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相关探赜

2022-04-07黄正东成琪琪胡吉刘东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医药培育人文

■ 黄正东,王 欢,成琪琪,胡吉,刘东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1]。在中国后疫情时代抗疫实践中,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2]。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医药服务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人文素养不仅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药人才“高素质”的应有之义。

一、后疫情时代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的价值意蕴

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国家、社会及个人对健康的重视和中医药服务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迎来了重要机遇期。人文是一种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追求终极关怀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3],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价值内核。因此,加强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导向的必然要求、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推进的内在需求、中医药服务新业态发展要求的现实需求。

(一)职业教育改革目标导向的必然要求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强调职业教育改革总体目标是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世界医学教育发展来看,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MER)中规定: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医学知识、临床技能、职业态度、行为和职业道德”的基本素质,更突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的标准[4]。从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来看,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宋代林通的《省心录》、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医学经典都在劝戒医者保持“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品质[5]。中医药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就业为主要导向,以适应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主要抓手,对标而言,以基本的中医药文化积淀、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养是中医药职业教育目标中“高素质劳动者”的应有之义。

(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推进的内在需求

习近平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6]。《“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方面,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一方面,中医药服务的关键在中医药人,中医药人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技能本领,还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切实让患方感受到医者的仁爱之心、关怀之情和精诚之本;另一方面,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守正在先,挖掘、继承、发扬中医药优秀人文文化是中医药人的首要责任,这也是让中医药服务更好融入社会发展大潮的必要条件。因此,强化中医药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推进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医药健康服务全方位发展的中心问题。

(三)中医药服务新业态发展的现实需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发展健康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以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业为主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后疫情时代,随着在抗疫中中医药的社会聚焦变强、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的层出不穷以及中医药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总体发展态势较好。一方面,从中医药健康服务市场现状来看,中医药健康服务逐渐打破传统产业束缚,“互联网+中医”“电商+中药”等信息化、个性化健康服务形式出现,连锁式、加盟式的中医馆明显增加。社会对高素质中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另一方面,从中医药健康服务本身来看,中医药健康服务关键在“服务”,健康服务过程中疗效是首要,服务体验也是关键。患方今天愈发重视自身在就医过程中的服务体验,这对医者的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推进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是社会现实需要。

二、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探析

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统一的一门科学[5]。医学生要走进社会、走向大众,就必须要有基本的人文知识积累、科学的生命伦理观念和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做到自发履行医者义务,自觉承担医者责任。从目前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现状来看,人文素养培育内容有所丰富,但质量还有待提升;人文素养培育形式有所拓展,但还缺乏长效机制;人文素养培育格局初步架构,但总体还亟需完善。

(一)人文素养培育内容有所延展,质量有待提升

首先,思政课在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主阵地作用越来越明显。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一方面,中医药教育的思政课改革力度较大,以思政课融入中医药文化以发挥人文素养培育作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初见成效。但中医药职业教育思政课改革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材选编时效性较差、职业教育特色性不强,二是第一课堂授课内容重理论偏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内容整体质量较低。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实行以来,中医药学专业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医学人文元素增多,但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改革还需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中思政元素未融入或融入度较低、医学人文元素较少、中医药文化元素较少的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

其次,艺术鉴赏、书法鉴赏、卫生法学、职业与人生等人文课程已有开设,人文课程是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中心环节,但还有亟需改善的问题。一是课程设置科学性、合理性有待加强,人文课程设置与医学教育贴合度不够、聚焦度不强的问题还需解决。二是教材选编质量有待提升,部分人文课程的教学质量较低、学生接受度较低的问题还是存在。三是教学内容吸引力较低、学生认可度较低的问题仍然存在。

最后,在课外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中医药院校愈发注重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沃土,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是校园思政文化、红色文化建设内容时效性不强,医学特色不鲜明;二是中医药文化建设内容不够生动、不够全面;三是主题活动内容热度不够、高度不够、温度不够。

(二)人文素养培育形式有所拓展,机制亟需健全

首先,传统课堂是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课堂,在人文素养培育中占主体地位。目前,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依然以理论讲授和实操教学为主,理论讲授环节的主要实现形式是教师讲授,实操教学环节的主要实现形式是学生操作。在第一课堂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接受知识和技能,评价反馈基本体现在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上,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上,师生之间的了解、互动较少,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其次,以网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线上教育在疫情常态防控下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是中医药高职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中医药高职教育线上教育基本以学生自主观看教育内容为主,以观后感等方式作为教学反馈,教学效果往往较差,很难达到第二课堂预期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的。

最后,社团活动、校园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第三课堂是中医药高职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环节,第三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极大激发高职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目前,中医药高职教育的第三课堂形式整体多样化,但大都浮于表面,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人文素养培育格局初步架构,结构还需完善

首先,在全员育人视域下,教师队伍(包括临床带教老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以及管理服务队伍都是人文素养培育的主体,共同承担着人文素养培育的光荣使命[8]。基于人文素养本身心理性和社会性的特征,人文素养培育不仅是任课教师的责任,还需全员参与,全员共建。中医药职业教育全员育人格局初步构建,但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完整结构,在机制建立、环节设计、体系构建等方面还需完善。

其次,职业教育的阶序性和医学教育的实践性决定了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人文素养培育在校园里只是起步阶段,学生在实习过程、学历提升后等过程中皆需接受人文素养培育。从全过程育人目标导向来看,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人文素养培育尚未形成全过程育人的合力,人文素养培育在校园内缺失、企业中缺位的问题依然存在。

最后,中医药职业教育已初步形成多点位的人文素养培育体系,院校中有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自主学习,企业里有技能培训的直接学习、现代学徒制的间接培育,但距离一体化育人体系还有距离,校企对中医药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依然存在脱钩、脱节现象,运行机制融合度较低、长效性较差。

三、后疫情时代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探讨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改革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针对内容质量不高、形式机制不健全、格局结构不完整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还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向好向上发展。

(一)诵读经典、看齐榜样、树立情怀,让内容更有温度

首先,诵读经典是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学习经典中能够不断深入思考和体会中医药“源”和“流”的问题,诵读中医经典、国学经典是更全面更深入理解和领悟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是在阅读时间,中医药高职学生需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诵读经典书牍和经典选篇,以更好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二是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内容中应适当穿插中医经典、国学经典等相关内容,以达到常学常新、温故知新的作用。三是在课外教育如网络课堂、社团活动、主题讲座等教育环节中融入中医经典、国学经典的内容,以达到学以致用、学以活用的效果。

其次,看齐榜样是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部分。新时代以来,社会各界的榜样文化建设都卓有成效,理论和实践证明,在新时代尤其是后疫情时代,榜样文化是引领当代青年价值导向的重要阵地。要在人文素养培育的各环节中建设好榜样文化,一是加强校园榜样文化建设,讲好校园师生的先进故事和优秀事迹,以强化学生的看齐意识和自觉意识。二是加强中医药榜样文化建设,讲好新时代以来尤其是抗疫中的中医药故事,以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认同。三是加强地域性、区域性榜样文化建设,讲好地域名中医、抗疫先进中医人故事,以强化学生的情感共鸣。

最后,树立情怀是中医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根本目标。一是树立人为医本的人本情怀,“爱人利物之谓仁”[9]。伟大抗疫精神中的生命至上是对人本情怀的最好诠释,是医者人本情怀的鲜活写照。人为医本是医学的核心伦理旨归,在人文素养培育中要讲好当下社会的医患故事,尤其是国内外的抗疫故事。二是树立医者仁心的仁爱情怀。医学发展的过程中处处闪耀着仁爱的光辉,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要讲好古今中外的医学人文故事,从希波克拉底到扁鹊,从盖伦到华佗,从达·芬奇到李时珍,从南丁格尔到林巧稚,从本庶佑到屠呦呦[10]。三是树立上医医国的家国情怀。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9]。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要讲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故事,尤其是红医故事和中医药故事,把四史教育与中医药高职教育有机结合,让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内容更有温度。

(二)学生为主、整合资源、利用网络,让形式更有鲜度

首先,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师方要明确以学生为本的育人观念,将育人工作融入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既注重整体教学,又关注个体关怀,以鼓励式教学为主,真正做到好为人师、善为人师。二是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应加强沟通交流,探索积极有益的班级管理办法及课堂运行机制,将课程建设融入班级建设中,打造育人共同体。三是教师要立足教育教学实际适度创新课堂机制,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提升学生参与感,从而提升学生学思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从资源整合角度来看,要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探索灵活可行的育人形式,并形成育人长效机制。一是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特色,依托班级、社团、学生会开办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切实可行的、学生认同的理论、实践活动,让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形式更加鲜明。二是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家校合作等形式开办一系列实践性强、参与度高的育人实践活动,让人文素养培育走出本校、走入他校、走进企业、走进社会,让中医药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优势下感知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最后,从网络资源角度来看,要将线上线下育人形式有机结合,并形成切实有效的反馈机制。一是要科学化、精细化网络学习环节设计,让学生既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又能提高学习实效性,达到将网络学习和课堂学习有机融合。二是要加强跟踪检验,任课教师、班主任应双向检验网络学习成果并及时沟通,让线上育人由表及里,深入人心。三是要做好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网络自主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认可度较高,师方应及时总结经验,建立起网络学习的长效机制,将网络学习纳入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中,让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形式更有鲜度。

(三)多元协同、多方联动、点面结合,让格局更有高度

首先,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人文素养培育需要多元协同。一是建立跨专业育人新机制。中医药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医学职业教育专业多元的现状,挖掘医学职业教育育人优势,突出不同医学专业的人文素养特色,达到和而不同的育人效果。二是提出跨院校育人新举措。医学职业教育院校需要加强人文素养培育合作,通过建立中西医结合育人的相关机制突出中医药育人特色,以切实可行的育人举措发挥中西医结合在人文素养培育过程中的优势。三是构建跨地区育人新格局。在后疫情时代,线上育人形式更加突出,线上育人内容更加丰富,让跨区域育人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医药职业教育也需打破地区限制,通过云端育人的方式健全跨区域育人机制,进一步开拓中医药高职学生的人文视野。

其次,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人文素养培育需要多方联动。一是加强校内联动。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先要依托学校自身,加强校内各方联动育人,要让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活动中和书本里,还要体现在校园环境中、行政环节中和后勤保障中,只有加强校内联动,才能形成全员育人的人文素养培育格局。二是加强校企联动。职业教育需依托其自身特点,要让中医药高职学生感受到中医药相关企业的人文精神,在实习培养、校园招聘等环节注重弘扬中医药企业的人文精神,形成全过程育人的人文素养培育格局。三是加强家校联动。家庭教育在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中医药高职教育还需加强家校联动,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起多方位的有效机制,从而宽化人文素养培育形式、深化人文素养培育内容、强化人文素养培育效果,形成全方位育人的人文素养培育格局。

最后,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人文素养培育需要点面结合。多元协同和多方联动是多点位的人文素养培育,还需加强各点位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融合,形成突出中医药特色、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文素养培育格局。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需建立健全科学化、精细化、可持续的人文素养培育机制。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医药职业教育院校要切实加强对师方的人文素养培育,包括任课教师、班主任、行政教师、后勤人员等。三是优化育人评价体系,通过对各个环节育人体系的建立健全,提升人文素养培育环节间的黏合度,让中医药职业教育人文素养培育格局更有高度。

猜你喜欢

中医药培育人文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人文绍兴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