋战国的纷争,但其社会形态得以传承,并继续发展延续。就制度而言,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仍是较为统一的。但由于周天子王室的羸弱和一再没落,助长了各个诸侯国的势力,各国的用玉制度,也就在此时出现了大的变动,玉文化也就是在此时开始丰富了起来,不断地吸取地方的文化元素,渐渐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用玉制度,这些丰富的制度和内涵对于两汉用玉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曾国玉器类型

玉器的种类繁多,多而杂,繁而细,更有甚者难以分辨其类型,因此,对于其分类至今也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分类标准。学术界对玉器的分类方法各有不同,有些是单纯的通过其类型进行区分,有些结合使用功能进行分类,还有的专家学者利用玉器的形态学差异制定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标准。当前的玉器分类难以统一,众说纷纭,本身历史遗存就存在着争议,加上时代的不同和地域的差异,对于每一件玉器而言,都有着其独有的特殊性和专一性,有时实难归类,基于这些矛盾,本文从种类和型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类。

(一)种类

在周代曾国的历史遗存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器型种类包罗万象,极其丰富。器型包括璧、琮、圭、戈、刀、玦、珠、环、璜、玉佩、珩、柄形器、笄、管、几何形配件、动物(鱼、龙、禅、鸟、鹿、虎、象、羊等)、琀、塞、握、足端玉等。根据遗存中出土的玉器情况,本文将玉器的器型以及用途作为玉器分类的两项依据,依次构建出具有完整体系的玉器分类标准,即将曾国玉器分为礼玉类、饰玉类和其他类三类。

(二)型式

以本文制定的分类标准为前提,将礼玉类、饰玉类、其他类玉器作为曾国玉器型式研究的主体框架,对其中的每一类玉器进行个体分类分析。

1.礼玉

①璧

在曾国的历史遗存发掘的礼玉中,以玉璧数量最多(如图1)。共统计出土璧133 件,有玉质和石质两种。根据璧的轮廓形态,分为圆形璧和异形璧。

图1 玉璧

②琮

玉琮是呈现中空状的玉器,多是内部呈现中空圆柱,而外部是方形棱柱体,有射(如图2)。共统计出土的玉琮3 件。依照玉琮的纹饰,分为素面琮和兽面纹琮两种。

图2 玉琮

③圭

数量较少,无法细分。圭体前端呈三角形(如图3)。仅出土圭1 件。

图3 玉圭

④戈

曾国遗存中的玉戈数量不多,据统计出土的玉戈仅有4 件,有大型戈和中型戈两种。但整体型式皆是玉质,呈长扁平状,有三角的尖头,内和援的中间有孔(如图4)。

图4 玉戈

⑤刀

石质或玉质,直背,带单面刃,素面,共出土4 件。

2.玉

①玦

曾国出土的玦有玉质的和石质的,都是中间镂空,类似于圆环状,但是,有一侧是存在缺口(如图5),因而称之为玦,共出土46 件。根据块的形态,分为片状玦和管状玦两种。

图5 玉玦

②珠

石英、玛瑙、水晶、绿松石等质地,共159 颗,俯视平面一般为圆形,中间有穿孔,以便连接成串。

③环

曾国出土的环质地多样,较其他玉器的质地类型都多,例如玉环、玛瑙环和水晶环等等。环则形如圆饼,但中间镂空,共出土32 件。

④璜

璜为玉质或石质,整体形态作弯弧扁平状,两端有穿孔(如图6),共出土27 件。可分为无扉棱璜和有扉棱璜两种。

图6 玉璜

⑤玉佩

玉佩是出土数量最多的饰玉种类,一般呈扁平状,共出土136 件。据玉佩的造型,分为象生形佩和几何形佩。

⑥珩

珩与璜相似,二者区别在于佩戴方式,佩璜时凹面朝上、凸面朝下,而珩则反之,共出土38 件。

⑦柄形器

玉质,扁平长片状、顶部平或微弧、束颈、下端无榫不规则,无附饰,器表无复杂纹饰,共出土8 件。根据柄首的形状,分为梯形首和方形首两种。

⑧笄

玉质,素面,仅共1 件,为笄与管形玉箍组合,笄为圆锥形,一端粗平、一端细尖,长15.7厘米;管形玉箍束腰,上下两面平整,中部有穿孔,可能为束头发的饰玉。

⑨管

玉质或石英质,素面,有的饰有纹饰或凹槽,中部有孔,共出土34 件。根据横截面形状,分为圆形管和方形管两种。

3.其他类

其他种类包括玉琀、玉塞、玉握、足端玉和器物五类,其中,玉琀大多为几何形玉片或牛、羊、猪、狗和鱼等动物形象,这一类玉器,据统计共出土了28 件;玉塞呈椭圆形球体,共出土4 件;玉握近圆柱体,下端略粗,共出土2 件;足端玉共出土3 件;器物种类繁杂,但大数为零星出土,每一种数量极少。主要包括的器型有玉器残片、方环、U形饰、贝、砾石、挖耳勺、磬、玉片、刚卯、半琮、梳、鞣等,共计约93 件。

三、曾国用玉制度

用玉制度包括玉器的种类、造型、使用方法、使用等级等,部分纹饰的使用,也有着较为明确的等级划分,也应属于制度这一方面。本文根据玉器的使用功能将玉器分为两大类,即礼仪用玉和装饰用玉,曾国用玉制度即从礼玉制度和饰玉制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礼仪用玉

礼玉仅指各种大型礼仪活动所用玉器。从这个意义上讲,礼玉制度大部分玉器的使用应该是各种仪式活动中,仪式活动的性质直接导致着礼玉的不同。

礼玉不是简单的摆件,它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礼仪,通常也不是一个玉器就代表一种礼仪,一般情况下都是几种不同的玉器组合来预示着某种礼仪。

由于周代曾国延续时间跨度较广,每一个时期对于礼玉的运用颇有差异,西周早期,运用在礼仪制度的玉器大部分是玉璧、玉戈和玉琮这一类的玉器,随着西周的衰败,玉戈逐渐退出了礼玉的制度,到春秋时期琮也慢慢消失,出现了刀这一器型,但玉璧依然是礼仪用玉中的主流,至战国,玉琮又登上礼玉的“舞台”。

可见,璧在曾国用玉的发展历史中,一直都是主流形式的存在,无论何种时期,其数量和质量皆是顶流;而类似于戈、刀这一类的器物,本是作为铜制武器的存在,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由于用玉制度的影响,这一类武器也渐渐不作为工具来使用了,皆作为礼玉来表达王室的一种权力象征。

(二)装饰用玉

装饰用玉的使用更是丰富,这更多的是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饰玉制度更多见于对于玉器造型方面的规范,装饰用玉和礼仪用玉同样是除了的种类的区分以外,还有组合用玉的存在,而装饰用玉还存在着佩戴方式的制度形式。大部分饰玉均早与礼玉出现,由于玉器的气润质美,一开始便是以装饰之用而发展的,进入夏朝之后,礼仪制度开始形成,但是,在商朝后期,玉器的神秘面纱渐渐被揭开,其庄严肃穆的特性也逐渐消失,因此,玉器的礼仪作用逐渐减弱。

两周时期饰玉发展成为玉器的主流,饰玉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玦应是最普遍使用的饰玉,玦的纹饰精美,组玉佩主要见于甲类、乙类中,玉带钩等级较高、应较珍贵。饰玉之所以高于礼玉,最主要的原因是装饰用玉在规模和雕饰上均趋于精致化,更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处,所以,一直以来,饰玉制度都是曾国用玉制度的核心存在。由于周天子治国之道的限定,礼仪用玉趋于规范,无可发展,但装饰用玉则不然,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饰玉的体现,因此,装饰用玉的发展迅速,直至战国。

四、小结

我国自新乐文化、河姆渡文化开始,就对玉器有着执着的追求,直至今日,在七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沉淀,积聚着我国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内涵。在古人眼中,常以“温润如玉”来形容君子之态,可见玉在古时具有极其重要的程度,曾敬若神明,也曾长存于村野,长年的孕育而形成了这样一系列的用玉制度和玉文化。对于曾国玉器这个处在两大玉器高峰中间的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玉质玉器礼仪
石性与玉质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西汉玉器的鉴定
筷子礼仪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礼仪篇(下)
中国玉文化的玉质美和玉德美
公主传奇(大结局)
公主传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