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2022-04-08毛小晶王荣超吴辉勇

文教资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师范院校

毛小晶?王荣超?吴辉勇

摘 要:师范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有立德树人、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理念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从协同育人的现状看,目前两者存在思想认识不一致,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和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认识高度、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和构建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等四种实现协同育人的路径。

关键词:师范院校 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2],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元素,并在上海高校试点成功。随后,全国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课程思政和传统思政课程改革。作为师范院校,如何在教学中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对于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至关重要。因此,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相互协同的育人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含义

(一)思政课程的含义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在高等教育中广泛开设的具有思想政治性的诸多课程,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思政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3]思政课程具有科学的思想性、敏锐的政治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课程思政的本质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根本上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性问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师范院校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的有利保证,也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只有弄清楚“立德树人”的本意,才能使二者更好地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才能使师范院校的师生协同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理念,改善教学效果

近年来,师范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存在“千校一面”同质化倾向,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师范院校培养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其原因在于教师群体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后。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把课程思政理念的培养纳入教师日程培训体系,不断强化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师范院校的党委应该引导教师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要求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促使教师担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师范院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从而使学生形成勤奋刻苦的内驱力。课程思政不仅可以解决课堂教育内容抽象乏味、枯燥刻板的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师范院校应将课程思政的功能融入思政課程中,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优化现有的思政课程,丰富现有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程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既有学理性又有启发性,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协同育人的思想认识不一致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和思想政治认识。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协同育人意识,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思政课教师、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师或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有的专业课教师虽然参与协同育人活动,也是迫于考核评价等要求,并未形成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未将思政育人的理念入脑、入心,这种认知上的片面性,导致协同育人一时难以有效形成。[4]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直接决定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的效果。目前,部分高校教师在专业课、通识课和公共课的教学中,未将思政元素融入实际课程教学设计中,还是保持原来传统教学的思维惯性。因此,高校教师要创新现有的教学方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同时,高校要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优质整合,最后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发挥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协同育人的功能。96F59252-7BA1-4CAB-974F-4160921091DE

(三)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涉及诸多因素和关系,需要各方的支持和保障。目前许多师范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完善,究其原因,首先是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办好课程思政的信心,以至于认为自己非思政教育专业科班出身,在专业课教学和教材编写中挖掘思政元素时表现出自卑心理和退缩行为。其次,学校及二级学院虽然将课程思政工作列为年度重点计划,但实际上未建立与之相符的育人管理行动机制,没有达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效果。最后,协同育人机制没有很好的运行。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需要学校及其二级学院和教师同向同行,汇聚成强大的支撑和保障的合力。[5]

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如何才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是新时代师范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认识高度

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提高教育主体思想认识是关键。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各类课程教师在思政方面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课程思政”在学生群体中的教学效果。① 学校层面,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学科专业领域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在各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② 二级学院层面,应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联系,鼓励思政教师给专业课程教师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专业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只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专业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的融入思政元素,才能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密切结合。同时,二级学院也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协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③ 教师个人层面,在传授本专业知识时,重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建设,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想认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元化育人

“课程思政”的出现创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构建了高校“大思政”课程教育体系。协同育人的实施没有统一模式,需要结合各种专业、各门课程的实际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元化的教学育人模式。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学校引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改进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同时,深入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互联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还要做好线上线下联动,不断更新与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地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上饶师范学院的学工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推出微信官方公众号“饶师学工在线”网络平台,选取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讲述大学生身边的故事,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三)设计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标准和各学段的目标要求,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科学构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各级各类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高校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以师范院校为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培育学生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四)构建协同育人的保障机制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上至下形成合力才能确保同向而行。在顶层设计上,首先,师范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从学校层面成立协同育人领导小组,不断完善课程设计、教师培训、教学组织管理等制度建设,激发教师协同育人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将协同育人的理念落实落细。[6]其次,二级学院党总支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促进师生全面发展。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高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加大宣传做出优异成绩的老师,提高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通力合作、同向同行,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于红丽.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的五重维度[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1(4):39-43.

[3]朱鹤.大数据时代“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对策研究[J].甘肃科技,2021(9):69-71.

[4]花军,许金如,仇文利.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对策考量[J].广西社会科学,2021(8):177-182.

[5]张宏.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31-36.

[6]马春影.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術大学学报,2021(40):106-109.

基金项目: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自选课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JCJY202109),上饶师范学院校级自选课题“方志敏精神融入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路径探析” (JCJY202108)。96F59252-7BA1-4CAB-974F-4160921091DE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师范院校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