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孙子的“不对称对抗”思想

2022-04-06商海燕

孙子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奇正孙子兵法孙子

商海燕

一、引言

“不对称作战”是20世纪90年代美军提出的一种新的作战理论。1991年美军参联会出版的《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中,首次提出“不对称作战”的概念。此后出版的《联合作战纲要》(1993年)和《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2010 四年防务审查报告》等文件,把“不对称作战”作为联合作战理论的重要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美国的“不对称作战”思想提出后,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从不同角度对“不对称作战”进行了研究。

实际上,“不对称作战”自古有之,并非新鲜事物,但其内容、形式和地位,随着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就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兵学圣典”《孙子兵法》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势篇》)他们所说的“奇”,其核心要义就是追求差异化的“不对称优势”,从而在与敌对抗中以较小代价获得胜利。《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上兵伐谋”“以镒称铢”“避实击虚”“以佚待劳”“以治待乱”“以饱待饥”“以迂为直”等都包含丰富的“不对称对抗”思想。这里,我们使用了“不对称对抗”概念,主要原因是孙子的“不对称”思想,既是战略思想,也是作战原则,还是思维方法,包括政略、战略、战术等不同层面,而当代美军提出的“不对称作战”理论主要是战役战术作战层面。尽管孙子的“不对称对抗”思想与当代“不对称作战”理论有内在一致性,但它们又在战略传统、思想内涵、时代特征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使用“不对称对抗”,也便于区分古代孙子思想与当代军事理论。本文拟对《孙子兵法》以“奇”为核心的“不对称对抗”思想进行分析。

二、《孙子兵法》的“奇”,核心是差异化的“不对称对抗”思想

《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是中国古代兵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典兵学的概念如形势、虚实、众寡、劳佚、久速、迂直、利害等,多是成双成对,“奇”与“正”,经常并称连用。唐代王真称:“知奇正者,兵之要也。”宋代王晳称:“奇正乃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乃至古人直接用“奇正”来指代用兵之术或兵法。可见,“奇正”在《孙子兵法》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孙子兵法》最早提出“奇正”并进行了论述。《孙子兵法》关于“奇正”的论述,主要在《势篇》中。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势篇》)“分数”指的是军队的编组,“形名”是军队的训练,“奇正”是战略战术的运用,“虚实”是敌我的态势。孙子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军队编制体制、军队训练指挥、运用战略战术、营造有利态势,实现避实击虚、出奇制胜的用兵作战中的四个重要环节。

在此基础上,《孙子兵法》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从字面意思上说,“正”,就是从正面进攻,“奇”是从侧翼或敌后攻击。在战争中,正面通常是敌人防备严密、实力强大的方向,侧翼或后方是敌人防备和力量相对薄弱的地方。因此,高明的指挥者会采取在正面牵制敌军的同时,在侧翼进攻或迂回敌后,向敌方发起进攻,出奇制胜。孙子进一步指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势篇》),通过“奇正”的变化,创造有利的战争态势,为夺取胜利创造条件。

《孙子兵法》中关于“奇正”的论述只有寥寥数语,并且对“奇正”的解释带有模糊性,对后人理解“奇正”的含义带来很多困难和争议。“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上《孙子兵法》的注家很多,他们都对孙子的“奇正”思想进行了解释与阐发。一、从作战方向说,正是正面进攻,奇是侧翼进攻。如曹操认为“正者当敌。奇兵从傍击不备也”;李筌认为“当敌为正,傍出为奇”。二、从作战时机说,先出战为正,后出为奇。如曹操认为“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三、从作战目标看,何氏曰:“若兵以义举者,正也;临敌合变者,奇也。”四、从作战形式看,“正”用于防守,“奇”用于进攻。明代赵本学注孙子称:“奇所以取胜,正所以自守。”这些都是关于“奇正”的精辟论述,丰富和发展了孙子的“奇正”思想。

今人对“奇正”的解释,从现代军事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人的“奇正”思想,在认识上较古人有了质的飞跃,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郭化若认为,“奇正”其义有三:“在军队部署上,担任警备部队的为正,集中机动的为奇;担任钳制的为正,担任突击的为奇;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按一般作战原则为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特殊的作战原则为奇。”国防大学出版的《孙子兵法教本》认为:“奇正,指作战的变法与常法,常法为正,变法为奇。”还有些学者从军事哲学的角度,将“奇正”归纳为反映战争中的对立统一诸因素的概念。如方克先生在《中国军事辩证法史》一书指出:“老子、孙子、范蠡分别将军事领域诸矛盾归结为刚柔、奇正、阴阳一样,都是把军事思想提高到了哲学的高度。”蓝永蔚在《春秋时期的步兵》一书中指出:“孙子认为,一切战争现象均可分解成奇正这两个对立统一的因素,奇正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变化。”

国外学者对“奇正”的解释,也对我们理解孙子“奇”的思想提供帮助和借鉴。美国汉学家D.C.劳将“奇”译为“crafry”(诡计多端),翟林奈、克拉维尔和闵福德将“奇”译为“indirect”(非直接地),格里菲思和丹玛译为“extraordinary”(意想不到的、不平常常的),索耶也将“奇”译为“unorthodox(非正统的、不正规的)”,克里利将“奇”翻译为“surprise(惊奇)”和“unorthodox(非正统的)”。归纳起来,国外学者多从“不平常”“不正规”“不直接”等角度理解孙子的“奇”的思想。

从《孙子兵法》中“奇”的论述和后人的注解来看,他们都注意到“奇”在孙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奇”是追求变化与差异、塑造对敌的“不对称优势”的这一核心特质。《孙膑兵法》继承了孙子“奇”的思想并成功运用于实践,明确提出“以异为奇”,“奇”就是“异”,就是与敌不同,就是不对称,“出奇”就是避免同质较量的对等决战、而谋求通过不对称优势,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广泛流传。孙膑巧妙运用“不对称对抗”的原理,把上上、中中、下下的对等较量变为上下、中上、下中的不对称对抗,出奇制胜,最终赢得了比赛。这个故事,可谓是《孙子兵法》“不对称对抗”、出“奇”制胜的一个经典案例。

三、《孙子兵法》关于“奇”和“不对称对抗”的论述

“奇正”作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概念范畴,既是一种战略,一种作战原则,也是一种思维方法,涉及战略、战术的各个层面,甚至超越军事和战争,扩展至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如果说孙子所说的“正”,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对等对抗,那么“奇”则是追求“伐谋”“伐交”的策略不对称、“知彼知己”的信息不对称、“以镒称铢”的实力不对称、“避实击虚”的态势不对称、“兵贵神速”的速度不对称等等的“不对称对抗”,目的是最大限度降低战争成本,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伐谋”“伐交”的策略不对称。《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孙子重视谋略运用,追求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和“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他在重视军队实力建设的同时,强调“伐谋”“伐交”,在战争谋划和外交方面,为夺取胜利创造有利条件,力求做到以谋制敌,以智取胜。

——“知彼知己”的信息不对称。《孙子兵法》强调从事战争,必须做到“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谋攻篇》)。如果只知己或只知彼,则获胜的几率只有一半,如果不知彼又不知己,则战争必败无疑。还要做到,了解作战的天时、地利和作战的时机,“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虚实篇》)“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地形篇》)在全面掌握敌情的同时,还要隐蔽自己。“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虚实篇》)“形兵之极,至于无形。”以我之“无形”对敌之“有形”,就可以揭开战争的迷雾,实现战场的单向透明,这种信息不对称优势,也是孙子所谓的“奇”。

——“以镒称铢”的力量不对称。《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形篇》)战争首先是对抗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实力是克敌制胜的物质基础,是施展谋略与智慧的前提条件。从战争规律和实践看,无不是综合实力强大的一方战胜弱小的一方,以强胜弱是基本规律。以弱胜强,往往是军事力量弱小的一方,在政治、经济、外交、将帅等方面却相对占优,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现强弱对比的转换,最终使自己取得力量优势,并战胜原来强大的对手。

——“避实击虚”的态势不对称。孙子主张在强大的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发挥将帅的杰出指挥才能,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战态势。《孙子兵法》提出“四治”:“治心”“治力”“治气”“治变”。具体地说,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军争篇》)这是孙子夺取战场“不对称优势”的四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并气积力”“并敌一向”,“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优势的兵力、突然的行动、避实击虚对敌发起不对称攻击,使敌来不及反应,在我方强大攻势面前大败亏输。

——“兵贵神速”的速度不对称。军队的迅速机动和闪电般的冲击,永远是战争的灵魂和出奇制胜的法宝。孙子曰:“兵贵胜,不贵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作战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九地篇》)军事行动要“其势险,其节短”“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击虚”,这些都需要以快速而隐蔽的行动为前提,只有具备了对敌速度上的不对称优势,才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孙子兵法》中“不对称对抗”的“奇胜”思想还有很多,如巧用地形的地利不对称、火攻水攻的手段不对称,等等,内涵丰富,值得后人不断去发掘和发现。

四、《孙子兵法》“以奇胜”“不对称对抗”思想的文化传统与当代价值

《孙子兵法》“以奇胜”的“不对称对抗”思想,体现了中国军事文化重视谋略的特点。战争既是交战双方“道”“天”“地”“将”“法”等综合实力的较量,又是战争指导者智慧与谋略的角逐。战争的胜负虽然主要取决于作战双方的政治状况、军事实力、经济实力、自然条件,等等,但要真正决胜千里,还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制定高明绝伦的战略战术,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

重视谋略是中国军事文化的优秀传统。史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战争是黄帝与蚩尤两个集团的涿鹿之战。黄帝针对蚩尤对北方的天候地形不熟的弱点,主动退却,诱敌深入,并借助狂风大作、尘沙蔽天的天气,打败了蚩尤。可见,中国史书关于战争的最早记载,就已关注到军事谋略的重要性。据许保林《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中国存世兵书2308 部、18567 卷。在这些卷帙浩繁的兵书中,大部分内容与军事谋略有关。

和孙子避免与敌正面交战、主张“以奇胜”的“不对称对抗”不同,克劳塞维茨则把“会战”作为战争的真正重心。克氏认为,由几个战斗所形成的大规模会战能有效地消灭敌军,所取得成果最大,故高级将领应当重视这种双方主力之间的战争,视其为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重要手段。后来,利德尔·哈特受《孙子兵法》“以奇胜”思想的影响,针对克劳塞维茨等人把决战视为作战的主要手段和最高原则的观点,提出了以间接路线为主要手段,以微小代价取胜的主张。孙子的“奇”有些英译本译为“indirect”,就是“间接”之义。他认为,战略的目的并不是寻求决战,而是采取间接战略,避免向坚固阵地作正面突击,尽量从翼侧迂回以猛击敌要害地点,根据情况灵活实施兵力兵器的机动,威胁敌补给系统和交通线,以最小的军事消耗和最低限度的损失使敌人屈服。利德尔·哈特的“间接战略”一经提出,便备受西方人的重视,对西方战略思想和作战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子兵法》的“不对称对抗”思想,被借鉴与运用到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中。毛泽东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十六字诀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战略战术思想,都与《孙子兵法》的“不对称对抗”的思想一脉相承。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的“以奇胜”的“不对称对抗”思想,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采取灵活的、差异化的行动、获取对敌“不对称”优势,从而以较小代价获得最大胜利。孙子的这一思想,具有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至今仍值得研究与借鉴。

猜你喜欢

奇正孙子兵法孙子
《孙子兵法》组歌
奇正模架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HPLC测定藏药奇正消痛贴膏中姜黄素的含量
孙子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
涌入日本的《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