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技术在肺癌胸膜转移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2-04-11郑功远王云凯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6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非小细胞肺癌效果

郑功远 王云凯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核磁共振(MRI)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患者的检出效果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病理结果明确为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患者,分别采用CT影像技术诊断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观察和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结果。结果:磁共振成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的准确率为100.00%,显著高于CT诊断的73.33%(P<0.05)。结论:核磁共振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做出明确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该技术是一种安全、确诊率高的诊断方法,在鉴别胸部病变情况中也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核磁共振;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6--01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肿瘤疾病越来越年轻化。其中肺癌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高发性恶性肿瘤疾病,越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更有利。磁共振检查是一个断层图面检查,将人体分为一层一层的图像,从矢状、冠状或者轴位成像,成像原理是把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通过氢原子核发生共振而产生图像。在既往临床上,胸部疾病的诊断多采用CT检查[1]。并且在近些年的相关技术不断发展与更新下,CT检查的分辨率逐渐提升,诊断效果不断改进[2]。但与磁共振技术相比,CT检查在对骨病变、关节病变以及软组织病变方面的诊断效果稍显逊色。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病例,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在肺癌胸膜转移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40例明确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患者,分别采用CT影像技术诊断和核磁共振影像技术诊断。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24岁-68岁,平均年龄(59.6±16.8)岁。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诊者;未进行手术或放疗治疗者;患者精神正常,意识清楚,可进行语言交流;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有其他系统肿瘤转移可能者;患有其他系统急慢性疾病者;治療依从性差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CT检查:所用CT仪为飞利浦的16排螺旋CT机,在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对病灶及周围组织等改变进行扫描。自肺尖部至隔顶,设置扫描参数为:电压120 kV,电流200 mAs,螺距1.375:1,旋转时间0.6 s,视野范围设置在180~220 mm,层厚设置为0.625 mm。增强扫描:对比剂选择非离子型,通过静脉注射,剂量为80~100 mL,注射速率3~3.5 mL/s,延迟扫描时间20~25 s。将扫描数据传送至后台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

磁共振检查:令患者仰卧于诊断床,选择1.5T磁共振成像设备,设定256*256矩阵、5mm层厚。将体部阵距线圈置于胸部,头足位进入主磁场。检查前练习屏气,扩散加权成像序列采用脂肪抑制技术、非屏气自旋平面回波成像、自由呼吸触发、心电门控。

1.3观察指标

对两种检查仪器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判断两组之间的差异。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平均)值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可知,40例研究对象中,核磁共振技术准确度为90.0%,CT技术准确率为75.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最近几年我国肺部肿瘤发生率逐渐提高,这种病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因此会对患者和患者家属带来巨大的打击在肺癌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转移显现,胸膜转移是其中比较多见的一类,仅有少部分患者在发生胸膜转移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大部分肺癌患者在出现胸膜转移后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症状表现,呼吸困难是其典型的症状表现,同时也会伴有乏力、消瘦、食欲减低等症状表现。到了晚期,还可以出现恶病质[3]。另外,出现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患者还可能伴随有胸痛的症状,该疼痛通常发生在病变局部,以钝痛为主。也有可能出现咯血症状,此时应当考虑患者为支气管源性的肿瘤。若肺癌转移到胸膜,表明是癌细胞已经出现了胸膜种植,患者很有可能下一步或者同时出现恶性的胸腔积液。因此,尽早的治疗对减缓病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核磁共振技术迅速发展,在肺癌的临床诊断中逐渐发挥效用。传统诊断中大多通过观察病灶形态学变化、位置以及大小判断其性质,在定量指标方面缺乏客观性,容易受到阅片医师主观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假阳性、假阴性情况。无法有效表现微观病理改变或早期改变。随着软件、线圈技术、计算机硬件的进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空间分辨率、图像信噪比、胸部成像速度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且可实现多参数成像、无辐射成像,达到较高的血管分辨能力以及高度软组织分辨能力[4]。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能够有效地检查肺癌症状,并对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准确率较高,与CT结果相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在非小细胞肺癌胸膜转移影像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为临床做出进一步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何则皓,王桂芳,陈文学.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人体肺功能障碍疾病血样的代谢组特征[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0,37(10):1312-1316.

[2]霍铎文.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2):181,183.

[3]付剑峰.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肺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7):17-18.

[4]赵年贵,罗文斌,杨永贵,等.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8):58-60.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非小细胞肺癌效果
灵动耳环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退变影像学研究
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治疗复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评价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DCRT联合同步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伪装效果
各种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