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生态名片”:以人为本视角下沿黄城市发展新路径
——以三门峡为例

2022-04-07向军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三门峡名片生态

■向军贤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一、前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于2019年9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这充分彰显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晋陕豫作为黄河金三角地区,已经在“工业转型、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文旅发展、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领域开展合作”[1],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将当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充分融入生态建设,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三门峡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自1957年建市之初至今短短65年,就已获得“中国大天鹅之乡、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摄影艺术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等国家级荣誉称号以及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多个省级称号,表明三门峡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为城市发展赋能的显著成效。

三门峡的生态建设状况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更事关民生福祉,值得深入研究。但一些学者对三门峡生态建设所做的有益探索中,主要侧重于从单一角度研究三门峡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测量、恢复与保护,并未将三门峡当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充分融入生态建设过程中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研究,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及功能、三门峡库区湿地的现状与保护、三门峡环境质量调查与分析、三门峡等沿黄经济带的生态系统修复与发展。

生态建设的主体和最终价值归宿是人民,因此生态文化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不同形态。生态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与地区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态名片”,为城市发展赋能。基于以上传统研究,本文选取了生态文化要素中具有标志性的“生态名片”来进行研究,尝试通过梳理其中关于“生态名片”的内容,解读三门峡“生态名片”的打造与优化理念。从打造和优化“生态名片”的目的、动力与结果探究“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解密三门峡的发展路径。

二、为人民打造“生态名片”:立足群众需求

生态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在调整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打造“生态名片”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要“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3],自此“三生空间”理论常被用作衡量生态空间综合承载状态的评价标准。因此,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个方面能更好地解读三门峡地区在打造“生态名片”的过程中是如何立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生态需求的。

(一)生产需求:创建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

三门峡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也在农业、工业、旅游业方面极力创建特色产业以满足当地民众的生产需求。依托其“五山四陵一分川”的先天自然优势条件,三门峡大力发展苹果、连翘、丹参、食用菌、示范区蔬菜等特色农业,年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85%,成功构建了“果、药、菌、蔬”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将北纬35度打造成了农业黄金带。

工业方面,三门峡依托当地的黄金、煤炭、铝等资源大力培育出五大支柱产业。2019年,全市501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长值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兼顾环保需求与生产需求,工业和信息化局建立了“三大改造”(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培育了一批绿色工厂,将开曼(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建设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三门峡还大力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其名山秀水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已基本上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2],并获得多个旅游荣誉称号。截至2019年底,三门峡市已打造出14家4A级旅游景区、17家旅游星级饭店、47家旅行社,近4万人直接从事旅游业,旅游总收入达400多亿元,满足了当地人民安全高效的生产需求。

(二)生活需求: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

2016年“中国天然氧吧”评价工作启动,随后“中国天然氧吧”成为判断一个地区宜居的重要标准之一[4]。随着三门峡卢氏县(2018)、灵宝市(2020)、陕州区(2020)、湖滨区(2020)、渑池县(2020)、义乌市(2021)先后入选,自此三门峡市全域成为“中国天然氧吧”,在河南省辖市以及黄河流域城市中居首位。此外,三门峡还荣获省级文明城市和“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称号,进一步说明三门峡已成为舒适宜居城市。

为了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满足群众生活需求,三门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大力进行生态治理,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2019年三门峡关闭取缔200余家污染企业,着重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恢复矿山生态。经过一系列专项整顿活动,2019年全年“三门峡市大气、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均列全省前3名”[2],取得阶段性胜利,为人民群众创建了一个较清新的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协调统一,使三门峡的规划建设更具合理性,成功打造出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工程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对顽固的“城市病”起到了部分缓解作用,使三门峡城市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三门峡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宜居水平不断提升,是顺应民心的民生工程,成为“美丽天鹅城”的加分项。

(三)生态需求: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作为“三生空间”的基础,生态空间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空间和人工生态空间。三门峡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当地生态资源优势,通过一系列生态文化建设活动,逐渐将二者融为一体,努力构建“一心两廊四楔十脉多园”网络状城市绿地系统,打造出了独特的生态空间。

随着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和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市内大型公园和绿化广场建设、小秦岭生态修复、美化韶山和崤山的生态园林型项目建设、污染防治综合治理、无废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项目等生态工程的推进,截至2020年底,三门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0.72%,绿化覆盖率达39.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39平方米”[2]。

三门峡已成功打造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足以满足当地民众的生态需求。三门峡依托黄河资源,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效,因此近年来每年冬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不远万里飞来三门峡过冬,“中国大天鹅之乡”的称号由此而来。这里是白天鹅的天堂,也成为当地民众娱乐健身的休闲胜地。

三、靠人民创建“生态名片”:凝聚群众力量

正如“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必然也是由包括政府、企业、社团、居民在内的多元主体所构成的”[5],创建“生态名片”同样需要凝聚群众力量。然而不少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执行主体、承接主体、责任主体和参与主体缺位”的问题[6],但是三门峡在创建“生态名片”的过程中做到了多主体共同参与,尤其值得沿黄城市借鉴和学习。

(一)组织主体:筹办精彩纷呈的生态活动

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大力协调主办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生态主题活动,打造了多场文旅盛宴,受到社会各界普遍赞誉,将三门峡“生态名片”推向全国甚至世界多国。三门峡多次成功举办大规模、高层次的“一节一会”(即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和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将多项活动与精准的宣传推广活动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文旅深度融合。

除了“一节一会”,三门峡市还多次举办“一节一展”(即中国摄影艺术节和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2019年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家共展出6000余幅人文生态摄影作品,参观人数达13.6万,无形中还带动了天鹅湖湿地公园等周边旅游景区的消费和发展,使“五彩三门峡”(即黄、白、黑、红、绿)美誉更加响亮。

三门峡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在发展过程中打造的沿黄壮美景观为举办各等级文旅活动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在黄河之滨的三门峡通过举办黄河大合唱艺术节、横渡母亲河、女子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山水音乐节等一系列生态文旅活动,以多元化方式大力歌颂黄河文化,充分彰显了沿黄城市三门峡的文化与生态魅力。

(二)执行主体:提供健康优质的生态产品

三门峡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局、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等单位在三门峡打造“生态名片”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上述单位协调各方资源,通过设置休闲观光园区、建设乡村旅游特色镇、打造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划分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特色民俗村、申报旅游扶贫重点项目等方式,充分开发乡村生态资源,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

除了上述事业单位,旅行社、生态观光旅游公司、生态旅游度假村、高阳山温泉度假区等市场主体也充分利用三门峡市生态资源,大力拓展客源,充分满足多方游客在交通、住宿、卫生、购物、安全、观光等方面的旅游需求,极大增强了旅游吸引力,提升了游客满意度。这些市场主体善于整合旅游资源,同时也能抓住游客心理为其提供独特优质的生态产品。

在打造健康优质的生态产品过程中,“央视、河南日报、大河报、三门峡日报、黄河时报等主流媒体”[2]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展示了“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的文旅城市品牌形象。为确保游客拥有更佳的旅游观光体验,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开展了专项整顿行动,进一步规范全市旅游行业文明发展,提升服务品质。2019年,三门峡市被国际旅游联合会授予“最美中国旅游城市”称号。

(三)参与主体:强化妙趣横生的生态体验

“生态”作为三门峡市的一张发展名片,其地域内拥有种类繁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带给游客多样化体验。天鹅湖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白天鹅、氧吧、豫西大峡谷、黄河丹峡、三门峡大坝、生态走廊、双龙湾、燕子山、高阳山温泉等生态旅游资源品种齐全,多样化的旅游主题活动趣味性强,能持续满足游客的健康、休闲、观光、心灵栖息等多重需求,这种沉浸式生态体验极具吸引力。

1956年,修建三门峡大坝时为了运输石料专门修建了湖大(湖滨至大坝)铁路,后来经过改建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后保留了一部分线路成为今日的沿黄铁路旅游观光线。沿黄观光小火车长约14公里,有两个运行区间,沿途可以欣赏到九曲黄河、万亩梯田、三门峡大坝、中流砥柱石等景观,使乘客可以在谈笑间近距离沉浸式体验黄河之美。

三门峡高阳山温泉度假区总体规划为“一镇四区”(即温泉小镇、商务会议度假区、高阳山主题公园区、民俗文化广场区和温泉文化旅游区),包括水世界、养生区、实景演出三个功能区,其中的人工造浪池、海盗船、火焰山、巨兽碗滑道、漂流河及宝贝水城等水上体验活动项目,能带给游客丰富的水上体验,使游客快速摆脱身心俱疲状态,彻底得到放松和休憩。天然温泉还具有疗养功效,男女老少皆宜,经常浸泡能起到保健效果。

四、由人民共享“生态名片”:统筹群众利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应以人本思想作为价值定位”[7]。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其发展成效如何,更需问效于民。人民在做大做强生态文化建设这块“蛋糕”时,能否分到“蛋糕”,这是一个重要的评判标准。因此打造出来的“生态名片”理应统筹群众利益,由人民共享经济、文化、安全等多方面发展成效。

(一)生态富民:提升日新月异的生活水平

与欧美的现代化模式不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而非对立关系。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利于将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能,打造出生态化产业结构,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局面。三门峡市在“十三五”期间,总投资260亿元谋划推进了86个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筑牢沿黄生态屏障的同时,也实现了为当地经济发展赋能。

优势品牌强势崛起,为三门峡市的生态与经济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十三五”末期,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00多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6.7%,位列全省7个资源型城市第一[8];经提质增效后的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三大全产业链;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旅游特色镇、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等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

三门峡通过充分发掘生态优势带动了经济发展,将“蛋糕”既做大又分好,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2020年三门峡的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2%,惠及90万人次困难群众。义务教育新增近两万个普惠性学位,旧城改造惠及近四万户居民,为十二万多退休人员新增了养老金,获得的大笔生态补偿金用来继续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了良性循环,为人民幸福助力。

(二)生态兴民:激发与众不同的文化活力

生态与文化具有天然联结优势,二者相结合能够释放出无限发展潜力,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实现绿色“内循环”。因此,在建设生态的同时积极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形成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对于当地实现全方面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三门峡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重组了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发展密码,开展了一系列文旅活动,打通了生态文化发展的任督二脉。

2021年春节期间,三门峡以“天鹅城里过大年”为主题开展的春节文旅活动,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59亿元。2019年河南省“春满中原·老家河南”主题活动暨三门峡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节在陕州区地坑院隆重举行。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精心设计推出以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革命遗址和乡村振兴为主体的四条学习体验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三门峡当地切身体验黄河文化、欣赏天鹅美景、感受生态魅力。

三门峡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不仅向外展示了三门峡的独特生态与文化魅力,而且在无形中激发了当地人民的文化活力。一系列文旅活动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当地人民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提升了其文化自信的同时,更激发了人民的文化活力,为打造“生态名片”助力。

(三)生态安民:满足与日俱增的安全需求

安全感是社会心态的重要指标[9],事关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国科学院在2013年和2015年进行了两次综合调查,从财产安全等9个指标获得了安全感调查数据,其中生态环境安全感排名均未进入前5,可知人民的生态环境安全感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门峡在打造“生态名片”的过程中大力解决了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生产与生活污染源问题,为人民营造了一个清新美丽的生活与工作家园,带给人民充足的环境安全感。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防治攻坚战和专项整治活动的实施,使三门峡市2019年全年大气、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均列全省前3名,获生态补偿金2580万元[2]。

通过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名片”获得可持续性发展方式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在保护中开发生态资源,在开发中保护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形成的良性循环模式,充分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彻底摆脱了以往依靠矿产和农业资源粗放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转而走上以人为本的优质高效内涵式发展路径。

五、结语

基于三门峡市“生态名片”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因年代久远无法进行实地动态考证,因此本文主要以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与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官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其相关权威机构等发布的年鉴、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客观权威的官方工具书和统计资料为主,对三门峡“生态名片”的打造与优化进行了文本分析与解读。

三门峡地区之所以能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持续打造并擦亮“生态名片”,得益于三门峡政府高度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于“生态立市”全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张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分别回答了打造和优化“生态名片”的目的、动力与结果。

从创建安全高效的生产空间、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三方面分别立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生态需求,打造“生态名片”;从组织主体筹办精彩纷呈的生态活动、执行主体提供健康优质的生态产品、参与主体强化妙趣横生的生态体验三方面来凝聚群众力量,靠人民创建“生态名片”;从提升日新月异的生活水平来实现生态富民、满足与日俱增的安全需求来实现生态安民、激发与众不同的文化活力来实现生态兴民这三方面统筹群众利益,由人民共享“生态名片”。

三门峡在打造“生态名片”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具体实施过程,为沿黄城市“生态名片”的建设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立足人民需求、凝聚群众力量、统筹群众利益,将经济、社会与文化充分融入生态建设过程,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值得其他沿黄城市积极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三门峡名片生态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我家的环保名片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走在路上的三门峡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