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

2022-04-08王平

文教资料 2022年1期
关键词:艺术专业教学创新文化自信

王平

摘 要:基于文化自信的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高素质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推进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实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积极推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探索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多元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艺术专业课程育人体系,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艺术创新活力,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向。

关键词:文化自信 艺术专业 课程思政 教学创新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表明课程思政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内涵融入课堂教学,坚持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每位任课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

艺术,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与活动中对社会形态、意识形态的一种创造性反映。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开篇写道,美术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价值。艺术家通过借助音乐、舞蹈或绘画等媒介与手段,引导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丑陋、繁杂的规避,以此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相对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教化功能不仅以情动人,更以美感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这一有机整体的自信。[1]坚定文化自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以艺术专业课程为载体,积极搭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多元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课程育人体系,实现时代新人的培养。

(一)铸魂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艺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国系统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教育、中国梦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指明了方向。

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艺术源于生活,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产生离不开艺术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剖析。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是艺术专业知识与艺术素养的统一,因此,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不出现“两张皮”的问题,是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于其精神内涵的说服力、表现形式的吸引力、历史传承的影响力和延续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思政教育资源,塑造学生艺术创作与艺术审美价值观,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作为艺术实践教学资源,弘扬精湛的手工技艺,传递正能量,是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学校层面,应积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中心,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作品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要努力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理论,聚焦艺术专业课程特色将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形成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教师层面,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理论水平以及专业教学能力,遴选一些描绘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人民群众昂扬奋进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为教学案例,创新运用艺术形象思维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艺术创作意识形态领域阵地。

(二)固本强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泉树立正确审美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是可以放开想象的翅膀,但是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这说明艺术创作虽是个体行为,但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弘扬民族文化、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中华民众的淘洗,形成的文化基因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已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价值观。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由美入善,以美化人,以美育人”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宗旨。[3]学校层面,应积极修订和完善传统文化课程开发、传承创新的管理制度,做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有据可依。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传统文化知识扎实、素质高的教师队伍,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传统文化育人工程的良好校园氛围。教师层面,应进一步深化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知识为剑,思想作盾,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讲仁爱、求大同等时代价值,探索艺术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一体化教学途径和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以及绚丽的艺术表现手法等文化资源,作为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以及艺术创作的思想来源,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获得感,提升学生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信心,提高艺术审美辨别力,夯实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根基,造就从传统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作品的能力,自觉积极抵制多元化思想中夹杂的错误思潮侵蚀,树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价值观。78709D71-B1AF-434B-87A9-F4A4D72D24AA

(三)守正创新:以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提升艺术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大学肩负着文化启蒙、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能否有效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坚定文化自信,激发艺术创新创造活力。文化传承的根本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指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元素被现代化、当代化传播。这种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照搬历史,而是应时代要求采用批判继承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满足广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4]学校层面,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引领作用,加强老师、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以新文科建设为纽带,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通,创新诠释表达文化,突出文化贯通。教师层面,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研究与教师教研项目相融合,以教学改革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以学科竞赛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创新教育与艺术实践教学相融合,以社团活动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理念,将“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创”能力培养贯穿于设计课程教育的始末。

二、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手段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艺术专业学生普遍具有思想活跃、个性鲜明的优点,但也存在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薄弱、政治关注度低、文化修养较为薄弱的问题。加强专业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使之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辩证关系,升级育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完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积极探索、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融入专业教学,切实完成对艺术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

(一)创新教学理念,把握课程功能定位

首先,在充分发挥传统思政课主渠道、主课堂显性功能的同时,深入挖掘艺术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课程、全方位育人。其次,准确把握艺术类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定位,以知识传授为手段,以价值引领为目标,实现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交织交融、技艺传授与思政育人相互促进双向提升。再次,突出传统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理念的新构建、机理的新探索、途径的新开拓,细化“融入”重点、活化“融入”内容、深化“融入”研究、优化“融入”方法,从而完善传统文化育人机制,深化艺术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资源整合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构建思想政治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树立正确教材观,纠正“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点,激励广大教师投身于课程思政教改,深入挖掘、提炼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通过有效教学途径将其与专业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提升课程资源整合的质量,让思政教育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同时,依托高校科研、教学平台开展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既促进了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建设的特色发展,又有助于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创新的目的。

(三)革新教学模式,改进知识传授手段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舞台,教学方法则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重要手段。思政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灵魂。在艺术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关系。首先,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在价值引领、精神塑造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注重传统技艺传授和情感体验的知情合一,深入探索艺术专业课程思政作为隐性课堂价值元素讲解、传授的方法和路径,积极调动隐性育人主阵地的积极性。如以红色作品、民间非遗等为教学案例,通过引导、启发与激励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努力把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与艺术知识、艺术技法的学习有机糅合,让艺术课程思政教育变得“有知有味”,也使学生在“亲其师”的同时“信其道”,达到“敬而受教”的境界。[5]其次,切实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将单纯的课堂知识学习向注重社会、课外和实践知识学习转化,促使传统文化育人“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通过实施思想文化铸魂工程,开展主题创作和展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打造精品课程,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线上与线下混合式课程育人模式,不断增强思政育人教学的实效性;通过职称制度的改革,激发广大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教改的热情,激活全体教师的育人“基因”。

(四)完善评价体系,推进多元考核改革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三个要求,切实推进多元考核改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首先,明确课程考评目标,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强化“三维课程考核目标”,一是关于专业发展历程及各流派艺术特征等理论知识目标的考核;二是关于专业技能方法掌握程度及专业创新意识技能方法目标的考核;三是关于理想信念、专业敏感性、文化自信情感价值目标的考核。完善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查课、同行教师评价、学生评教等制度,健全校院两级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其次,创新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实现考核与评价的有效性。实时修订课程考核指标,把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突出课程育人评价要素,推进思政教育进教案、进课堂、进试卷、进学生头脑,实现考核与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艺术教育是美的教育,宣扬生活中美好的人和物,“以情感人”使艺术教育相对于传统思政教育更加直接化与感性化,更能尽快让大学生零距离顿悟人生的道理。坚定文化自信,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中的手段,把富有时代性、知识性和正能量的思政内容,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予以呈现,让学生在知识传播中凝聚思政价值,在了解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涵养心灵,启迪心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6]同时,思政教育是一个系统漫长的工程,要有效区分艺术专业课程、思政课程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拓展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发挥专业优势特点,以美育促德育,以艺术化人心,潜移默化地把思政的“盐”溶于专业教学的“水”中,帮助艺术学子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艺术创新活力,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鑫.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面临的危机及培养路径[J].卷宗,2018(9):251.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N].光明日报.2017-10-19.

[3] 汤旭梅.艺术教育的思政魅力[N].中国教育报,2019-09-05.

[4] 张友谊.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7-11-29.

[5] 韦颜秋.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N].天津日报,2020-04-06.

[6] 陈正良.思政课教师要承担好时代重任[N].浙江日报,2019-03-2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XJK19 ATW001)。78709D71-B1AF-434B-87A9-F4A4D72D24AA

猜你喜欢

艺术专业教学创新文化自信
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艺术专业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对接研究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艺术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