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语构文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08刘丁溢

西部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

摘要:语构文化是字词、语句、篇章和语音构造所蕴含的文化特点,与各民族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密切相关。就汉语语构文化而言,具有复杂性、和谐性、逻辑性、意合性及整体性等特点。基于此,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构文化的应用,就是要在转码的同时转移思维,给予文化差异以充分地尊重,将课上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突出汉语所具有的特色,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系统且高效地开展。

关键词:汉语;语构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5-0119-04

作为既强调语言又强调文化的教学活动,对外汉语教学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关键是要掌握文化、语言的关系,通过对语言结构进行分析的方式,提炼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鉴于此,本文选择将语构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语句等要素所蕴含的语构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得出可为日常教学提供指导的理论成果,以期降低留學生学习汉语文化的难度,赋予其更为理想的交际能力。

一、什么是语构文化

从文化学、语言学视角来看,语言语构与情感表达、各民族生活特点密切相关,换言之,只有对语构所具有的民族基础加以了解,才能做到准确掌握相关的语言规律。

语构文化指的是字词、语句、篇章和语音构造所蕴含的文化特点,与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密切相关。对汉语词汇进行分析可知,其可分为单纯词、合成词两类,其中,单纯词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单音节词,多出现在古汉语中,而合成词的特点是构成语素数量在两个及以上,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高[1]。对汉语词汇构成形式进行分析可知,合成词构成形式普遍具有派生、复合以及重叠的特点,其中,复合类合成词占比较大。分析构成形式有助于人们对词汇背后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无论是对具象词汇,还是对比附词汇及辩证词汇进行分析,均能够提炼出相应的文化现象,并在不同方面对文化因素进行展示。

苏庆春对思维模式、词汇结构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具有稳定、内在和抽象等特点的语言成分,其所包含人文意义往往相对单一,同时词汇结构较其所包含意义更加抽象,要想准确掌握词汇形式、构成方式等内容,应选择从人文性视角出发进行研究。洪堡特认为语言和民族精神密切相关,在分析民族语言形式相关内容时,有关人员可酌情引入精神文化的内容。例如,对汉语、英文所存在结构差异进行分析时,可将文化差异纳入研究范畴。

二、汉语语构文化的特点

(一)复杂性

汉语存在的时间长达数千年,综观汉民族诞生至今所走过的发展历程能够发现,汉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语法结构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导致该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生活所具有的复杂性,给汉语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汉语结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复杂;其二,对人类而言,语言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思想,其发展进程极易被人类在不同阶段所提出的精神、物质需求所影响,只有对这一特点有所了解,才能对语言发展所遵循规律形成正确认识[2];其三,汉语表达和语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各民族语构均经历了从简单过渡至复杂的过程,而汉语的特点主要是其在起源和发展期间均表现出了和其他民族语言的不同,这也使得汉语语构文化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对其进行研究自然很有必要。

(二)和谐性

1.前提条件

作为典型的符号系统,语言的构成要素包括语音、语法、词汇和语义,上述要素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和谐性产生影响,其中,语音为“物质外壳”,语法为“结构规则”,词汇为“建筑材料”,语义为“主体内容”[3]。

2.文化和语音的关系

语音系统既能够体现民族文化,又可以体现客观世界。由此可见,作为“物质外壳”而存在的语音,其所包含音素组合往往能够反映出人类对世界的感受。研究表明,各民族语言所表现出语音特点,通常与其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二者所遵循的演变及发展规律大致相同。

汉语所依托语音体系的特点可被概括为对立整齐,同时存在相应的转变机制。以汉语拼音为例,拼音的构成可被拆分成辅音、单元音/复元音两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对二者进行拼合,同时各音节均有相应的声调,且不同声调所表达含义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对比分析英文和汉语可知,西方哲学侧重于实,我国则更看重虚,强调“神似”。例如,在汉语中,红糖中的红字并非对其颜色的描述,而是从侧面介绍红糖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红代表喜庆吉祥[4]。英文则将红糖一词译为brown sugar,这是因为糖的颜色与棕色相近。

(三)逻辑性

通过观察和分析语法结构不难看出,汉语和时间顺序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这说明内在逻辑性是汉语的固有属性。

对汉语而言,线性顺序主要指的是使用者以时间原则为依托,展开相应的言语链条。由汉语字词所组成语句,通常具有明显的流水样态特征,由此可见,汉语遵循语言思维,具有流畅且清晰的内在逻辑,人们运用汉语进行交流时,往往需要以时间顺序为核心原则,而汉语具有的时间顺序性,通常可经由连动词得到直观展示。一般情况下,同一语句所包含述谓成分的时间关系可逆,例如,“他关好门窗睡觉”和“他睡觉关好门窗”,在特殊情况下,则无法对时间关系进行调整,例如,“我去饭店吃饭”和“我吃饭去饭店”,这是因为上述语句所包含述谓成分的关系为行为和目的,只有到饭店后才能吃饭,将目的调整到行动前,通常需要加入相应的虚词,例如,“我为了吃饭去饭店”。

(四)意合性及整体性

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其思维模式往往具有综合性以及整体性特征,这与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简单来说,就是从全局视角出发,对词句所表达内容进行把握,将体悟和整体置于重要地位,正是因为上述定式思维的存在,才使得汉语表现出明显的意合性,强调利用感染力较强的词句达到传神写意的效果。对汉语歧义句进行分析的方法如下:以语境为依托,对单个语句进行化解或排除,从而做到正确领悟语段含义。

大局为重、以和为贵等观点,则是整体性思维的体现。该思维在汉语中的体现可归纳如下:一是作为由记号、意符及音符构成的文字,对汉字进行分析时,通常需要遵循由整体至局部的原则。二是在表达概念时,汉语同样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思维。以树根、树枝和树叶为例,在上述词汇中,树代表整体性事物,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及概括性特点,根、枝和叶所描述对象为事物局部。除此之外,从叙事结构方面来看,汉语对事情进行叙述的依据通常为事理或是时间,按照先整体再局部、先因再果的顺序进行表达,这同样是整体性思维的体现。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构文化的应用

如果将英语和汉语间的交流,视为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碰撞”,对外汉语教师所扮演角色则是连接双方的桥梁,确保双方能够通过深入交流,透过语言结构对其背后所存在文化差异进行准确把握[5]。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对母族语言以及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保证教学活动系统且高效地开展。

(一)在转码的同时转移思维

面向留学生开展汉语教学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对其运用汉语思维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要想达成该目标,关键是要做到准确转换母语、汉语对应语言代码,在此期间多数学生均会经历以下过程:有意识转码—无意识转码—形成汉语思维。例如,对英语、汉语进行转换时,先要对语言编码、思维方式进行转换,这要求学生对二者在语言形式、文化内涵方面所存在差异有大致了解。在用汉语解释英语时,应避免用英语单词替代汉语词汇这一做法,而是在汉语思维的指导下,对相关内容进行表达,真正做到以汉语思维为依托,高效完成中英对译的任务。此外,留学生在转换母语、汉语相关语素及词汇的同时,还需要对自身思维方式进行转换。由此可见,教师应将思维转移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反复对母语、汉语进行转码,待其汉语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便能够做到在汉语思维的指导下,对个人见解或想法进行准确表达。

(二)给予文化差異充分的尊重

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主要是如何使成长在不同环境中的留学生,对汉语含义具有准确且深刻的理解。教师应明确一点,在母语文化的影响下,留学生极易对汉语、汉语文化产生片面或不科学的成见,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取得应有效果。要想解决该问题,关键是要带领留学生对汉语思维加以了解,在确保其成见得到彻底消除的前提下,缩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学习偏误,引导留学生主动对汉语文化进行学习,真正做到以平等沟通和交流为前提,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序开展助力。

跨文化交际极易被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所影响,进而出现不必要的误会或是冲突,现将常见误会划分成以下三类,供相关人员参考:首先是某些词汇或语句仅出现在汉语中,留学生难以做到凭借母语体系对其内涵进行分析,只有在学习并掌握全新结构后,才能对此类词汇及语句加以运用。其次是受思维、文化方面所存在差异的影响,各国人民对相同事物的认知往往有所不同,这也会带来冲突或是误解。以紫罗兰花为例,在我国紫罗兰花象征着美丽,而在西方国家紫罗兰花往往和“同性恋者”一词共同出现。最后是母语和汉语对相同词汇具有完全不同的引申含义,若留学生尚未做到准确掌握词汇引申含义或是语句语境含义,极易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

除此之外,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引入针对性教学模式,通过逐一对比母语、汉语的方式,对可能给跨文化交际造成影响的语言结构、文化因素进行提炼,据此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为跨文化交际打造良好的环境,使其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实现[6]。

(三)将课上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

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对文化的渗透引起重视。研究表明,任何时期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其本质都是对文化进行传播及渗透,教师应对此有所了解。事实证明,只有保证留学生对汉民族特有文化具有系统且全面的了解,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将文化底蕴作为讲解的侧重点,这是因为语言学习的核心为文化学习,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关键是要保证学生对文化具有准确且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学习课文注释及生词,还是学习课文主体时,教师都可以将文化因素融入其中,注释的作用主要是丰富留学生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生词的作用是使留学生对汉民族所遵循思维模式有更直接地了解,短句及课文主体更适合被用来向留学生展示汉语语法。在对文化元素丰富的词汇进行教学时,教师应保留对词汇含义进行讲解的部分,同时新增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例如,利用具象词汇对事物进行命名,包括面包车、鸭舌帽和瓜皮帽,这样做一方面可使汉语所具有个性得到凸显,另一方面有助于留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另外,现代汉语俗语及成语中,形象造词的占比较大,向留学生教授此类词语的过程,更像是引导留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对词语所描绘图片或故事进行想象的过程。例如,鹤立鸡群是利用鸡群中的鹤对才能、仪表极为突出的人进行比喻,再例如,走马观花所描述的画面是一个骑在马背上的人对沿途所开放鲜花进行欣赏,通常比喻某个人没有对事物进行细致且认真的观察。

将课上教学与文化教学融合,可确保留学生在对语言进行学习的同时,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通过学习汉语语法、词汇结构的方式,对其背后所蕴含文化元素形成深刻印象。在现有文化揭示方法中,上述方法所取得效果较其他方法更加理想,应引起重视。

(四)突出汉语所具有的特色

汉语和英语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形式标志数量有限,同时具备独有的整体性、意合性还有具象性。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对留学生在汉字、汉语学习期间较易出现问题的语构进行详细介绍,通过对比汉语、母语语构文化的方式,确保留学生对汉语及其语构文化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重视汉语在整体性、意合性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事实证明,对汉语语构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留学生尽快掌握汉民族思维,进而给日常教学和更进一步的跨文化交流产生积极影响,确保留学生能够以汉语社会规约为导向,主动将自身所掌握知识向交际能力进行转化,为跨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础。

汉语普遍注重对事物进行刻画及描摹,汉字更是直接反映出了汉民族思维所具有的强调直觉顿悟、追求形象逼真等特点。对汉字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作为基于视觉形象所衍生出的一种语言,汉语的本质是表意方块字,即使经过数次的调整及简化,多数汉字仍具有“意符”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字形、声音对字义进行说明,确保义、形和音在汉字上得到充分结合。以旦字为例,它不仅是汉字,还是一幅图画——在远处的地平面,有一轮象征着希望和光明的朝阳正在缓缓升起。另外,汉字所采用书写方式同样给其组词及构词产生了影响,通常仅对汉字进行分析,便能够对汉民族所推崇具象思维具有深刻感悟。

若以造字方法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原始汉字以象形字为主,随着文明的发展,古人以象形字为基础,通过融入指事性符号的方式,形成有别于象形字的指事字。对多个象形字进行组合,便能够获得相应的会意字。由声符、形符所构成形声字的特点,主要是保留了形体示意的特点。对上述字形进行分析能够看出,汉字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二:一是文化传播及历史延续给汉字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是汉字可最大程度满足汉民族对具象托思所提出需求,同时使该特点得到了相应的强化。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酌情引入兴趣教学法,例如,在讲解常用词汇的同时向留学生展示对应的甲骨文,使留学生对汉字所具有魅力形成更直观的认识,从而保证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教学目的的影响下,文化教学所遵循理念由早期的语言、文化界限分明,转变成依托语言教学开展文化教学,并逐渐向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充分融合靠拢。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教师意识到情感体验、文化因素和知识结构均会在不同程度上给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要取得理想效果,关键是要做到从语言教学角度出发,对文化教学进行融入。教师应将重心向文化教学、语言教学结合倾斜,确保留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汉语语构文化,使其在文化交际等方面表现出更加突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君,吕和发.文博类公示语中传统文化概念的译写——以大英博物馆等机构的解说词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20(1).

[2]伏飞雄.从口语文化的故事讲述者角色看文字书面虚构叙述的作者存在[J].中国文学研究,2021(1).

[3]Xinyu Huang,Xiangqing Wei.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概念建构模型——以“天”相关术语为例[J].中国翻译,2020(5).

[4]曹忠.改编的精英化转向与电影精英意识建构——精英文化语境下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改编电影[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5]苏欣,朱丹亚.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评《体验汉语短期教程·生活篇:英语版》[J].中国教育学刊,2020(6).

[6]李燕洲.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方法与发展研究——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本)》[J].语文建设,2020(11).

作者简介:刘丁溢(1994—),女,汉族,四川绵阳人,单位为电子科技大學成都学院,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中文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对外汉语教学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实践策略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