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2022-04-06钟健英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8期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

钟健英

【摘要】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课堂学习探究活动的延续,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巩固和运用数学知识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載体,是课堂教学评价反馈的一个有效渠道。“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注重学生数学知识、技能、思维的联合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小学数学作业。

【关键词】小学数学;双减;作业优化设计

一、优化常规作业设计,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1.作业设计注重分层次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程度不一样。因此,笔者认为,在作业“减负增效”的背景下,作业设计观念也需要更新和升级,体现以人为本、个性化与激励性原则。教师通过多方面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分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有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增强学习信心。比如,根据授课内容将作业设置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类。要求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完成基础题;要求基础知识较好、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完成基础题+提高题,尝试拓展题;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这样,不同层次作业设计既能使学生用适合自己的练习来巩固和拓展原有的知识,又能使学生享受作业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2.作业设计注重分阶段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载体,作业设计应与课堂教学紧密关联。笔者认为,根据课前、课中、课后、单元总结、期末复习不同阶段来设计数学作业有助于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具体来说,课前作业主要以设问性、开放性题目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设计前置作业:自学时,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会找出圆心,半径,直径吗?课中作业以小组讨论、与家长互动、背诵公式等为主,提高对新知识的理解;课后作业以变式题、应用题为主,目的在于巩固新学基础知识;单元总结阶段的作业以综合题、单元内知识对比题为主,促使学生领悟单元内知识的关联性;期末复习阶段的作业以模拟题、易错题为主,结合日常作业批改中发现的易错易混淆知识点及往年考试真题来设计作业,提高学生答题技巧,适应考试的节奏。

二、丰富作业类型,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小学生年龄较小,普遍具有爱玩、自控力比较低、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特点,如果每天都是形式单一、枯燥、机械的作业,学生容易形成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设计类型多样化的作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技能培养。

1.设计实践型作业,提高操作能力与探究能力

设计实践型作业,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研究数学,培养其对数学的感觉。实践型作业对培养几何图形辨别能力、培养几何空间感觉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学习《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可布置“小区或学校长方形花坛可以摆放多少盆花”作业,这个问题比较抽象,无法直接感知。学生可以与教师、家长一起研究,通过绳绕分段再量绳后求和的方法计算周长,从而解决小区/学校里长方形花坛摆多少盆花的真实问题。

2.设计转化型作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数学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需要知识的内化。只有把知识内化到脑中,能够讲出来,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特别是在学习新概念、新公式时,布置语言转化类作业有利于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概念的由来、公式运用的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单元总结课前,布置“我是‘小老师’”作业,鼓励学生就某一个知识点上台“讲课”。学生在准备这项作业时,将会深度思考这个知识点的前后脉络,思考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传授知识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建立良好的数学阅读和表达能力。由于形式比较新颖、“授课”的不再是数学教师,台下的学生也会有新鲜感,增强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作业形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的核心素养包括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学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应用意识、综合意识等,数学作业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结构化、开放性作业加强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1.设计生活化作业,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业练习本质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而非“纸上谈兵”。教师可以挖掘鲜活的数学素材,结合当下热点或者生活情境,设计一些应用性作业,培养数学知识应用意识。比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一课,设计这样的题目:“甲乙两商店球拍价格是一样的,甲商店买4送1,乙商店满100元打八折,如果买5个羽毛球拍,每个30元,在哪家商店买划算?”在思考中,学生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解决问题的“小主人”,使数学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境界。

2.设计结构化作业,培养综合意识

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是具有整体性、连贯性、系统性的。教师设计结构化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知识之间的关联,感知数学知识的脉络,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课,布置学生梳理、总结归纳这一课的知识点及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并制作思维导图,然后在班级做展示和交流。在梳理中,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增强了知识的理解;在表达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得到提高。

3.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长期进行“题海”训练容易让学生的数学学习陷入定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公式、灵活变通运用数学公式。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围绕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如,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或者是公式逆用等题目。比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可以设计“把圆变成长方形后,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圆的面积。”又如,学习《工程问题》时,设计“一项工程,4天完成了这项工程的,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还要用几天?要求这题一题多解。”这样的设计打破课本题目的局限性,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充分挖掘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优化作业的设计,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技能、培养数学思维。

责任编辑  胡春华

猜你喜欢

双减小学数学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